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三次上书终获重视 康有为说做到这六点可打败欧洲列强

http://www.newdu.com 2018-07-18 凤凰网国学 马勇 参加讨论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开篇即说:“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恒亡。信哉言乎?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自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餐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康乃归广东开塾讲学,以实学教授弟子。及乙未(1895)之役,复至京师,将有所陈,适和议甫就,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谓宜乘和议既定,国耻方新之时,下哀痛之诏,作士民之气,则转败为功,重建国基,亦自易易。书中言改革之条理甚详。既上,皇上嘉许,命阁臣抄录副本三份,以一份呈西后;以一份留乾清宫南窗,以备乙览;以一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康有为之初乘宸眷,实自此始,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也。”梁启超这段述说,有正有误,为后来一百多年戊戌叙事奠定了一个基础。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康有为在戊戌故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康有为担负着很重要的历史角色,戊戌政治之所以发生,确实都与康有为,尤其是他那些上书有着重要的因果关联。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没有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但在上书第二天,却被美国公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康有为的说法虽然有点耸人听闻,夸大其词,但田贝“索稿”如此具体的事情,相信康有为不会无中生有:“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輏轩出议和。辽台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阙公车多。联名三千毂相摩,联轸五里塞巷过。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杠棺摩拳,击鼓三挝。桧避不朝,辞位畏诃。美使田贝惊士气则那,索稿传抄天下墨争磨。呜呼,椎秦不成奈若何?”
    公车上书不了了之,朝廷接受李鸿章的警示,仍然按照原议在中和和约上用宝,并按时与日本换约,中日甲午战争至此全部结束。旧的一页翻过,新的一页重新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康有为和其他公车一样,重回书斋,不忘此行使命。越日发榜中进士第八名。“十一日引见,授工部主事。自知非吏才,不能供奔走。又平生讲学著书,自分以布衣终,以迫于母命,屈折就试,原无意于科第,况仕宦乎?未能为五斗折腰,故不到署。徐公树铭至累揖相劝,吾卒不行。前书不能上,二十八日朝考后无事,乃上拒和之论而增末节,于闰四月(按是年为闰五月,此作四月,实误)六日递之察院,以十一日上于朝,上览而喜之,甫发下枢垣一时许,枢臣读未毕,恭邸阅至论矿务一条,以手作圈状。上既追入,旋发下军机,命即日抄四份,军机处本无抄手,乃调自内阁,即日抄呈,以一呈太后,以一存军机处,发各省督抚将军议,以一存乾清宫南窗小箧,以一存勤政殿备览观。”如果从康有为第一次上清帝书算起,前后经历了七年时间,康有为终于实现了理想。不过,仍需注意的是,康有为仍然不是以平民身份上书,他此时毕竟已获得功名,毕竟已成为体制内具有一定级别的工部主事,级别不算太高,但毕竟有了名份。
    受到光绪帝、清廷政治高层重视的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诚如康有为自己所说,一是因为前次起草的那封《公车上书》没有递交上去,二是因为“朝考后无事”,于是利用这个机会作了修订,主要是“增末节”,所以上清帝第三书的主旨、结构、行文,大致与第二书相同,甚至就是第二书。
    据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上清帝第三书上书日期应为五月初六日(5.29);都察院代奏日期为五月十一日(6.3),缘起、结果,徐勤都有清晰的记录:“和议既定,肉食衮衮,举若无事; 其一二稍有心之人者,亦以为积弱至此,天运使然,无可如何,太息而已。先生以为,先事不图,临事无益;亡羊补牢,犹未为迟。中国及此速图自强,尚可拯救。于是取公车联衔之书,乙其下篇言变法者,加以引申,并详及用人行政之本,复为一书,于五月初六日在都察院递之。十一日,都察院据以上闻。是日发下,半时许,再传旨取回。留至十五日发下,有旨命抄三份,限一日抄讫。一呈懿览,二存御匣,三贮乾清宫北窗。十六日抄就,呈懿览,留览十日,二十六日乃发下。闰五月发各省督抚会议复奏。”
    都察院五月十一日代奏原折称:“据广东进士康有为条陈善后事宜一件,赴臣衙门呈请代奏。臣等公同阅看,该条陈尚无违碍之处,既据该进士取据同乡官印结呈递前来,臣等未敢雍于上闻。再,原呈字数较多,若照例抄录进呈,恐致耽延时日,是以未便拘泥成例,谨将原呈一件,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上清帝第三书》长达一万三千字,补充和发挥了公车上书未及提出的问题,详细讨论了变法下手之方及先后缓急的顺序,充分说明中国必须利用甲午战败后的形势,赶紧变法的理由。康有为指出,甲午战败的后果是有清二百余年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所罕见,中国经此剧痛,应该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深刻反省,急筹自强大计,而不应该上下熙熙攘攘、浑浑噩噩、复庆太平。
    在具体的变法主张上,康有为重申了公车上书中的富国、养民、教士三个问题,另外增加了练兵一条。他强调,练兵之策,一定要改变过去大一统的陈旧办法,建议采用如下六法:
    1、汰冗兵而合营勇;2、起民兵而立团练;3、练旗兵而振满蒙;4、募新制而精器械;5、广学堂而练将才;6、厚海军以威海外。
    
    资料图
    康有为相信,如果按照这个办法进行,水陆并练,那么以中国之地大物博,则将来饮马南洋、秣兵欧土也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何况区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呢?
    中国重塑辉煌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不拘一格地选用合适人才。康有为真诚希望统治者能够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因为处非常之世,应非常之变,必须启用非常之才,而过去那些寻常守旧、苟且偷安、奉行文书、按循资格的庸谨之才,虽然可以守常,但决不足以应变,决不可能将中国引向一个自强、繁荣的坦途。他建议光绪帝务必要将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抓起来,垂意旁求,日夜钩访,尽知天下之名士,尽知其数,尽知其所在,悉令引见,询以时事,破除常规,越次擢用,这样天下之士必踊跃发奋,冀酬知遇之恩,必出而为国家效力,辅佐皇上,共谋中兴大业。
    从康有为列举的条件看,最关键的条件是要皇帝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今日中国所处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仍在皇上自强之一心,畏敬之一念而已”。理由很简单,因为自古非常之事,必待大有为之君,自强为天下之健。康有为恳切地希望光绪帝能够接受他的建议,远鉴中国早期圣哲的淳淳告诫,近鉴俄罗斯、土耳其变革昌盛、不变革则亡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独揽乾纲,破除旧习,勿摇于左右之言,勿惑于流俗之说,权其轻重,断自圣衷,更新大政,厉行改革,将中国引向光明灿烂之途。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康有为七上皇帝书:背景与志趣》第三部分,原载于《中国文化》杂志二零一八年春季号,现标题为编者所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微信号:yishurenwen)
    相关链接:
    戊戌变法十年前 康有为给光绪写了些什么?
    马勇: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