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孔子见老子石像:汉代石画像背后的思想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18-09-10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孔子与老子的会面,代表了这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就像两条河流,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在《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中,国宝“孔子见老子像”记录了两位先哲对话的情景。本文通过“孔子见老子像”的进一步介绍,还原国宝背后的汉朝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思想对话,让我们的文化血脉更有张力。
    龙凤之间
    正如方东美先生称“中国是一个早熟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我们很早就发展出完备的思想。”比如儒、道、墨等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一起汇聚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
    
    老子犹龙(资料图)
    孔子与老子的相见,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关于这次相遇,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对话的内容,经典之中多有记录。孔子问礼于老子,之后三日不语。门人问孔子关于老子的印象,孔子答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百鸟朝凤(资料图)
    那么老子对孔子的印象又如何呢?孔子说老子是龙,老子说孔子是凤:“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多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林、琅玕为宝。天又为之离珠,一人三豆递起以向琅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太平御览》卷九一五所辑古《庄子》佚文)
    
    龙与凤(资料图)
    龙凤之间,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对话。龙,变化莫测,孔子形容老子的思想高不可测,表达了由衷的敬意。老子说孔子如凤,“右智左贤”,如百鸟来朝般贵不可言,表达了对孔子的尊重。闻一多先生对于“龙凤”之说,也有一番解读:“其实凤是殷人的象征,孔子是殷人的后裔。”“龙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说老子是龙,等于说他是楚人,或是夏人的本家。”我们姑且不论闻一多对此解读的准确性,但龙凤之喻却恰如其分表达出对两位先哲的思想境界,这样的对话定会永载史册。
    事死如事生
    现今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多为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的雕画作品,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李霖灿先生曾言:“它既是图画,也是图案,又是浮雕。加上了传拓的面貌,别有一番异样风神,集四种不同的美于一身。”
    
    孔子见老子像(资料图)
    “孔子见老子像”,是汉代墓室中常见的主题。在山东嘉祥县纸坊镇的武氏祠之中,随其出现的还有诸如西王母、大禹、神农、黄帝等元素,集中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神仙思想和生死观。
    
    西王母(资料图)
    西王母画像,是汉代人寻仙思想的体现。西王母,又称西母,《山海经》中记西王母在西土昆仑之墟。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有:“皬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即西王母是一个长生不死的女神仙。在西汉,神仙思想盛行,西王母与东王公是升仙者必拜的神灵。
    
    武氏祠画像(资料图)
    孔子见老子像、西王母以及其他墓中作品,主要是为了“关心死者的冥间生活,死生是一桩大事,每一个民族都为此深深思量。”(李霖灿《中国美术史》)事死如事生,古代人用这样的形式,望逝者安息。
    闻一多先生曾写了一段话:“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闻一多的这段话描写的是“诗仙”李白见“诗圣”杜甫。李杜二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不亚于两位圣人在思想上的造诣。无论是孔子与老子,还是李白与杜甫,思想的汇聚成就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盛典。思想的碰撞,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从汉代石像、李杜诗歌里,看到那些时代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并以此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