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王阳明:世俗人间 正是修行的道场

http://www.newdu.com 2018-08-03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人活在世上,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最重要的大事又是什么?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人向往钟鼓馔玉、荣华一生,有人希望名满天下、光宗耀祖。在十几岁上私塾的时候,王阳明也问了老师这个问题:“如何是第一等事?”
    老师的回答看起来没有问题:当然是读书中状元。王阳明却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做圣贤才是第一等事。这倒让人想起《孟子》里的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说,成为尧舜的方法很简单:“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当然了,尧舜的言行在历史上并没有非常详尽的记载供人学习,所以孟子只是在告诉我们:你按照圣贤做事的方法去做事,那你就是圣贤。
    而王阳明认为,想要体验到圣贤做事的方法,根本上还是要你从心上去体察。从孟子到王阳明,他们说的其实是一回事:人人皆有良知,这就是你的善根。
    王阳明有一首诗:“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资料图 图源网络)
    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认为真理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之间,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终豁然开朗。
    但是,王阳明却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善的存在,只是后天的熏习使得人心中本来的善良受到了污染,所以,我们要“致良知”,要摒弃这些污染,重新找到内心的“善”。
    然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自己的缺点,但最大的麻烦在于,了解容易,改正很难。所以,王阳明就说了,不要停留在“知道”上,要去“做”,他还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我们说一个人知道孝悌,那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
    
    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就是要洗去后天的污染,发现内心原有的“善”(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阳明的意思是,修行不是悬空的,不是你凭空想出来的,你要去脚踏实地的做。而怎么做呢?也不是让你躲在深山里或者宅在家里去想,而是说就在你的生活实践中去做,这纷繁的世间,其实不过是供人修行的道场。
    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
    王阳明还给他做了具体分析。说比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曲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在别人眼里,世俗人生和心性的修行是两码事。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枯燥乏味的尘世生活是用来超脱和逃离的。
    
    修行和世俗人生真的是互相排斥的吗?((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是,在王阳明看来,这就是矫揉造作。尘世的纷杂繁复不是一种困扰,而恰恰是帮助你修行的工具。
    在尘世的纷杂繁复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你到底做了什么,你的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如此说来,你若在生活工作的尘务中不能尽职,这本身就是无良。这不仅是你人生的路,也是你修行的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