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法勇 皈依这个词,在宗教界内是通用的;故道教也不例外,对皈依极重视。 虔心向道(资料图) 关于皈依,早至南北朝时期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就有相关记载:“每诵步虚一首讫,弟子唱善散花,礼一拜毕,唱三礼曰:至心稽首礼太上无极大道。至心稽首礼三十六部尊经。至心稽首礼玄中大法师。”明确提出玄门弟子要皈依三宝,并且强调“至心”二字,即一心无二,投诚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根据经文记载,皈依三宝以后还能够狱厄长免,因缘永绝,灾恼不起,衰患勿生。其诸此外,随愿各刻,求官得官,求贵得贵,求道得道,求真得真。所愿悉谐,所欲咸遂。皈依三宝即是这样一种能够获得福报的好事情。 唐朝的《太上出家传度仪》中,也记载道:“次华夏引弟子至三师前立,知磬请三师法事。次三归依。……汝既圆道相,初入法门,自今已后,语默动静,常须念道、念经、念师,名曰三宝,作汝皈依处所。”可以发现,唐朝时高道们更注重对皈依的阐释,认为这并非只是一个给神灵申奏表文或唱韵的法事而已,更需注重的是内心的皈依。 道经师三宝(资料图) 简单来看,皈,通归,即归来;依也就是依靠,所以皈依的字面理解即为归来依靠。笔者的理解为,把道教当成是自己的归宿去依靠,并放下所有的虚伪,用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神灵和道教,才是真正的皈依。对于每一个修道者,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利于访求名师、参悟经典、学习正道。其实,现在部分人在准备信仰道教或刚刚信了道教的时候,恰恰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他们没有做到真正的皈依,而是把道教当做工具,只重视些术法和科仪之类的“技术性”能力,忽视了宗教围绕于“人”的本质的重点所在,也就是心灵。 当然,道教认为神为形之君,形为神之臣,神养好了形体自然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张宇初天师便在《道门十规》中提出:“近世以禅为性宗,道为命宗,全真为性命双修,正一则惟习科教。孰知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命双修是道教之本,所以张宇初天师才会如此强调。然而三皈依也是学道之本,王常月祖师认为皈依道、经、师三宝可以去除贪、嗔、痴三业,从而产生戒、定、慧,能使自己逐步走向全真。在《龙门心法》中,王祖师补充道:“此三皈依者,乃昔之圣贤,度人入道,第一步上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门。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 皈依三宝(资料图) 总之,只有在身心都皈依道经师三宝的基础上,才能够去伪存真,让自己处于一个婴儿般的状态,然后通过经典的指引和高道的指导进行修行,这样才能最后修成仙道,得证妙果。 三皈依: 第一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常侍天尊,永脱轮回。 第二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第三皈依玄中大法真师,学最上乘,不堕邪见。 (编辑:灵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