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机微茫吾求索:论道教之中经教重要性

http://www.newdu.com 2018-07-21 腾讯道学 万法勇 参加讨论

    文/万法勇
    对于道教徒,修炼方式似乎没有标准。这导致了过去到现在,很多人在接触道教的时候无从下手,以至于囫囵吞枣,什么都接受,来者不拒。在这个前提下,很多不信教者或者其他宗教人士,以及道教教内信众,在对道教的认知上产生误解,并斥责说道教说“迷信”。
    
    道教修行的门径看似没有标准,导致了教内外人士对道教修炼的误解(资料图)
    这种现状,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追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部分道教教职人员(即道士们)把“经教”这个道教核心瑰宝交给了学术界的学者们,自己却丝毫不在意,去一心专研术数或者一些法术。早在宋时朱熹曾点评过这个现象:“道家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效释氏经义之属。譬如巨家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的破瓮破釜。”对于这句话,笔者想提醒大家,此处的“老庄书”,不仅仅是指道德经与南华经,而是指道教各部经典,如果对此做一个简化,可以“经教”二字统称之。
    所谓经教,即是道教经文中教理教义,通常是由道教诸天尊宣说,再由真人们记录下。将经教具体化,再系统分类,就是道教的三洞四辅十二部经典。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朝,经教往往容易被部分专入神通术法之中的道众忽略,所以道教真人们曾经提出:“法由圣显,道寄人弘”。我们弘扬道教,就是要弘扬经教。
    
    很多修道者放弃了经教的根本,而去钻研法术(资料图)
    从学术上简单来探讨弘扬经教的原因,陈耀庭先生在《清虚集》中曾经说过:“宗教以系统方法来认识宗教,任何宗教都是由宗教徒、宗教组织和宗教思想组成的社会实体。”由这句话延伸,如果说任何一个宗教想要持续发展的话,必须先得在宗教思想上下手。经营宗教组织应当先从宗教思想工作上做起,这样宗教组织的内(宗教思想)外(团结教众)两方面的能力才能获得提升。宗教组织的思想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发展信众,而道教的宗教思想就蕴藏在经教里面。换言之,道教的宗教哲学要到道教经教里去找。
    再从道教本身来简单探讨弘扬经教的原因。在《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中便有:“赠人以财,不若赠人善言。黄金虽贵,用之则穷;善言于心,终身为宝。一切神仙真人,皆以无上要言得成道果。子能持是说,普告众生,令得奉行,获福无量”。“赠人善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章经》进一步提出:“妙行真人问天尊曰:何者布施功德最重?天尊曰:以吾言施人,功德最重。”这里的“吾言”、“要言”便是对于善言的继承和深入,认为将道教经典中的思想去教给他人,是功德最重的,也是最上乘的布施方法。简单说,教人知识是最大的功德。可见道教非常重视经教,认为传授知识比用技能帮助他人一时的方式更好,道教认为所有的神仙真人都是通过以经教劝化他人,助之成以至道的。
    
    传授知识功德最重(资料图)
    这样的观念,一直存在于道教思想中,并随之融入中华的传统思维方式中。道教其他经典中有很多真言可与之互相印证,例如“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对这句话,我在读书时曾受刘仲宇先生启发,认识到仙道对于一切生命都存在着关怀,没有任何私心。同时,欲追求仙道的人们也应该关怀一切生命,关怀他们解脱与否,而不是只执着于自己的解脱。因此需要弘扬道教,来度化那些还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人们。
    相关例子见于《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经载葛玄真人有三十三位弟子,一日问及他何以修成大道。葛玄真人回答:“子之所问,远乎微哉。复坐,吾将告尔。夫一气由虚无而生,二仪由一气而分,清者为天,浊者为地,人受中气而生,与天地参为三才。初无凡圣之异,寿夭之殊,混混吨吨,不假修为,而道自居,既而混吨既凿,大朴既散,人事错错,而道远矣。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戒,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道,然亦得超凌三界,游乎十方,仰瞻太上玉京金阙耳。”葛玄真人的话语表明,欲修成大道,不仅要做善功、度人,而且要研究经文教旨,奉持斋戒,尊奉受三洞经教的法师们的教诲,修行大乘之道。故此可见欲修大道,还是需要涵泳于经教。
    
    欲修大道,需涵泳于经教(资料图)
    既然知道其重要性,弘扬经教前必须先学习经教。经教学习的过程不是随意拿着经书苦参穷悟,而应循序渐进。不少欲入道门的人因为在读书上犯了毛病,未及登堂入室便已放弃。很多人认为了解道教只需做到读一大堆经书,于是囫囵搜集、信手翻阅,发现很多地方看不懂,而后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放弃开脱为“知难而退”。
    王重阳真人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上对此现象评价道:“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采意合心,才能得到经书的乐趣,否则的话,就会“有伤于神气”,反倒使自己不好。
    
    王重阳真人(资料图)
    对这个教导仍需申明,王真人并非劝人不要读书。他的意思是,道教徒学习经教的最初的方法应是先熟记道教基础知识、道教史、道教人物事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深入研究;如果尚未这三处未下足功夫,后续学习就会困难重重,晦涩难通。《老君内观经》提出一个更具体系统的学道办法,简单概括如下:知道→信道→学道→行道→弘道→得道→守道。这个序列中,“知道”排在第一位,因此我们在学道过程中也应从知上下手。这和与不同地方的人共餐前应先了解不同地区的用餐习惯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应预先知道哪些地方习惯使用筷子,哪些地方习惯使用刀叉,这样在餐桌上才不会显得没有礼貌。
    光“知道”不够,还要“信道”,因为如果不诚心相信,知道再多道教知识也是没用的。对于同一篇道教经文,非信徒的研究与道人的论述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只有信仰者才能会按照经教奉行持守,以求得道。如果不信仰的话,虽然有弘道之功,却丝毫对自己的修行无益。因此每篇经文结经之前都有“信受奉行”四个字,如《太上道君说解怨拔罪经》中:“是时广信真人,与诸圣众,闻法将毕,各各稽首皈依,信受奉行。”
    
    修行的路径就是经教(资料图)
    《太上大道玉清经》中说过一段话:“道不度人,人求自度,因求自度,故立法门。”所以人求自度,才是寻经教之所在;这也是玄门先辈请经于玄都紫薇上宫,使之流传下世的原因。故此也希望每一位道众,能够把经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修行之路就是经教,不读这万卷,如何行践这万卷。在此,仅是对知和信的两个方向进行了简单的探究,至于其他的具体途径,仍需要每个修行者的具体行践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真知。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万法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