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玄之又玄吗?该如何理解?

http://www.newdu.com 2018-07-19 腾讯道学 赵大山 参加讨论

    文/赵大山
    国人常把不大容易理解的学说称为“玄学”。中国古代有三玄之说,即《周易》、《道德经》、《庄子》。而“玄之又玄”这个词就来自于《道德经》:
    
    “道”是神秘的吗?(资料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言说的,否则怎么讨论呢?但我们把道一说出来,就与那个原本的道有距离了。这说明了人类的语言及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名”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只有对万物进行命名,才能区分,从而加以认识。但道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对,故不可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主宰万物的道士没有形体,不可言说的(资料图)
    对有形可见、随时变化的物理世界背后那个不变的主宰,只能勉强称之为“道”,以便认识、讨论的方便。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万物开始的状态混沌一片,无有区分,当然是无名。
    “有名,万物之母”。人类产生,意识加入了世界,由人类的意识对万物加以区分,万物才出现。所以,人类的意识才是万物出现的母亲。
    
    植物学家和普通人看到的森林是不同的(资料图)
    这一点不大好理解。举例言之,一个人进入一片森林,他对森林中的动植物毫无所知,对他而言,这片森林就是混沌一片,难以表述。假如这个人是个生物学家,对植物和动物相当熟悉,于是,这棵树是什么树,有什么特点,那棵树是什么树,有什么特点;所有的动植物在生物学家眼里,都是了若指掌,所以,这片森林在他眼中,历历分明。
    混沌状态就是“无名”,历历分明就是“有名”。“无名”、“有名”的概念是理解“玄之又玄”的关键。
    再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类由于使用工具产生了意识,有了意识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了(资料图)
    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不得不认识世界,区分世界,以便利用,这就是“有欲”。一“有欲”的话,万物就有了边界,比如,这棵树结的果子能吃,那棵树结的果子不能吃。万物因为人类的需要而有了有用、无用等等区别。
    以“有欲”的眼光看万物,万物有边界,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没有欲望,一任天真,那么就会发现万物无一不美,万物皆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存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有名”与“无名”在人类的意识中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反映的却是同一个世界,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帛书本是这样一句,“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说的更清楚,两者所说其实是同一个世界。
    
    马王堆老子帛书(资料图)
    同一个世界有不同的名,原因在于人类的意识。因为意识产生的这种奇妙现象就叫玄。
    那么,什么叫“玄之又玄”呢?人类一旦有了意识,世界就有了区分,但是区分之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困扰。比如说,人类发现有一些动植物对人类有用,有一些无用,就会种植驯化有用的,把无用的砍掉,以给有用的留出地盘。刚开始时人类获得了一些利益,但长期一看,有巨大的负面效益。
    这个时候,人类就开始怀念那个没有分别的混沌世界,把它想象得非常的美好。但是这样的混沌世界是人类意识中的混沌世界,与那个本真的混沌世界不一样了。
    
    认识到“玄之又玄”看似是返回到混沌的状态,其实在认知上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资料图)
    这样的现象,是我理解的“玄之又玄”的真相。
    有禅师谈到人生三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境界类似于“无名”境界,不知区分;第二层境界类似于“有名”境界,有了分别心;第三重境界,类似于“玄之又玄”的境界,消解区分,返回混沌。
    理解了这一点,就打开了《道德经》的钥匙。
    
    艾舍尔 莫比乌斯带(资料图)
    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区分,但一区分就有后遗症,怎么办?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人类一定要有智慧,要以混沌的心态对万物加以利用,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
    处理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时,原理也是如此。
    这个理解有道理的话,《道德经》确实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赵大山。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