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枸杞子 虽然潜心悟道修持,在诸多凡尘俗事的耽误下,夜深人静时,也常常觉得自己总有诸多不足。作为凡尘中的小道,我日益觉得惭愧。道人亦是人,在未曾进入佳境时,仍附着着许多人之为人的修道障碍。背负着肉体凡胎之躯壳,仰望他日登仙之路,对于每一个修道者来说,既充满着希望,同时也扛着艰辛。 修行于红尘中(资料图) 曾听一位道友说:“当下,如果是初入门的道友或爱好者,非常容易陷入两难。很多俗家人自认为才华横溢,以为自己在红尘中修真便能有分,把修道想得过于简单,甚至轻慢历代修道的祖师与长辈。因为他们都以为“道”不过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而已。另一方面,很多的三宝弟子虽身着祖师道装,却深受红尘所牵引,虽明白道理,却远不能坚守大道的真意立足于世间,难免于流俗,于是心中满是修道者的自我谴责与痛苦。” 古往今来,道俗有别。俗家人认为自己可以闭门造车,自行修道,其实是很大的误区;同时,道门人如果觉得自己必须要全心同俗,也容易形成误区。故此,我不敢轻言修道之行应当如何,仅仅希望自己能通过反求诸己,镜照自身;也与诸君共享,以便于更多人指正小道的不足,促使自己逐步焕发本来的光照景象。 修道是需要历练的。这个历练不是所谓红尘中硬邦邦的历练,而必须要做到立心、立志、立慧、立行、立身;概括起来,就是“身家性命”一体化。我们的性命功夫需要与日俱增,而身家之本又需要相应地保养元和。 出家道士也有“身家”(资料图) 可能有人会问,火居道士才有“身家”之说,出家道士怎么可能有“身家”之说?有的,火居道士的家,是人伦之家,出家道士的家,是出家之家。其实,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牵绊与影响。所以,无论是谁,如果离开“身家性命”,单纯地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不凡,迟迟没做到真正的皈依道、经、师;如果这样,若非天生的道才,修得大道当然难上加难。一夜得道,这类事情当然存在,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到,甚至简直是空想。 修道的原理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在非常多的条件下努力,才可能一步步走得更好。首先,必须立下道心,让自己与历代祖师传承下的信仰在心性上保持一致,并愿意以此为榜样,追随其中。其次,紧随道门经典的指引,不断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再者,还要寻得明师指明方向,并以此在修道路上不断鞭策自己。 读到《丘祖忏悔文》时,我开始凝神静气,认识到平日中看似普通的二十四小时,实际上包含了诸多罪业、陷阱、迷失、无知在其中。 邱祖像(资料图) “经功浩力不思议,回向十方诸圣众。愿见真心求忏悔,河沙罪障悉消除。忏悔我等,自从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风地水以成形,恋香味色声而触法。贪嗔嫉姤,恶口妄言,杀盗邪淫,恣情纵欲,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不敬天地神祗。呵风骂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 “遂致报对升沉。轮回辗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认六尘之幻,沉溺爱河,今而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岂非千生庆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荡,必竟迷失本来,一坠冥途,化为异类。 “是故,思沉沦苦,发清净心,皈奉圣真,特求忏悔。丐怜愚昧,原赦罪愆,解释报冤,蠲消魔障。所觊命逢昌运,名注丹台,际遇真师。亲闻至道,精修妙行,增长善芽,尽节玄门,怡神真境,他日运应灭度。自性不致昏迷,径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还证上乘之道。” 学道修真繁复不易(资料图) 这三段经文所提到几个重点有:首先,人生在世,总伴随着各种无尽的恶;其次,成就人身与转念是极为困难的;最后,立心皈依通达上乘更如上青天般不易。细细品味感悟经文深意,能体会到学道修真的确是不容易的。 学修真道的最高境界概况起来很简单,叫“得道”。但是,过程其实繁复不易,我们人要严格精准地把握呼吸最自然的时间间隔,尚且为难事,更何况是全面的求道呢? 故而道、经、师三宝作为修道人最重要的三个皈依前提,是护持我们不断向前的重要支撑。可是,在这三位一体的实际践行中,还有一样旁生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道伴”的相随。 “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修道的结果是为了让人回归清虚之地。无论是皈依“道”门信仰、皈依“经”法指引、皈依“师”尊度化,都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仙友作为陪伴,因为道伴既不似师父的严苛,又有超越一般凡俗的道缘来互相进道。 明心,有慧,有志(资料图) 但是,修道之友,并不是随便乱找的,既然立志想要修学大道,就不能像世俗之情与应酬一般,任何鱼龙混杂之人都无所忌讳,胡乱挑选。毕竟,我们还没有达到祖师的境界与水平,修道之事不能自以为是。 《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关于“合道伴”就有明确的阐述留给后代道人参照。“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关,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合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不上法也。” 小道常反复研习其中的“三合与三不合”,这段文字明确地说明了真正的修道人与非修道人的区分。重阳祖师并没有提到择取道伴应以“知识丰富”这类条件作为关键,而强调要有“慧”。满腹经纶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如果没有“慧”为根基,依然算不得理想的求仙之伴。 进道从其根本来看是一种践行。那么,现在要找到合适的道伴容易不?是不容易的,因为有太多的人将博闻强识的个人才学,当成了修道的全部,好像行文说话,如果没有一大堆高深莫测的道门经典点缀,都不像是个好道之人了,但他们真的入门了吗?天知道。 回首修道往事(资料图) “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关,此三不合也。”这段三不合所提到的诸多特点,恰恰就是过分强调个人才学、自以为是等各类习性的体现。当然,在三不合中并没有特意提到哪类人。小道在此想以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为例作为说明。曾几何时,小道也误认为一字不落地记忆诸多经典,认为致力于追求个人才学是有助于修道的;后来发现,假如不能有效地将其内化成修道的动力,反而会造成极大的反作用力,于事无补。如果没有明悟这点,即使被他人称赞在道门的文化知识水平很高。可是,实实在在地捂着良心凭着信仰叩问一下:“我修到了祖师爷经典中的什么?”答案是,什么都没有。 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往往有很多修道者走过看过中国的诸多地方,只是将祖师经典当成存储资料,置入自己,再随环境取出来;那不是学修真道,甚至只是自我的麻醉,很容易让人忘记这是一种自欺的炫耀,是要不得的。忘记才学本身,立身于生慧,内化于生活,这才更加合理。 忽然间,回头发现许多低调的人其实修得很好,只是当初自己被蒙蔽了。拨开乌云之后,点点滴滴的真道,才会在平凡中被发现,渐渐重现。 因道友相伴,拨开修道路上的阴翳(资料图) 正是有了诸位合适的好道伴陪伴至今,我才能保持恬淡愉悦地前进,不致沦落而难以回头。道伴慈悲,感恩仙友共进道业! (编辑:灵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