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儒士向皇帝求宠,推动西汉历史进程?

http://www.newdu.com 2018-08-06 凤凰网国学 张弘 参加讨论

    聚焦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过程”,以及“关系之关系”,侯旭东为西汉政治提供了新的理解。在《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中,他以实证性的情感史研究,揭示了围绕“君宠”所展开的历史循环。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因此遭遇重挫。入汉之后,儒家急于为皇权所用,不惜自降身份,抬高皇帝,贬抑臣民。叔孙通起朝仪,立刘氏家族神圣地位。其尊君卑臣,借身体之规训,发挥“纪律”之功能。陆贾提出“逆取顺守”之观念,放弃先秦以仁义取天下旧说,将仁义、经义、伦理教化等功能重释,使之成为稳定帝国统治的深层机制。经学大师韩婴通过《韩诗外传》,以诗教“造士”,建构儒士的共同体,强调“士节”,鼓励士人积极进入统治体制,儒士阶层逐步形成,并逐步获得权力。贾谊用世之心急迫,以“礼”为帝国秩序。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使得儒家成为主导帝国的意识形态,但帝王从未实施“纯粹的”儒术,儒家用灾异论约束皇权,最终完全无效。但西汉尊儒,到董仲舒达到高峰。
    
    资料图
    侯旭东对皇帝和大臣关系的描述,离实情似乎更近。在有关皇帝角色的要求中,儒家强调公义,抑制私情,这导致儒家难以与皇帝建立亲密关系,外戚与宦官与皇帝建立了信-任型君臣关系,其极致变现为“宠”。“信”者,主要指得到皇帝信赖,不含承担具体职责之意,如金日磾任侍中,随侍武帝,有“信爱”无“委任”。武帝生前,霍光在内廷只得“亲信”,直到武帝临终让其辅佐昭帝,霍光执政才获得“委任”。尽管信任有别,但信乃任职前提与基础。在儒家主张的礼仪性君臣关系中,君臣之间不一定存在双方熟识与感情;信-任型君臣关系,其基础即位双方熟识与信赖。而君臣在礼仪性君臣关系之上发展出的亲密关系,也可称之为信-任型君臣关系。
    但是,皇帝乃活生生的人,有理智,也有感情;即便注重公义,但也难泯私情。从刚出生到登基,皇帝深嵌于多重关系之中。诸如家中亲人和亲戚,以及陪伴在侧的官僚和随从等等。这些都属于其“自己人”,既有感情上的互相依赖,也有一荣俱荣、一损共损的利害关系。一旦皇帝即位获得权力,于情于理,“自己人”势必要环顾左右,有些人因之成为宠臣,获得重用。
    与皇帝建立信-任关系,于亲属和亲信而言,多属日久生情。成帝10岁时,其舅王凤任卫尉侍中,照顾护卫其至少9年。汉武帝刘彻从小就认识了母亲的同母弟田蚡,田蚡在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刘启宫中任职十多年,两人有足够时间建立亲密关系。汉武帝即位后,这种关系延续,直到田蚡离世。刘恒为代王时,张武为郎中令,宋昌是中尉,陈平、周勃等派人迎立刘恒到长安继承帝位。刘恒先是与这两人为代表的群臣商议,即帝位后的当晚就“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可见对两人倚重。
    皇帝与大臣建立信-任关系,也不乏倾盖如故的例子。例如,文帝做梦,有黄头郎从后面推其上天。梦醒后,看到邓通与梦中人衣着相符,且姓名暗合,于是“尊幸之日异”。宣帝时,梁丘贺因为一次卜卦应验,因此得到宣帝信任。
    女子以媚道博得君宠,往往受到儒家贬斥。儒家主张礼仪性君臣关系,但一般儒生士人通过上书言事,以言辞打动君主,以博得宠幸。主父偃、严助、东方朔、朱买臣乃至董仲舒,都以此道获得了成功。皇帝高高在上,成为各方争夺对象,谋求进入信-任关系格局的男女臣下络绎不绝。一旦宠臣去世,信-任关系即告终止,很快就有其他臣下试图进入。一旦皇帝去世,新的君主诞生,新一轮的争夺就重新展开。侯旭东总结出的循环模式为:求宠→争宠→得宠→宠衰→失宠→新的求宠……儒家虽然鄙夷其他求宠者,然而自己同样投身于这一循环。不仅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如此,府主与属隶的关系亦然。
    在此前的历史研究中,情感史的研究路径取向总体不多。以王朝政治而言,制度史、政治史、政治文化的较为习见。大致而言,这一块的确容易受到忽视。但是,执掌最高权力者使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无论在怎样的政体中都普遍存在。可以说,这是人性使然,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差别在于,民主国家中,因为权力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政治分肥受到监督和制约,这使得当权者徇私范围很小;而君主专制或极权统治,则很可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最常见的就是任人唯亲,私情治国。例如,《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提到,汉成帝朝的王凤,利用成帝生性柔弱的性格在两人关系互动中占据主动,形成擅权之势。
    在我看来,从政治史、制度史的角度来看,侯旭东总结的信-任型君臣关系,似乎还可稍作补充。首先,由于西汉皇权及权臣控制了社会,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垄断了所有社会及经济资源。在专制制度之下,求宠也就具备了适宜的土壤。阿克顿有云: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此处可以如是总结:权力导致求宠,绝对权力绝对导致求宠。通过求宠,既能获得权力、地位和物质利益,也能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其次 正如侯旭东在书中提到,汉武帝登基初年,其宠臣韩嫣被处死。汉成帝的男宠张放,成帝迫于压力将其流放。究其实质,实为权力基础不稳固所致。汉武帝受制于母亲王太后,汉成帝受制于亲舅王凤及其家族。综合书中所述事实可以得出结论:皇帝对宠臣的保护能力,与其实际掌握的权力成正比。皇帝权力基础不稳固且实际掌握的权力越小,对宠臣提供的保护就越小;皇帝的权力基础越牢固且控制的权力越大,对宠臣提供的保护就越大。
    而《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现实,得以善终的宠臣,大都精通关系学,尽量避免得罪他人且尽量保持低调,超脱于权力纷争。而那些喜爱弄权或积极进取的宠臣,除非在皇帝之前死亡,否则难得善终。即便是宠臣,也可能遭遇失宠,或嫉妒或报复而性命难保。在君主制的绞肉机下,事实就是如此残酷无情。
    
     
    《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
    作者:侯旭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