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故宫特展半数一级文物 解中国山水的“四王公案”

http://www.newdu.com 2018-09-12 雅昌艺术网 刘倩 参加讨论

    
    文华殿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初四王遭遇了尊崇与诋毁两个极端,这是美术史上的一桩公案。”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田艺珉这样总结四王,她多年来深入研究清初四王,也是此次故宫博物院四王书画特展的策展人。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史称“四王”。一百年的山水画传承,对宋元笔墨的严谨崇尚,这让他们在清初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正宗,还受到皇权统治者的赞赏与提倡。
    但是随着20世纪改良中国画观念的革命爆发,四王很长一段时间遭到贬斥与抨击。因为他们倡导“摹古”,被认为除了临摹古人之外无任何创新,死气沉沉,被形容为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直到20世纪50年代海外介入“四王”研究,才改变了中国学界对于他们的态度。近30年来,四王的历史价值才又回到中国学界与书画界的视野中。但是直至今天,推崇四僧而贬低四王者,依然不在少数。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现场
    明末清初的画坛,崇尚野逸隐居山林的四僧与位居正统的四王分庭抗礼,所谓乱世山水,盛世花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发展影响后世至今。去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四僧书画特展,这一次则是“四王”。
    2018年9月10日,“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在故宫文华殿书画馆开幕。展出文物113件套,分为“‘师古’为宗”、“融古出新”以及“霑溉后学”三个单元。此次特展将持续至2018年10月30日。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持故宫博物院门票入院后可免费参观。
    
    
    故宫博物院收藏“四王”的存世作品8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04件套,二级文物600余件套,不仅为全国文物单位之首,更为海内外所藏之最。
    据田艺珉介绍,在展览策划时考虑到,或许大众对于“四王”尤其是其中王翬、王鉴的了解,并不像四僧中的八大、石涛等画家熟知,所以此次展览在展品的遴选上特别讲究,优选了四位画家的经典代表作,如王时敏《秋山白云图》轴和王翚《晚梧秋影图》轴等;同时也选择了能够体现“四王”画学思想的作品,如王鉴的《四家灵气图》、王原祁的《神完气足图》等,使观众易于理解“四王”的绘画风格及理论,同时也为绘画实践者提供了优秀的临摹范例。
    所以,整个展览是以仿巨然山水画作为开端。
    
    元人款《仿巨然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款《仿巨然山水图》局部
    2016年,拍场上出现了一幅张大千的《仿巨然晴峰图》,最终成交价高达1.035亿。而故宫博物院藏了一张元人落款的《仿巨然晴峰图》,能够呈现出巨然山水画的面貌,四王认为五代的董源和北宋的巨然当仁不让的是山水画的正宗。他们四人中,是以王鉴和王翬摹巨然的成就最为突出。
    
    王鉴《仿巨然山水图轴》 绢本淡设色1673年
    
    所以展览分别展出的是王鉴和王翬的仿巨然山水图,其中包括一张王鉴65岁时仿巨然的山水,尺幅较大,与元人款的《巨然晴峰图》相较来看,同样是布景幽深,笔墨浑厚,山的气势也很雄伟,是王鉴研学董巨的传统典型风貌。
    
