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儒家特别重视教育,创始人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孔子在西方也广受推崇,启蒙先驱如伏尔泰等人对孔子赞誉有加(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的好老师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学界一直以来也有将教师节定为孔子诞辰的呼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自然会想到这位古代教育的先驱。让我们回到先秦时代,看看孔子对于教育的独特贡献。 西周时期,知识与权力是统一的,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是官办的,所谓“学在官府”。官办学校只接收贵族子弟,普通人则没有资格接受教育。民间对于知识的强烈需求,一直被压抑着,直到孔子时代才被释放出来。 孔子的一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他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兴办私学,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官办教育垄断,带来了教育的巨大解放。 孔子是位开风气之先的教育实干家。他创办私立学校,开门办教育,以“有教无类”作为招生标准。 史书记载有弟子三千。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彰显出了平等意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因地域、出身、地位而不同。 这些弟子来自鲁、齐、晋、宋等不同国度,所以孔子的教育打破了当时国家的界限。学生有的来自当时的中原地区,属华夏之地,也有的来自蛮夷之邦,所以孔子的教育打破了夷夏之别。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民,有教无类(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学生有的来自贵族之家,有的是平民甚至贫民阶层,所以孔子的教育又打破了阶层歧视。如弟子孟懿子是鲁国贵族,子贡是卫国贵族,而颜回、子路、曾参等是平民,甚至还有曾经犯过罪的人。 如公冶长曾身陷囹圄,但孔子认为“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后来还将女儿许配与他。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可谓大矣。此后,知识的普及、士阶层的崛起,由此开启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理性时代。 孔子是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先驱。孔子教学的教材是六经,所以他整理六经从某种意义上是“备课”。 他非常懂教育规律,提出了大量的教育学理念,比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个体教育需求的重视。 他根据学生天赋秉性的不同、发问情境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答。如学生樊迟、颜渊、司马牛、子张都曾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同。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去问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也有差异。 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都是孔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境以及处境而作出的回答。只有这样的回答才是真答案,才有真意义,也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终生。同时,也让今天的教育者受益匪浅。 孔子是位好学不已的老师。他终生好学,并且对此非常自信。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但他们都不如我好学。 他教过的弟子那么多,心目中只有颜回一人好学。可见他轻易不许人以“好学”之名,也可以看出他对学生非常严格。比如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生气地责备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昼寝”在当时可能是懒惰不上进之人所为,而非君子所为,所以孔子非常气愤。 孔子是位谦虚和蔼的老师。他总认为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所以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意思是说,将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者我哪样能做得到呢?还是弟子子贡总结的到位:“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学习永不满足,是智者的表现;教人永不疲倦,是仁者的行为。孔夫子是仁智合一的圣人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夫子德行如日月昭彰,我们要勉励从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怀念至圣先师,向他老人家致敬,学习他的精神品格。我们仍然在汲取孔子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进行现代转换,具有跨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