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历代名臣对立奏议选评(十三)(2)

http://www.newdu.com 2018-06-14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谏伐吴并辞大都督表 贾充
    伐吴之役,诏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总统六师[1],给羽葆、鼓吹、缇幢[2]、兵万人、骑二千,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增参军、骑司马各十人,帐下司马二十人,大车、官骑各三十人。充虑大功不捷,表陈“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3]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非其时。又臣老迈,非所克堪。”[4]诏曰:“君不行,吾便自出。”[5]充不得已,乃受节钺,将中军,为诸军节度,[6]以冠军将军杨济为副,南屯襄阳。[7]吴江陵诸守皆降,充乃徙屯项[8]。
    王濬之克武昌也,[9]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10],宜召诸军,以为后图。[11]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华豫平吴之策,故充以为言。[12]中书监荀勖奏,宜如充表。[13]帝不从。杜预闻充有奏,驰表固争,言平在旦夕。[14]使及至轘辕,而孙皓已降。[15]吴平,军罢。帝遣侍中程咸犒劳,赐充帛八千匹,增邑八千户;分封从孙畅新城亭侯,盖安阳亭侯;弟阳里亭侯混、从孙关内侯众增户邑。充本无南伐之谋,固谏不见用。及师出而吴平,大惭惧,议欲请罪。帝闻充当诣阙,豫幸东堂以待之。[16]罢节钺、僚佐,仍假鼓吹、麾幢。[17]充与群臣上告成之礼,请有司具其事。帝谦让不许。[18](《晋书》卷四十“贾充传”)
      【作者介绍】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贾逵晚年生下贾充,是充闾的喜庆事,故此为取名。太和二年(228),贾逵病死,贾充尚未成年,居丧时已得孝名。贾充承袭父亲阳里亭侯爵位。后入仕曹魏,任尚书郎,典定法律法令,兼任度支考课。再迁任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后参大将军(司马师)军事,于公元252年(正元二年)随司马师前往乐嘉城讨伐毋丘俭和文钦发动的叛乱。司马师病势严重,返回许昌,留贾充督诸军。战后司马师即因病逝世,司马昭在傅嘏的安排下回洛阳接掌权力,贾充留在许昌监诸军事,增邑三百五十户。
    与裴秀、王沈、羊祜、荀勖等都被司马昭重用。咸熙二年(265),司马昭病重,临死前向世子司马炎指明贾充可辅助他。司马炎继位晋王后,任命贾充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贾充也是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次子司马衷,与司马氏结为姻亲,地位显赫。
    同年司马炎称帝,拜贾充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封鲁郡公。贾贾充又被指命制定新法律。新律《泰始律》颁布后,百姓都赞扬新法便利,司马炎下诏赞赏,建五等爵后,封为临沂侯。并赐贾充子弟一人关内侯。及后贾充又替代裴秀,加领尚书令。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死于太康三年,追赠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听从博士段畅的意见,谥为“武”。追赠他为太宰,并大加赏赐,葬礼依从霍光和司马孚的形式,更给一顷墓地。
      【注释】
    [1]“伐吴之役”句:晋武帝下诏任命贾充为伐吴大都督,统帅全军,并给与“使持节、假黄钺”等权力,代表皇帝亲征。使持节的“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使命完成后归还。“使持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最高官职,次之有“持节”﹑“假节”;黄钺是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为天子仪仗,亦用以征伐。“假黄钺”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六军”:《周礼》中指天子所率领的军队。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因为贾充是代天子伐吴,所以称“六军”。
    [2]给羽葆、鼓吹、缇幢:赐给他羽葆、鼓吹、缇幢等一套帝王出行的仪仗。羽葆: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是帝王仪仗之一;鼓吹:全套打击乐器和吹奏乐,亦是帝王仪仗之一;缇幢(tízhuànɡ):赤黄色帛制的旗帜,古代仪仗所用。
    [3]表陈“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上表陈奏说:现在晋国西边有昆夷为患,北边又要在幽州和并州设防戍守,防止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南下。昆夷:泛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幽并:幽州和并州。当时北方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晋朝必须在幽、并设防戍守。