    
    王翬《仿巨然烟浮远岫图轴》 纸本墨笔1687年
    此图是王翚晚年仿宋巨然《烟浮远岫图》的代表作之一,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翚仿巨然还有一张同名画扇,据那张题款得知,王翚首次见到巨然的《烟浮远岫图》时他42岁,当时临摹了一幅画扇,而这一幅是他56岁时临摹,显示出起功力的深厚,此幅以纵向构图,山头是以小块状的石头来描绘,给雄伟的山势增添了灵巧感。山石以大披麻皴完成皴擦,线条明净,营造了画面云烟飘渺的意境。
    谈四王,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他们之间的家学渊源。
    四王之间有着家族的莫大关联,王时敏是王原祁的爷爷,王原祁是王时敏第二子的长子,也是他的长孙,王时敏亲自教王原祁学画;王鉴是王时敏的侄子,而他俩又是王翬的老师。所以这样的传承脉络之下,使得他们在山水布局、笔墨等方面呈现出趋同和类型化。 
    “从王时敏到王原祁,130年的家学和山水一直延续下来,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的最极致的体现。”田艺珉介绍,这也是此次展览所要呈现的一条线索。“四王”在画风和理论上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的是明董其昌的影响,所以他们遵从“南北宗论”,倾心师古,精研笔墨,追求文人画意趣。
    董源、巨然、元四家,均是四王特别推崇的山水画家,展览中的精品画作皆是四王摹古人之作。或许是因为他们四人均出生在江浙一带,“他们睁眼人世,可以看见的,就是董源、巨然纸上的那一种江南山水,江南山水有幸,滋养了他们四人。”作家吴克敬认为,四王亦然承认元四家对他们的影响,而在地理意义上,元四家也都是江浙人,山还是一样的山,水还是一样的水,所以四王的山水呈现,依然是元四家的山水。其中,他们最推崇的就是黄公望。
    
    王翬《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纸本墨笔1720年图为展览现场
    
    对比展出的是喷绘的黄公望版《富春山居图》
    
    王翬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同一局部
    而来自江苏常熟的黄公望,生前比其他三家要含酸苦难得多,甚至遭受了牢狱之灾,后来在游历中将山川收揽于心,运墨于笔。“黄公望后来移居富春江,每日身负一件特制的皮囊,内置他随时可用的笔墨与纸砚,每遇山中胜景,即展纸用笔,如实地描绘出来。”吴克敬说,这就是黄公望坚守富春江绘制出的《富春山居图》。
    
    王翬在摹本中恢复了被烧掉的局部
    可惜的是《富春山居图》后来被烧成两段《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而这次展览中,观者则通过王翬临摹的《富春山居图》看到被烧前的富春山居。
    回想,关于黄公望最为可惜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后来被烧成两段《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而这次展览中,观者则通过王翬临摹的《富春山居图》看到被烧前的富春山居。
    
    
    
    
    
    右侧是黄公望原来的题跋,王翬也临摹下来。左侧是王翬自题感受
    据田艺珉介绍,王翬一生临摹过六次富春山居,留存下来的有3件,71岁临摹的收藏在故宫,53岁临摹的收藏在辽博一件,41岁临摹的在美国。这次展出了故宫和辽博的两件。其中71岁故宫版的摹本被认为是最为成熟的版本,既有黄公望的景物布局和笔墨韵味,又能见到王翬的自家笔法风格。
    
    王原祁《富春山居图》轴纸本墨笔98.8x60.1cm
    展览还展出了一张特殊的《富春山居图》,说它特殊,是因为从手卷改成了立轴的画法。此图是康熙时期,王原祁52岁时仿的《富春山居图》的笔法,但是他从手卷改成了立轴,在经营位置、山脉开合、笔墨运用等方面都显示了深厚功力。
    
    王原祁《富春山居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认为:“王原祁对黄公望的画风了如指掌,在不断地临摹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在这幅仿作中皴擦点染运用自如,在笔墨运用方面,先笔后墨,由淡而浓,多次增加晕染,最后以焦墨破醒,给人以厚重的感觉。山体、景物比黄公望所画更厚重、更严谨、更细密。”
    
    吴镇《溪山高隐图》绢本墨笔160x73.4cm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黄公望,元四家的另外三家也是四王临摹的对象,例如他们对于吴镇的临摹就在于墨法,他们认为元四家吴镇的墨色成就最高,所以多学吴镇的墨法。但他生前也经常说,你们学我的画,墨色重的地方不容易学习,墨重了就像是墨珠,太浓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尤其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或许与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的感觉。
    
