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忠君与爱国:谈一谈道教的家国观

http://www.newdu.com 2018-09-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在道教斋醮科仪中,经常唱诵一首经韵,名曰“大赞”,其词为:“酬天地,盖载恩;蒙日月,照临身形。皇王水土万万春,报父母养育深恩。”韵词中提到的天地盖载、日月照临、皇王水土、父母养育为道教所提倡的四种恩德。修道人虽是方外之士,但既生人身于中华大地,便要感激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种种恩德。这是人道的基础,自然也是成就仙道的前提。
    
    道教和隐逸联系被联系在一起(资料图)
    道教自古以来便以隐逸之风著称,世人对道人的认知往往拘囿于出世、逍遥等概念上,为人熟知的老子、庄子、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道教人物皆是出世的代表。但这份认知其实只是对了一半,道教的另一半特征则是入世的积极,如道祖老子的前半生一直在庙堂之上为史官、汉唐两朝都曾用道家思想治国而使万民休养生息、三国诸葛孔明也曾为了蜀国鞠躬尽瘁。忠君爱国,这是道教素有的传统,且与道人所追求的逍遥理想并不冲突。
    若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无疑只在儒道二教之中。相比起儒家思想学说,大道教化的历史更为久远。以道教中信仰非常普遍的三官大帝为例,早在天师道时期便有为民请奉“三官手书”的先例。其要求信徒把自己平时所犯罪过、所发猛志一一书写下来,分之三份,分别投于山顶、埋之于地、落之于水,意为上报给天地水三官大帝。时至今日,道人在皈依之时,仍然要上奏章表于三官大帝圣前,言其生前身后的一切功过全部移交给天地水三官管理。
    从神学角度来讲,天地水三官分别具有赐福、赦罪、解厄的职能,所以才能得到百姓的虔诚信仰。道教又认为诸天仙真具有度化人天的慈悲之心,在不同的年代总会分身下降、化为凡人来完成度人的功行,而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尧舜禹三帝则被视为三官大帝的化身。道人们对三官大帝的信仰,便也等于是对尧舜禹等先祖、先帝的崇奉。同时,道人皈身、皈神、皈命于三官,这又是对具有生养功德的天地水等自然界的皈奉。立足于皇王水土而表现出来的忠君、爱国思想,与道教信仰的神学思想完全是契合的。
    
    三元三官大帝(资料图)
    相比起遥远的神仙,中国人更加相信已经故去的祖先所能带来的庇佑。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其对血缘关系和对先人生存、生活经验的依赖,是社会生产得以进步的基本前提。正因如此,人们会自发地形成祖先崇拜。但并不是每一个故去的灵魂都能够得到万世尊奉,只有那些为人民作出了大功行的人才会被后世铭记于心。这其中,以黄帝和尧舜禹为代表的诸位上古帝君,则成为如今道教信仰的源头。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诸多仙真也都曾历尽一生来为百姓谋福祉,所以才可以受到历代香火供养。这既是神仙信仰的人格化,也是祖先崇拜的神格化。从这一源头推下去,会发现道教对“以百姓心为心”的仁义明君的拥护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道教提倡的忠君,并不似儒家以纲常为前提而讲求对某一位固定君王的事奉。道教奉行的是对代表着天地大道、代表着民心所向的君王的拥戴。一代君王贵为上天娇子,其一言一行便可致万民之生死。有德行的君王,时时都在克制自身的欲望,不把自我的好恶凌驾于社会道德之上。道教中有“身国同治”的理念,认为治身与治国应该遵循同样的道理,唯有修身以达圣人之境的人,才可能是一位治国的贤才。因为圣人无私欲,不会对他人产生任何的偏颇,所以才会有“以百姓为刍狗”的语句。不是把老百姓当成猪狗去对待,而是不因为自己的私念便失去了天下的公准。
    
    祠堂(资料图)
    那么,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成为经天纬地的圣人呢?儒家有言“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可以一视同仁地对待天地众生。道祖又言,无大小、善恶、美丑之别。并且,圣人还要具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七项美德,其中心词即一“善”字。当一切言行的出发点都是以百姓为上善,这样的君王才可以代表上天之道的教化,也才是道教所忠之明君。
    虽然强调忠君,但道教并不会愚忠。曾有人质疑老子归隐的行为,认为其“见周之衰”而隐去是对周王室的不忠。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他仍然只立足于人伦纲常去看待道教祖师的忠君行为,是在以人道去枉测天道,所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也会有偏差。道教所忠之君,是代表天地大义的君王,是顺应历史潮流而生的君王。老子归隐的前提是“见周之衰”,因他早已窥得周王朝的气数。究竟是以大道去辅佐昏聩暴戾之徒?还是逍遥隐去而等待世事阴阳的转变?这其中的选择极为玄妙。
    道教对所忠的对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不但要代表着天心,更要背负着民意,在修身立德的同时仍可以做到敬天爱民。在此等皇王的治理之下,才能真正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图景。
    
    安居乐业(资料图)
    道教对家国理想最美好的描述,寄存于《道德经》80章中,曰:“(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真正安稳的家国,各方势力皆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普天之下再无纷争,人人都可以闻道自悟。在此世道中,不但明君懂得治身与治国的道理,连普通百姓也明白安分守己与守雌无为的人生妙用。若天下大同至于此,又何来出世与入世的分别呢!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