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人颐 七月底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颐叔拖拖拉拉一直到国庆长假才得闲看完全片。电影精彩与否在此不表,虽然其中对道士的抹黑让我颇感无语,然而电影中的白猿和三藏寺的布置却让颐叔意外地发现一个隐藏其中的古老的道教信仰传统。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剧照(资料图) 近年来的古装电影想要营造唐风氛围,往往借鉴邻国日本,《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也是如此。电影里沙陀第一次来到三藏寺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散布着一根根写着汉字心经或梵文咒字的石柱与石雕猿猴,洋溢着浓浓的东瀛之风。其中的经文石柱,应该脱胎于日本的石制“塔婆”,塔婆为梵文stūpa之音译,唐代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塔婆:或言‘偷婆’,或言‘薮斗波’,皆讹也。正言‘窣睹波’,此言‘庙’也。”《释氏要览·送终立塔》:“梵语‘塔婆’,此云‘高显’,今略称‘塔’也。” 如今此类塔婆在中国已经较少见到,但却是日本佛教寺院中常见的用于供奉或超荐的器物。电影中细长的四角柱塔婆,名为角塔婆,乃‘五轮塔婆’之变形。通常在堂舍落成之供养会或本尊开帐时,于堂前树立之。塔婆四面所刻写的内容书法随宗派而异,一般是经文与咒语,如下图。 日本寺庙的塔婆柱(资料图) 塔婆并非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于电影中的石猴。日本佛寺或神社中常见这样三只半蹲姿势、憨态可掬的猴子雕塑:它们分别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被人们理解为不看、不听与不说,并转化为言行自觉的意思,称之为“三不猴”。三不猴在日本出现较早,据说由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宗祖师最澄大师创作,之后三不猴主题的画作与雕像在日本屡见不鲜,而目前中国最早的三不猴形象的器物,为乾隆时期的一组牙雕,晚于日本。 猴子的形体与人相似,而看起来又好像完全不会克制自己的冲动,只凭本能与欲望行动,所以就用猴子来代表人类那个充满欲望的心。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代表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然而这一组三不猴的造型,并非仅仅因为猿猴的特性而被选用作为代表,其背后还有更深的宗教意义,并且与中国古代道教的信仰习俗相关。日本密教中,猴子这一形象往往与密教的青面金刚相伴出现,被认为是青面金刚之眷属或使者。 日本青面金刚画像中的三不猴(资料图) 关于青面金刚的咒法,最早出于唐高宗时印度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陀罗尼集经》第九卷《乌枢沙摩金刚法印咒品》载有大青面金刚咒法,并宣扬此咒可以治疗魇蛊、传尸、癫痫等诸多疾病。据青面金刚之修法仪轨:“若患骨蒸、伏连、传尸鬼病者,诵咒千遍,其病即愈。”所谓传尸病,明代医家龚居中所著《痰火点雪》中载:“夫病曰尸疰者,以其身为虫所蛀,虫蛀其尸,有蟊贼蚀物之害,是故名焉。然症与痨瘵仿佛,惟递相传染,累世不绝,有伏连等名,总曰传尸病也。溯所自来,盖有一种鬼疰尸气,伏于人身,使人精气血液日耗,渐致阳盛阴亏,煎熬熏烁,血液结抟,渐而变为怪异之虫,日蚀月蛀,脏腑消溃,蚀尽气绝则死,乾坤生意,已消磨尽矣。”据此可知此青面金刚主治之“传尸病”,乃体内生虫之症,恰与道教庚申信仰之体内三尸虫类似。 根据奈良庚申堂前挂着的说明,日本之所以祭祀青面金刚,是因为当初在文武天皇时代,也就是大约公元700年左右,奈良曾一度有疾疫横行。当时元兴寺的高僧护命在佛前祈祷,希望这场疾疫赶快平息。祈祷至一月七日,青面金刚感其虔诚,现身于护命之前,允诺消除疾疫,之后,那场疾疫真的就此平息。由于青面金刚显灵的那天刚好是庚申年庚申月庚申日,人们感念青面金刚,就兴建庚申堂来供奉。 中国道教的庚申信仰,主要是为了制服体内三尸虫。汉代纬书《河图纪命符》就有记载:“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当为庚)日辄上天白司命,言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云笈七签》卷之八十记载:“上尸青欲,自号彭倨,变化九种,鸟头蛇躯。混沌无心,或沉或浮。贪欲滋美,华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过咎。断人命根,气散神游。放浪三宫,小虫无劬。中尸彭质,号曰中黄。爱欲自居,依腹逃藏。