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教育,只是为了谋生?还是提升生命质量?

http://www.newdu.com 2018-07-21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摘要】现代教育,基本上传授的是谋生活的教育,不再是过去儒家传统所强调的提升生命的教育;过去强调的是经典教育,今天强调重视的是职业教育。
    随着网络发展,教室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翻转教育”鼓励老师以直播方式,打开教室,提供非学生上网观课。“磨课师计划”更大规模地邀请大学教授,录制教学影片,配合联机操作与测验,让全世界的学习者都有机会自主学习。
    
    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也使得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教育方式出现改变,老师的角色与责任也有了变化。最明显的,正是传统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化与差异性。
    儒家的教育方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是否还有参考性?又或者可以相辅相成呢?
    几千年来,儒家的教育方法固然是多元多样,也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乃至因人而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加以归纳,大概常见的是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儒家的教育,特别聚焦在心的淬炼。就是说,在儒家看来,这个心的被唤醒,他并不是到山上、山洞里面静坐,通过个人的独思冥想而完成的,而是要求在具体的事情上,来提升我们心灵的境界。
    第二点是,特别注重典范教育,也就是要找出一个现代人所谓的典范人物。你的这一个典范角色,跟他学习,所以儒家其实是非常强调“依师”,就是要跟这个师长学习。
    
    儒家的教育方法大致可以归为四类(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看到荀子讲呢,学莫便于亲师,就是这个意思。那韩愈的《师说》,特别强调老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
    这种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把那个老师做为你的典范人物,这种典范教育,其实和中古时代,公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间,中古欧洲的社会,常见的“基尔特制度”,就是广义的“行会制度”接近。
    就是一个学生、一个学徒,跟这一行里面的师长学习,在经过三年以后,他就要提出一个他做得最好的,比如说如果是一个面包师,或者是一个学做鞋的学徒,他就做一双,他所能够做到最好的鞋子提出来,这一个叫做杰出作品。然后经由行会的几个大佬检查,合格后,这一个学徒就可以正式成为师傅。
    儒家教育方法的第三点,是特别注重“下学而上达”。关于这一点,18世纪的韩国伟大儒者丁茶山讲得最好。丁茶山说,儒家那种仁义礼智,其实是建立在你已经具体实施仁义礼智这个事情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是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儒家极为强调的品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说呢,你要实际爱人以后,对人展现那种爱以后,你才有资格说,你已经知道仁了。那种很高远而抽象的价值理念,如仁义礼智的切入点,是在日用常行的这个生活之中来完成的,这是从孔子以来,儒家的教学方法,“下学而上达”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21世纪的各级学校的学生,必须重视依师呢?主要是现代的人所重视的学问,不是身心性命之学,而是可以快速商品化的学问,那个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
    从传统的人格教育经典教育,已经走向了一种一套以SOP为主的专业训练,而大学就被KPI所统治。日本政府在去年还发公文给设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八十六所国立大学,要求改革人文社会科学。
    基本上各大学采取的就是,老师退休了以后,遇缺不补,然后学生这个招生名额加以限收。台湾这一年多以来,强调要以设计思维重新规划课程,要求研究成果要商品化。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在现代的教学场域里面,老师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
    
    现代教育的目标已不同于古代(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的这个教育,他基本上传授的是谋生活的教育,不再是过去儒家传统所强调的,提升生命的教育。过去强调的是经典教育,今天强调重视的是职业教育。
    可是最后,我们强调依师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良师和恶师到底差别在哪里。如果一个老师,是只注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只注重短程的,只注重那个教育的边际效果的,这个大概是恶师。
    那么能够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要学生能够经由内省、内观,而能够自我转化的,那一个教师大概比较接近良师的标准。也许让我们就在明辨良师与恶师的这个基本前提之上,开发出依师在21世纪的重要性。
    
    黄俊杰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西、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