    [4]兴军致讨,惧非其时。又臣老迈,非所克堪:现在起兵讨伐东吴,我担心时机不对。况且我又老迈,无法担当起讨伐的大任。
    [5]诏曰:“君不行,吾便自出:晋武帝下诏说:“如果你不去,那我只好亲自出马”。
    [6]为诸军节度:作为诸军的主帅。节度:节制、调度。
    [7]襄阳:在今湖北省境内。
    [8]徙屯项:迁移到屯项。
    [9]王濬之克武昌也:王濬攻克武昌。王濬,益州都督。按羊祜制定的伐吴方略,他从四川率军沿江东下,最先攻占吴国国都建业。
    [10]“充遣使表曰”几句:贾充派遣使者给武帝上表说:“吴国不可能一下子攻克.现在是夏天,江淮一带湿热,中原士兵在那里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
    [11]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还是停止征伐较为适宜,以后再做打算。
    [12]“虽腰斩张华”句:即使将张华腰斩,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因为张华曾参与讨伐吴国计划的制定,所以贾充才这样说。豫:同“预”,参与。
    [13]中书监荀勖奏,宜如充表:中书监荀勖的奏章也说最好是同意贾充的意见。
    [14]杜预闻充有奏,驰表固争,言平在旦夕:杜预听说贾充有这样的奏章,也立即上表争论,说平定吴国已是早晚之间的事。
    [15]轘辕:即轘辕山,在河南省偃师县东南。
    [16]帝闻充当诣阙,豫幸东堂以待之:武帝听说贾充要上朝请罪,就先在东堂等候他以示礼遇。
    [17]罢节钺、僚佐,仍假鼓吹、麾幢:免除他代表皇帝亲征“使持节、假黄钺”等权力,仍让他享受“假鼓吹、麾幢”等仪仗。
    [18]请有司具其事。帝谦让不许:指贾充、荀勖等上表要求退兵,武帝坚持伐吴这件事。武帝谦虚,不同意这样纪事。
      【翻译】
    晋武帝下诏任命贾充为伐吴大都督,统帅全军,并给与“使持节、假黄钺”等权力,代表皇帝亲征。又赐给他羽葆、鼓吹、缇幢等一套帝王出行的仪仗。给他步兵万人,骑兵两千,并配备各种职官,包括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增参军、骑司马各十人,帐下司马二十人,大车、官骑各三十人。但贾充担心伐吴不会成功。于是上表陈奏说:现在晋国西边有昆夷为患,北边又要在幽州和并州设防戍守,防止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南下。国家动荡不定,今年年成又不好。现在起兵讨伐东吴,我担心时机不对。况且我又老迈,无法担当起讨伐的大任。晋武帝下诏说:“如果你不去,那我只好亲自出马”。贾充不得已才接受节钺。自己率领中军,节制调度诸军兵马。任命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手,率领部队驻扎襄阳。吴国在江陵一带的守军都投降了,于是贾充由襄阳迁移到屯项驻扎。
    王濬率军攻下武昌,(正要乘胜前进),贾充却派人将自己的奏章上报朝廷.奏章上说:“吴国不可能一下子攻克.现在是夏天,江淮一带湿热,中原士兵在那里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还是停止征伐较为适宜,以后再做打算。即使将张华腰斩,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中书监荀勖的奏章也说最好是同意贾充的意见。但武帝不同意。杜预听说贾充有这样的奏章,也立即上表争论,说平定吴国已是早晚之间的事。带着杜预奏章的特使还刚到河南偃师县东南的轘辕山,建业已被攻下,吴主孙皓已宣布投降。吴国被评定,晋国罢兵。武帝特派侍中程咸劳军。赏赐贾充帛八千匹,增加封邑八千户。并封其从孙贾畅为新城亭侯,从孙贾盖为安阳亭侯,弟弟阳里亭侯贾混、从孙关内侯贾众增加封邑户口。
    贾充本来就没有伐吴的谋略,又一再上奏要求停止伐吴。现在看到大军荡平吴国,非常害怕被追罪,于是打算请罪。武帝听说贾充要上朝请罪,就先在东堂等候他以示礼遇。免除他代表皇帝亲征“使持节、假黄钺”等权力,仍让他享受“假鼓吹、麾幢”等仪仗。贾充和群臣奏上庆功之大典相关事宜,有关部门打算如实记录贾充、荀勖等上表要求退兵,武帝坚持伐吴等事件经过。武帝谦虚,不同意这样纪事。
      【评说】
    前面已经说过:晋武帝咸宁二年羊祜上书晋武帝,请求伐吴,列举数条理由,武帝欣然同意此奏,并要羊祜总领此事。但事后的发展却一波三折。先是羊祜病中,无法领军。在临终前推荐他的好友时任度支尚书的杜预代替自己承担此大任。咸宁四年十一月,晋武帝改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接替已经去世的原荆州都督羊祜,为即将开始的灭吴战争作战前准备。但此时朝廷反对伐吴的大臣居多,包括武帝的姻亲、在朝主持大政的贾充、中书监荀勖,以及驻守在扬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王浑,其间也上表声称孙吴要发倾国之兵攻打晋朝。大臣山涛竟然说:“外宁必有内忧。留下个东吴,可以避免内乱,说不定是件大好事。弄得晋武帝对杜预的请战迟疑不决,最后竟同意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在此期间杜预三次上书,反复陈说伐吴之必须与可能、可行。并婉转地批评晋武帝听信谣言,放弃灭吴大计,实际上是纵敌养患,给敌人喘息的机会。第三次上书中请求立即开战。