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欲望止不住?道家这里有良策

http://www.newdu.com 2018-06-11 腾讯道学 道诚 参加讨论

    文/道诚
    人们被过度的欲望所控制,导致看似为了自己,实则害了自己,所以人们需要正确地对待欲望。要正确地对待欲望,就需要有正确对待欲望的方法。
    
    不可见欲、不可过欲(资料图)
    对此,道家有多个方法进行调控,现总结为四个方面:不显露引起贪欲的东西、不追求属于贪欲的东西、看清楚贪欲带来的危害、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简言之,就是“不可见欲、不可过欲、看清危害、追求更高”。
    不可见欲,使心不乱
    假如一个人在人流、车流拥挤的时段,向马路上空抛撒钱财,势必引起人群的骚动哄抢和交通秩序的混乱无序,这就是一种人为造成的“见欲”,所以,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是其中的第一个方法。
    《道德经》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负且乘,致寇至(资料图)
    《周易·系辞上》:“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编撰《易经》的人,很了解盗贼吧?易经说“背负着重物而乘坐华丽的车辆,必然招致强盗前来。”这就是说盗寇实际是自己招引来的啊!
    不可过欲,不辱不殆
    人对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适度原则,懂得珍惜已有的,就不会贪求未有的。知道满足和适可而止,就不会在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就不会遭受因为贪欲而引发的困辱与危险,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平安。
    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掠夺与兼并,老子提出,诸侯若循道,则必专心守好已得的封地,不求未得到的东西。如果硬要掠夺别国的土地,则自己所有的封地就会亡失;如果老是循着人家之所有去想问题,就会产生贪欲。
    
    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资料图)
    扩展开来,这启示人们不要一味贪求他人之物,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所有的,学会珍惜。
    《文子》:“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道德经》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认识贪欲,看清危害
    只有认识了贪欲,看清楚了贪欲的种种危害,才能够真正去除贪欲,避免贪欲。在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贪欲中,人们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扰乱内在的心智。懂得“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人们才能将心神安宁下来,有所收获。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资料图)
    颜色少的时候,我们容易分辨;颜色多了以后,就眼花缭乱了。各种声音同时出现,根本就听不清楚;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食而不知其味。出去打猎,强的杀,弱的也杀;大鱼也捕,小鱼也捕。最后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宁。稀有的财货,让人行为不轨。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攻略,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见素抱朴,追求更高
    贪欲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需要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来获取幸福。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资料图)
    现在流行的所谓“极简生活”,就是一种“见素抱朴”的生活。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负赘,去除对资源的乱采滥伐和对环境的破坏,只追求一种必要而简洁的生活方式。
    尊“道”的生活看似简朴无华,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人们“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可以不为外物所牵。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老子看来,消除了贪欲,返璞归真,就是打开了一生幸福的大门。愿望简单自然,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而长久的幸福。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资料图)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自生自长中即使出现了个人贪欲,我就用道的质朴纯正去引导控制,教人敬畏质朴纯正的道,就不会在产生各种贪欲。没有了贪欲就回心归柔静,天下就自然归于太平安定。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道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