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操《短歌行》中道: “何以解优,唯有杜康。” 人生在世, 没有什么比对酒当歌更逍遥自在的了, 即使心情烦闷,也可以举杯消愁。 常言道,酒后真性情, 相比平日里的一本正经 , 醉酒后的所作所为 可能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何以解忧来自书画界艺术00:0004:19 才高八斗的文人高士醉酒后 或飘飘欲仙,或狂傲不羁, 或荒诞不经,或诗兴大发, 种种离经叛道,超越礼法的行为流传下来, 被世人争相传颂。 杜甫曾集李白等八人的醉酒趣事 成《饮中八仙歌》, 读来朗朗上口,“写来都有仙意”, 分别是: 知章醉马、汝阳朝天,左相独酌、宗之举筋、 苏晋长斋、李白酒仙、张旭醉书、焦遂雄辩。 这一题材在明清时期的绘画中大盛, 许多画家纷纷根据杜甫的诗歌 来图绘饮中八仙醉酒的样态与趣事。 ![]() 在此前的绘画作品中, 醉酒的形象偶有出现, 如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后期》砖画中, 山涛手持杯盏,正要一饮而尽 , 嗜酒如命的刘伶已经是醉眼朦胧。 但是在同一长卷中描绘如此 多不省人事、东倒西歪的酒徒, 非《饮中八仙图》莫属。 ![]()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选 以厦门博物馆藏明代尤求所绘为例, 引首大笔一挥“乐此不疲”四字, 首先即摆明了要一醉方休的态度。 卷首是“骑马似乘船”的贺知章, 他虽然仍骑马上,却闭着眼睛, 似睡非睡,摇摇欲坠, 若不是有人牵引,恐怕早已摔落马下。 还有汝阳王李琎,此人饮酒从不分场合, 恨不得将自己的封地搬到传说中的 “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 即使在朝见天子之前,也不忘痛饮一场。 图中他身着朝服, 正在侍从的簇拥下向宫中行进。 原本醉眼迷离的汝阳王 在路上看到卖酒的麹车,立刻精神抖擞, 勒马停车,闻着酒香双眼发直,垂涎三尺, 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尊贵身份。 ![]() ![]() ·尤来《饮中八仙图》“知章醉马” “汝阳朝天” 这些形象与唐寅的《饮中八仙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一说是清人所绘) 中的酒徒相比,只能算是“微醺”。 此图中人物众多, 虽然没有与杜甫诗中一一对应, 但其中的酒徒姿态五花八门,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推杯换盏而已。 画家在其中描绘的应是次宴饮聚会。 众多文士围坐在一起,奏乐饮酒,吟诗作画, 酒都是由梅瓶倒人池中,可见饮酒者的海量。 在这样的熏天酒气中, 连尚未束发的童子都经受不了诱感, 跑到一旁悄悄偷酒喝。 ![]() ·唐寅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局部 酒过三巡, 如贺知章一样骑马(此处为牛), 摇摇欲坠连坐起都困难, 必须由童子在一旁扶持才能勉强上路。 ![]() ·唐寅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局部 更有甚者,直接宽衣解带, 旁若无人的倒地大睡, 或是相胸露腹的挠痒, “不如来饮酒,相对醉厌厌”, 这种放达与任性 即使放在今日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 ![]() ·唐寅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局部 古往今来闻名贤达之士如此之多, 最终这“饮中八仙” 反而因为好酒而流传千古, 真是印证了李白那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一方面 是因为后世对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等 轻视世俗立法的名士风流的追怀, 另一方面,是面对无奈的世事 选择“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回避态度, 借酒消愁。 就如同唐寅在受到科考舞弊案的牵连 导致人仕无望之后, 便选择 “酒醒只来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终日流连酒馆中, 以此放达却又消极的方式度过余生。 ![]() 自从远古的杜康酿酒以来, 酒以其独有的香醇甘冽 溢润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与画家, 无论是吟诗作赋、挥毫泼墨还是沙场点兵 , 都离不开一壶浊酒。 那“举杯邀明月”的旷达情思, 或是与天试比高的壮志豪情, 那甘愿一醉的孤独无奈…… 今天的我们在宴席上航筹交错的时候, 除了应酬交际或口腹之欲之外, 是否还会想起古人饮酒时的诗情画意呢? ·文章书画界艺术原创 ![]() ·点击图片,鉴读历史好文 ![]()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