他愤怒地批评反对派既不顾国家利益,又怕别人立功的阴暗心理和可耻行径。并向晋武帝指出,由于我们要攻打东吴的消息已经泄露,东吴可能要采取对策,那必将给我们灭亡东吴的战争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当杜预的这次上书被人送到晋武帝那里的时候,中书令臣张华正在陪晋武帝下棋。张华立即推开棋盘,劝晋武帝不要再优柔寡断了,恳求他采纳杜预的建议。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灭吴。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任命反对伐吴的贾充为大都督总指挥,派镇军将军司马、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七路大军,共二十多万兵马,同时出击,大举伐吴。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贾充先是不愿担任这个总指挥,武帝只好说自己去。这意味着不为天子分忧,在封建时代是一大重罪。在此胁迫下,贾充只好率军南下,将平吴之战的统帅部设在襄阳。但贾充始终对伐吴抱反对态度,就在晋国大军节节胜利:“王濬之克武昌”“吴江陵诸守皆降”贾充也将统帅部由襄阳东移至屯项的大好形势下,不去乘胜追击,反而上书武帝,要求罢兵,甚至将鼓动武帝下决心伐吴的中书令张华,作为罪大恶极之人腰斩。纵观贾充不愿发吴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非其时”,二是“又臣老迈,非所克堪”。“吴未可悉定,况春夏之际,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晋武帝对他的意见置之不理,直接下诏指挥各路伐吴大军,终于在公元280年消灭了东吴。
    在这灭吴战争中贡献最大的是羊祜生前推荐的杜预和杜预帐下的王濬。杜预虽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但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担任主帅,只是任命为西线指挥,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且在荆州地区负责调遣任命为龙骧将军的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结果是王濬的水师首先攻入建业。平吴后杜预因功受封当阳县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又封儿子杜耽为亭侯,邑千户,更赐八千匹绢,被调任司隶校尉,在赴任途中去世。坚决支持伐吴的张华战时任度支尚书,以保证物资供应。吴国灭亡后进封广武县侯,又出镇幽州。对反对伐吴的贾充也进行安抚,具体见上述。此处可见司马炎的驭人之术。另外,反对派在朝廷也是大多数。而贾充在司马炎的严厉要求下被迫担任统帅参加统一战争,对扭转朝廷反对伐吴的势力起了重要作用。尽管贾充是被动参加,只是名义上的统帅,指挥军事的命令都是司马炎用诏书直接下达给前线将领,但是贾充参战也起了些监督、支持的作用,至少也可以使他的亲信参战,比如左卫将军冯紞带领汝南的军队随同王浚攻入建业。
    至于贾充为何伐对伐吴,尤其是晋国大军节节胜利,攻克建业指日可待的大好形势下,反而上书武帝,要求罢兵。贾充并非吴国间谍,亦深受武帝重用,这在常人看来是非常荒唐的。所以贾充时候朝廷讨论谥号时,博士秦秀提出谥号为“荒”。因“按《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晋书·贾充传》的解释是“充虑大功不捷”,这显然不是真正理由。倒是王夫之曾推测过他的动机是有不臣之心:“充知吴之必亡,而欲留之以为己功,其蓄不轨之志已久,特畏难而未敢发耳。乃平吴之谋始于羊祜,祜卒,举杜预以终其事,充既弗能先焉,承其后以分功而不足以逞,惟阻其行以俟武帝之没,己秉国权,而后曰吴今日乃可图矣,则诸将之功皆归于己,而己为操、懿也无难。”意思是说,贾充也知道吴国必亡,但想等到武帝去世后再去灭亡。那时武帝的太子也是他的女婿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司马衷,他“秉国权”再加上灭吴之功,是想有所图的。因此,他反对羊祜伐吴之论,羊祜去世前又推荐杜预自代,因此他又反对杜预及其支持者张华的伐吴之举,甚至在晋国大军节节胜利,攻克建业指日可待的大好形势下,却上书武帝要求罢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王夫之的推断不是没有根据的。编写《晋书》的史臣对其评价就是“非惟魏朝之悖逆,抑亦晋室之罪人者欤!然犹身极宠光,任兼文武,存荷台衡之寄,没有从享之荣,可谓无德而禄,殃将及矣”。这个“殃将及”不仅对自身,也是殃及整个国家:他女儿贾南风嫁给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司马衷。晋武帝在世时,朝上大臣都看出这位太子实在不堪重任,但因为是长子,又是贾充的女婿,最终还是让司马衷继位,司马衷的继位贾充、贾南风出力不少。后来贾南风擅权,导致八王之乱,甚至之后的五胡乱华皆由此始。所以黄门侍郎庾纯曾当面斥责他:“贾充!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后人对此公更是不堪。南朝名将沈攸之说:“吾宁为王凌死,不为贾充生”;唐朝名臣房玄龄评价是:“贾充以谄谀陋质,刀笔常材,幸属昌辰,滥叨非据。抽戈犯顺,曾无忌惮之心”。唐太宗李世民更说贾充是“凶竖,怀奸志以拥(惠帝司马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