    王鉴《溪亭山色图》轴纸本墨笔纵87.4cm 横45.7cm
    这是王鉴仿吴镇的一件作品,是他的晚年之作。画面构图疏密有致,远近景互衬互映。从笔墨上不难看出因系仿吴镇画法,故笔法稍粗而不尖,将吴镇的笔法特点传摹得惟妙惟肖。 这幅画能看出来王翬和吴镇是一脉相承的,还有他的好朋友恽南田的题跋。王翬和恽南田是特别好的朋友,后来恽南田早年去世,他的家庭和孩子都由王翬来照料。
    
    元倪瓒《幽涧寒松图轴》 纸本水墨纵59.7cm 横50.4cm
    
    元倪瓒《幽涧寒松图轴》局部
    在元四家中倪瓒喜欢用干墨,吴镇则喜欢用湿墨。倪瓒本身就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传说他们家的梧桐树要每天拿水刷一遍。在画面的表达上,也是要求干净和利索。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
    此幅是倪瓒为友人周逊学所作,并题五言诗:“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画面是平远画溪涧幽谷,山石依次渐远,二株松树挺立于杳无人迹的涧底寒泉,似乎暗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画幅上方和其大多数作品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观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倪瓒此幅,笔墨无多但意境深幽,此幅作品简淡超逸,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由竖长变为扁方以及名款和画风来看,当是晚年之作。这件作品王时敏至少临摹过两三回。以下则是四王临摹倪云林。
    
    王原祁《仿倪瓒山水图轴》纸本水墨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仿倪瓒溪亭山色图》 纸本墨笔1670年
    
    王鉴《仿倪瓒溪亭山色图》局部
    
    王鉴《仿倪瓒溪亭山色图》局部
    
    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仿倪瓒
    王时敏摹倪瓒这幅时,36岁,陈继儒(画上落款眉公)给他在画中题跋说沈周学倪瓒有点儿老气,文徵明学倪瓒又有点儿显嫩,但是王时敏就不老不嫩。田艺珉认为陈继儒之所以这么说或许是因为沈周的臂腕下笔很硬道,摹倪云林的可能会用力过猛。而王时敏却是可以能画到这种状态。
    王时敏算得上是清初画坛的领袖,不仅画画的好,做官、为人都很正直。
    他生在宰相家,爷爷是明代首辅大臣。家里有三千亩良田,自己又爱读书,所以年纪轻轻就名扬明末时期的政坛,名声显赫。 
    
    王时敏取法黄公望,笔墨秀雅苍润,法度严谨。
    爷爷从宰相位子上退休之后才得这么一个孙子,车马田产对于王时敏来说并不稀奇,据说,王时敏“好古乐画”,为了孙子的兴趣爷爷也都是竭尽全力:“每每遇到传世而来的书画真迹,只要他喜欢,王锡爵眼睛眨都不眨,笑嘻嘻地捋着胡子,只问孙儿王时敏两句话,喜欢吗?有需要?王时敏可能点头,也可能是扑闪下眼皮就够了。爷爷便心领神会,一手银两,一手书画,重金买回来,任由王时敏观摩学习了。”
    比如有据可查的李成的《山阴泛雪图》就是王锡爵花了“金二十镒”买下来的,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一般一镒合20两。就王时敏的名作收藏来看,少说也有数十幅,但是后来皆散尽。“那许多古迹绢本如果还完好无缺地存在着,不知要建怎样的一座博物馆,才能很好地收藏与展示。”吴克敬感慨。
    
    
    王时敏展览现场
    王时敏比董其昌小37岁,但两人却是趣味相投的忘年交,他的绘画和理论也是继承了董其昌南北宗论而来。他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后来研习黄公望,形成了自己苍秀清润的艺术特色。
    但是话又说回来,王时敏崇尚董其昌,也学习董其昌,但依然有自己的立场,兼取多家,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他给女婿画的一组册页中也教育女婿应该多多临摹众多大家的作品。在董其昌之上,还有黄公望让他痴迷不已。据徐邦达先生的著录中,王时敏仿黄公望的作品至少有24件,他还为王鉴、王翬等画家题跋仿黄公望的作品。
    
    
    
