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父亲节将至,不由得让人想起古人的父子关系。父母的传统角色定位是严父慈母,所以父亲往往留给我们不苟言笑,甚至沉默寡言、严厉深沉的印象。 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大多是严厉深沉的形象(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家书是联络父子关系、传达父爱、教育子女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的父子家书很多。 如《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在家书中,他教导儿子要牢记学业,学会为人处世,注重修身养性。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晚年曾给儿子写有《戒子益恩书》,向儿子郑益恩追述自己的一生志业,以父亲榜样的力量感召、教导儿子,提醒他要勤于学问、节俭持家、以德养性。 在这些家书中,耳提面命之心与敦敦教诲之意非常恳切,但父亲的形象都是严父。 当看到李世民写给儿子李治的《两度帖》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谁说古代帝王无情?谁言古代父亲感情内敛?谁道家书只能理性刻板地讲道理? 李世民不仅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也是一位关爱子女的好父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史料如《唐会要》《旧唐书》中,李世民与李治父子俩经常有私信来往,而最能体现李世民真性情与父子感情的无疑是《两度帖》。 此帖写于645年,即太宗贞观十九年御驾亲征高丽的途中。李世民当时四十六、七岁,李治十五岁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十七岁。 父子分别之时,曾经有约定儿子要经常写信问安,父亲见信即复。当李世民收到大内送来的两次文书之后,却没有收到儿子的问安信,他很担心,于是写就了《两度帖》。 这是一封帝王之家的亲笔家信,能体现李世民书法水准的传世墨迹。据说,李世民之书师承隋代书家史陵,身边也聚集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名家,受益良多。 再到后来,他又得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总而言之,其书法偏爱行书而直追二王。 而李世民不仅是万代景仰的千古明君,也是一位牵挂儿女的普通的父亲。 父亲对孩子倾注的爱其实并不比母亲少(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封展现李世民奔放热烈而又饱含细腻柔情的父爱的家书。由于这封信篇幅短小,仅八十七字,抄录如下。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 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奴”是父亲对儿子的常用称呼。“耶耶”在这里是“父亲”的意思。如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之句。 其中的“耶”通“爷”,指的就是父亲。直到今天,有的地方称呼父亲还叫做“爷”。 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满满的父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大体意思是,我已经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两次了,却还没有收到儿子你的书信。父亲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真似死而复生。 从今以后,如果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父亲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的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书。 这家信写得并无多少文采可言,但却有无限的真情,直让自称“孩控”的爸爸都自愧弗如。 这信不是出于大唐基业的考量,而是出于一位父亲的爱子之心。其中三次提到“奴(儿子)”,三次写到“耶耶”,三次提到“死”,三次得到“书”。 战争之时,死本为极力避讳之事,可李世民连续用了三个死——“欲恒死”、“欲似死”、“忆奴欲死”来表达对儿子的牵挂,可谓情真意切。 战争本是极度危险之事,李世民却仍牵挂着远处的儿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李世民有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也不顾忌“死”字。当等不到儿子的书信时,他焦急得要死,在得到信件之后又“复活”。儿子的消息就是父亲的良药。 作为父亲,最牵挂的还是儿子李治的头风病。头风病是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李治经常头晕目眩,头风病也折磨了他一辈子。 在《论语》中,当孟武伯问孝于孔子时,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不要让父母担忧除了生病之外的事情。所以李世民要儿子李治及时通知身体情况。 儿女健康从来都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将自己身体调养得棒棒的,减少父母这方面的担心,也是孝的体现。 而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忽略父亲严肃外表下那一颗疼爱我们的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