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古币存世量大、门槛较低, 很多人喜欢收藏古币, 但你有没有想过, 古币上的书法谁写的呢? 你触摸到的古币 或许是古代某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没错, 中国是世上最早制造货币的国家之一, 钱币上更是有各个朝代名家的书法。 今天我们就盘点下 这些古代官方制币“特邀书法家”。 秦丞相李斯 ![]() ·秦代雅致的小篆“半两”钱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 命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 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 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 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不久, 秦代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 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 形成新的书体。 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 成为新的古币铭文。 西汉曹喜 ![]() ·刀币上冷峻古美的悬针篆 在西汉著名的“王莽改制”中, 王莽在第四次货币改革时, 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 王莽的十布、货布和货泉的文字都有悬针篆。 除布泉外, 悬针篆比较突出的是货布和大布黄千两种。 这两种钱的悬针篆很具典型性。 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 也叫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 悬针是指“竖画收笔出锋”, 锋就像钢针倒悬一样。 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说: “悬针,小篆体也, 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 宋朱长文《墨池篇》说: “悬针之书,亦出曹喜。” 宋僧梦英《十八体书》说: “悬针、垂露曹喜所作。 悬针篆,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 看来,前人对悬针篆早有议论, 而且上述二人肯定悬针篆是曹喜所创。 唐代欧阳询 ![]()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 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 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为整治混乱的币制, 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 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 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规定每十文重一两, 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 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宋仁宗赵祯 ![]() 九叠篆“皇宋通宝”钱 九叠篆原是一种流行于宋代“国朝官印”字体, 主要用于印章镌刻, 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 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 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 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 之所以称为“九叠”, 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 将九叠篆用于钱文, “皇宋通宝”钱为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 皇宋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北宋仁宗赵祯, 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 (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铸, 非年号钱。 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 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 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 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 金朝党怀英 ![]() 党怀英能属文,工篆籀 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 大定二十九年, 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怀英工书法, 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泰和四年, 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 是为“金泰和”。 宋徽宗赵佶 ![]() 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 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 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 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 终宋三百年, 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 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 尺寸都有一定标准。 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 钱文除真、草、隶、篆,行外, 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 朱元璋 ![]() 元楷书“大中通宝”钱 元末朱元璋为吴王时所铸,钱文端庄。 元末社会动乱, 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 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 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 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 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 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 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