    王时敏笔墨局部
    在山石布局、笔墨意趣等方面,王时敏受到了黄公望的重要影响,尤其是40岁之前,他临摹黄公望被称作是“貌合”,而他到中年以后开始做减法,简化黄公望的千山万水和层峦叠嶂,降低黄公望的山石峭壁。“相对于黄公望,他的画中整体山势已经趋向圆浑虚和,构筑圆浑的山体形状,吻合清初平正虚和的整体审美格调。”田艺珉这样总结。
    
    王时敏《秋山白云图》轴
    此次展览展出了王时敏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精彩之作《秋山白云图》,这被称作是王时敏的标准代表作,将他一生所学的笔墨、布局、浅降等汇聚于此图,作于画家隐居的西田别墅,是其多年研求黄氏众多作品之后脱化而成,为其标准的代表作。 
    这是他正值58岁壮年时期所作,正好这个时期他在山林里建了一百多亩地的溪田,十年之后又拿出这张画题跋,这件作品不仅可以看到他浅绛的设色的方式,还可以看到他学黄公望的秋后布局,甚至还可以看到他书法上的变化。 
    
    王时敏《虞山惜别图》轴纸本墨笔纵134cm,横60cm。
    这是1668年王时敏77岁时为送别福建烟草商戴瑞阳所作。画面取常熟城郊虞山之景,用笔苍劲老辣,颇具元代黄公望笔意,山石作披麻皴,苔点细密, 皴染细腻,一派山清水秀的江南景色。 
    想必,王时敏的才能不仅仅在山水画。当满族铁骑踏入中原,这位明代的宰相之孙又受到了清朝皇帝的青睐,还尊他为画坛楷和榜样,直至他的孙子王原祁,都是乾隆皇帝的临习画家。《清史稿》对他的记叙也详尽之至,可见王时敏这为清朝被推崇的画家的确有过人之处。
    附王时敏简历:(1592-1680年),江苏太仓人,家世显赫,是宰相之孙、太史公之子。祖父王锡爵(1534—1610年),权重朝野,父亲王衡(1561—1609年)官至翰林编修。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春,王时敏受祖荫出仕,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后隐居,以书画自娱,被清朝尊为“画苑领袖”。
    
    王原祁注重皴染,笔墨浑厚,经营章法布局。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好的表达了王原祁的画坛地位。
    很好的继承了爷爷的衣钵,又后来居上,这就是王原祁,出生在这个名望贵族世家里,王原祁就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王原祁小时候,爷爷王时敏给了他许多赞美和鼓励,王原祁也很享受爷爷的褒奖。即使出生在明朝,王原祁后来在清朝考了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他的难得在于,为官不废丹青,无论仕途还是绘画,都是顺风顺水。
    王原祁还善于总结理论,完成了山水画的理论基础。他将爷爷王时敏创立的“娄东派”发扬光大,无论是否借助统治者的势力,但始终占据着清初画坛的主流地位。
    “王原祁每有作为,在用材上都特别挑剔,他不能因为一点点疏忽而玷污了他的派名。”吴克敬解读说,记载中王原祁作画的一丝不苟与讲究到什么程度,每画画,必用宣德纸,用重豪笔,顶烟墨,这三种材料缺一不可,要不他就认为不能抒发自己的意趣。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卷》 纸本设色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卷》局部
    关于王原祁的绘画特点,田艺珉认为他对黄公望的临摹与学习,如祖父王时敏一样,也是贯穿一生的,同样在早中晚期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为有祖父的多年经验,王原祁对黄公望的解读是建立在祖父的基础上的,初入画坛耳濡目染的就是王时敏简化之后的黄公望山水布局,所以王原祁40岁所摹的黄公望就如祖父67岁所临摹的。
    
