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柯嘉 不知何时开始,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沉默是金”作为人生信条,并以此为解决问题,避免冲突的良方。 沉默的娴妃最终走上了疯狂报复的不归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很多人或是“不能说”、或是“不敢说”、或是“不想说”,在生活的大多时间里保持了沉默,可这却未必是人生的最佳选择。 的确,在某些场合,适当的沉默可以缓解紧张的局面,但这却并不是时刻有效,也不能成为某些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观念的人的挡箭牌。 首先,就个人而言,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成功与其表达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习惯性的“沉默”,可能会使我们失去很多宝贵的机会,极可能会陷入怀才不遇的困境。若不然,毛遂自荐为何传为佳话? 我们要厚积薄发,积蓄力量,但当机会来临,我们也不应沉默以待,而是应该努力争取,勇敢的说出自己心中的话,展现自己的才能。 其次,就整个社会而言,如若人人都出于各种原因,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整个社会将是冷漠而无序的。 若人人见恶不举,见善不扬,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何传承下去?人们又如何拥有安心幸福的生活? 如果人人都能互帮互助,就不会有这么多狗血剧情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别人需要帮助,“沉默”意味着冷眼旁观,是对“恶”的助长。而“说出来”,往往可以带来光明与希望,增强“善”的力量。 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网络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拥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普通人的言语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言语的力量相比往日更加被放大化。商家们一掷千金的广告宣传,民主选举时的动人演讲,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交活动,都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从而使得人或物的“价值”得以体现。 而若人人都保持沉默,人与人之间看似“和谐”,可当人们无法正常的交流,表达自己的诉求,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人际关系只剩下冷漠的接触而已,而旁观者也将永远不知道真相如何。 拒绝沉默,不是逞强,不是斤斤计较,有时更是勇敢者的行为。在宋朝国势顷危,众人或畏惧,或自保的选择沉默,不进谏,不反抗,文天祥却在临死之时发出正义的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没能挽救宋朝的覆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拯救了无数的正义之心,给予忠信之士们前行的信心与勇气。因为,“呐喊是必需的”。它终将产生回声,激荡久远。所以,请永远别丢掉表达自我的勇气和能力。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几位皇帝。 但这些皇帝并非都是“明君”,相反地,明朝有很多昏庸之主,十几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木匠皇帝”明熹宗,他们忠奸不辨,不理朝政。可明朝却并未迅速灭亡,还存续百年之久,这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官僚体系能够在皇帝“失职”之时保持举国上下的正常运作。 明朝存续三百年,得益于完善的官僚体系(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更应该感谢的是朝堂上有一群敢于直谏的臣子。历史上,明朝官员们以死进谏的例子数不胜数,海瑞甚至抬着棺材上谏书。 不仅仅是言官们以进谏为责,很多官员都敢于发表自己对朝政的看法。正是这些被听到的声音,使得明朝的政权势力能保持平衡,而皇帝也不敢滥用权力胡作非为,保住了一个国家的根基。 而现在,作为一个民主的国度,一个平等的社会,其一大标志便是人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说自己想说的话,人人都有话语权。 我们不但要敢说,更要会说。当被误解之时,请不要保持沉默,坦然的说出实情,为自己争取公道。 当路见不平,请不要保持沉默,勇敢的为正义呐喊,让社会充满爱。当时机来临,请不要保持沉默,自信的表达自己,为生活奋勇拼搏。 范仲淹曾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我们不能沉默。说与不说,看似是一个人的选择,却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 不能沉默时,要敢于出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永远不要低估言语的力量。但也要记住,无论何时,不要用你的语言去伤害别人。季羡林先生曾告诫我们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说全。想必也正出于此意。用真心善心,勇敢的表达自己,才是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