    王原祁《竹溪松岩图卷》 纸本设色
    
    
    王原祁《竹溪松岩图卷》
    王时敏对王原祁耳提面命,身体力行的告诫他作画要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王原祁是在祖父的基础上对黄公望的绘画进一步简化,化整为零,并打破了山峦叠嶂的节奏,以左右或者上下的构图方式。”田艺珉介绍,但是他并不是简单随意的组合构成,而是紧扣黄公望的山水画特征,并不断强化。
    在四王中,王原祁的传世画作最丰富,如今学界对于四王的研究中,王原祁也是研究最广泛也最深入的一位。他还主持了巨作《万寿盛典》。
    
    王原祁《神完气足图》轴
    此件是王原祁为弟子金永熙(字明吉)所作。图中不仅在丘壑布局、笔墨神韵上力追董巨以来诸大家之精髓,更达到了神完气足的艺术境界,是王氏著名的代表作。
    附王原祁简介:王原祁(1642—1715年),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自称西庐后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年六十岁改授翰林,充任《佩文斋书画谱》纂修官,主持《万寿盛典》,累官至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有《大陆泽图说》、《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王司农题画录》、《罨画楼集》等,为娄东画派领袖。
    
    王鉴深研“元四家”并上溯至五代董源、巨然,水墨、设色俱精。
    王鉴这样一位勤奋好学的画家,虽然出身并不及王时敏和王原祁显赫,但也是来自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虽然是王时敏家族中的侄子辈,但王鉴却是四王中最不受统治者青睐的一位,也曾进入仕途,却在40岁结束了官宦生涯。他一直称自己是一介布衣,倾心于绘画。
    王鉴和王时敏一样,早年曾经得到过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续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仿古吸收并转化古人的笔墨结构,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王鉴四家灵气图轴
    相对于王时敏、王原祁的“娄东派”,王鉴和王翬则是“虞山派”。在山水画上,王鉴、王翬与王时敏祖孙二人的不同还在于,他们在效仿黄公望、元四家的基础上,突出了巨然的模仿,从而与王时敏祖孙有着迥异的风格。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极其重视在目睹古人真迹的基础上,坚持不厌其烦的仿、拟、摹、临,从而最终成就自己。
    田艺珉介绍,王鉴主要的师学对象就是巨然。巨然是成就王鉴绘画艺术的主要因素,同时这样的临习习惯也影响了王翬。王鉴拥有超强的临摹功底和追忆思考,他总是在临摹题跋中详细记叙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也是四王画容易读懂的重要原因。“把题跋看完了,也就懂了这幅画。”田艺珉说。
    
    王鉴《仿王蒙山水图轴》 纸本设色1656年
    
    王鉴《仿王蒙长松仙馆图轴》 纸本设色1667年
    王鉴的成功还归功于他的勤奋,他临摹前人,从荆浩、董巨、再到范宽、赵伯驹、沈周、董其昌等数十位画家,只要他看得到的真迹,都会严谨地临摹个遍,文章开头时所谈及,王翬一生临摹了6次《富春山居图》,而王鉴更是勤奋,将黄公望的所有名作都亦步亦趋模仿到家,对于元四家的其他三位也是不折不扣的临摹。
    
    
    
    
    王鉴仿王蒙作品局部,虽是仿前人,但是笔墨已经与前人大不相同
    田艺珉认为,王鉴对于古人临摹之后,个人风格的形成也与王时敏王原祁不同,区别于王时敏二人对黄公望山水布局的截取与结构,王鉴运用的是“合作重组”的方法,例如他在仿吴镇的山水中,意将仿巨然的山体改变放置其中,仿吴镇的山水又加入了北宗的形态。这样的画法也影响了王翬。
    在四王中,王鉴是史料最少的一位,甚至他的生年学界依然无法确认,相对于其他三位,王鉴的研究也略显不足。
    附王鉴介绍,王鉴(1609-1677年,旧作1598-1677年),因官廉州知府,世称王廉州,江苏太仓人,为明末大文学家王世贞曾孙。
    
    王翚兼取南北宗画法,集古而大成。
    相比其他三家,田艺珉认为王翬是在四王中真正集南北大成的典型代表。
    四王在清初都特别受欢迎,所以跟他们求笔的人特别多,尤其是王翬。田艺珉认为,王翬比较精华的作品都集中在四十到五十岁之间,到了六十岁之后,因应酬太多徒弟太多,应酬作品也多。例如王时敏就请王翬为他家里的所有古迹都临摹了摹本,王翬不仅仿的像,他还有自己的一套。
    
    王翬《仿董巨松岳图》 纸本设色1694年
    
    王翬《岩栖高士图》 纸本墨笔1672年
    王翬的祖辈多以花鸟为主,从父亲开始则擅山水。偶然间与王鉴的相识,成为王翬一生的转折,所以王翬也受王鉴的影响,效法巨然,同样善于临摹。
    上面谈及王鉴在临摹古人之后是“合作重组”得到自己的方法,而这一法门被王翬充分发挥,例如在他仿王蒙的山水布局中,直接的方法就是王晕将巨然的古风峭拔的山形修饰了王蒙奇山俊逸的山水形态,并将巨然的烟岚叠嶂增加至仿王蒙的作品之中,呈现出合作重组的特质。王翬与其他三家的不同还在于,他善于以粉本临摹,与原作几乎毫发不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余辉甚至推测《富春山居图》的“子明本”(重要摹本)或许也是王翬所作。
    王翬的山水画少见纯粹的笔墨,几乎所有的画都带着颜色,但不会太艳丽,多是轻轻施一点浅降,山石之间恰到好处。但是在美术史研究者中,不少人对于王翬的画评价并不高。
    王翚(1632-1717),江苏常熟人。后入王鉴、王时敏门下,从此悉心观摹历代名迹,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又注重外师造化,逐渐形成了华滋清逸的画风,当时的名公巨卿、文人学士争相交之。六十岁时以布衣征召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卷,被赐“山水清晖”四字,声誉益著。从学者甚众,画史称“虞山派”。有《清晖赠言》等传世。
    
    王翚《晚梧秋影图》轴
    此图以墨笔绘池上高梧疏柳,坡头二人对语。其右有恽寿平书七绝一首并长题,通过恽氏的长题可知,王翚与恽寿平当时在友人徐乾学家留宿。王翚通过观察庭院中月光下的梧桐树影,触景生情地联想到了董北苑(源)、巨然、房山(高克恭)、海岳(米芾)的水墨点染技法,说明王翚既有着深厚的“以古人为师”之基础,又具备敏锐的“以天地为师”之观察力,是位善于从生活中体会古人画理、画论、画技精妙之所在的画家。 
    后记:展览发布会当日,故宫出版社与湖南美术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故宫藏四王绘画全集》在文华殿首发。该全集共十卷,收录了包含此次展览全部作品在内的近700件(套)文物藏品,全面展示了故宫藏四王绘画的整体风貌和艺术成就。这也是首次出版故宫藏“四王”绘画作品最多的作品集。全集的出版为公众和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必将推动“四王”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新的读本。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展览与发布会现场
    最引人瞩目的是,全集中有277件(套)文物精品为首次面世发表,比如珍贵的故宫藏《玄烨南巡图》五段首次汇集在一起高清出版。全集内容按作品创作年代排序,不仅可以得窥“四王”师古、仿古之途径,还能得知“四王”绘画风格之演变、形成的全过程,是了解“四王”艺术风貌的集大成之作。在编辑制作上,该全集秉承故宫出版社图书出版一贯的精品高标准——主编权威,学术含量高,设计匠心,印装精美,重点作品均配有高清局部大图,是视觉系艺术图书的典范。全集发行量1200套,不仅是珍贵的鉴赏图书,更值得收藏。
    
    展览现场搭建的亭台
    为配合此次特展,故宫出版社还推出了《跟着“四王”游山水》的艺术普及类读本,向读者讲述“四王”每个人的传奇绘画生涯,勾勒出他们的艺术面貌。本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以平实的语言诠释作为山水画正宗的“四王”的绘画艺术,同时配以高质量清晰图片,方便读者理解与欣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