沉浮变化,形无常方。执人魂魄,走作三宫。赤子驰竞,使人发狂。欲性丧神,罪由小虫。下尸彭矫,贪欲自荣。白色混沌,体无常形。依人两足,亢动人情。言白得失,走作魂灵。三宫扰乱,赤子不宁。” 奈良庚申堂前的石猴香炉(资料图) 三尸除了会打人类的小报告外,更会引诱人犯罪或做出不好的行为。由于体内的三尸分别喜好宝物、五味、色欲,因此会让人变得贪婪、好吃、好色。所以对修道者来说,除去体内的三尸是件相当重要的事。依照道教的说法,三尸仰赖五谷之气维生,因此要除掉体内的三尸首先要禁食五谷与肉类,然后服食除去三尸用的丹药,同时还要“守庚申”。《云笈七签》卷八十二载有守庚申之法:“常以庚申日,彻夕不眠,下尸交对,斩死不还,复庚申日,彻夕不眠,中尸交对,斩死不还;复庚申日,彻夕不眠,上尸交对,斩死不还。三尸皆尽,司命削去死籍,着长生录上,与天人游或六月八月庚申弥佳,宜竟日尽夕守之。二守庚申,三尸伏没。七守庚申,三尸长灭”。道教典籍《太上律科》也提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长绝”,也就是说,守庚申这个举动不单单只是让三尸无法去打小报告而已,连守三次庚申之后三尸就会心生恐惧,连守七次庚申之后三尸就会消失了。 守庚申虽然是道教之法,但自唐宋开始就已流行于佛教徒之间。唐朝僧人空蜞依据陀罗尼集经写出了《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里面广泛引用了道教的守庚申习俗,并描述了青面金刚的法事坛仪,使得这部经文变成佛教徒守庚申的经典导引书,也使得青面金刚变成了佛教徒守庚申时的主神,在佛教的密教中广泛流行。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承和五年(83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条载:“廿六日夜,人咸不睡,与本国正月庚申之夜同也”,而北宋赞宁所著之《僧史略》卷下中之记载:“近闻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或动丝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此实道家之法。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会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可知唐宋时期的佛教以青面金刚为主尊的守庚申习俗已经相当盛行。 虽然后来在中国守庚申渐渐变成了非主流信仰,但随着唐代密教东传日本,却在大洋彼岸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青面金刚与守庚申的习俗就这样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扎根,换句话说,日本的庚申信仰可能不直接源自中国的道教,而是源自于被道教影响后的中国佛教。青面金刚可以克三尸的说法也不是在日本发展出来的,更早之前中国的佛教就已经将青面金刚与三尸连结在一起了。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的白猿形象(资料图) 传至日本后,因十二地支中“申”代表的动物为猴,又因为庚申的“申”字在日文中和“猿”这个字的发音相同,所以自然而然就把庚申与猿猴联结在一起了。另一方面,在日本常有习合神道教神明与佛教的神佛的现象。日本三不猴的发明者最澄大师曾去庚申信仰氛围浓厚的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关于浙江庚申会的情况详见下文),并在归国后将比睿山的山王信仰与佛教相结合,将神道教原有的道祖神猿田彦与青面金刚习合。猿田彦大神名字中的“猿”字和庚申信仰中的猿猴相契合,使得两种本来不同的信仰更容易结合在山王信仰中。在日本,常常以猿猴作为山神或其使者来膜拜,也就是认为猿猴本身就具有驱走不好事物的力量,而日本传说中青面金刚显现的时间为庚申年庚申月庚申日,有三个庚申,数字三也恰巧与三尸相对应。山王信仰的某些部分与庚申信仰结合,变成可以驱退三尸邪魔的猿猴,也同时成为了青面金刚的使者,于是日本的庚申信仰中就到处都可见猿猴的身影了。 电影中封魔族时所用的移魂大法,正利用了人性中的欲望变现出不同的异相,从而蛊惑人心。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三不猴在电影中是对抗邪术的象征,而电影中的圆测大师闭目禁口塞听,盘坐于树根之内,也颇有对抗三尸神贪婪、好吃、好色特性的意味在。 日本的庚申信仰,除了承自中国的传统之外,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信仰特色,如庚申塔。在日本如果连守十八次庚申,也就是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就会在村庄口立一个庚申塔来保护整个村庄,而且除了保护整个村庄不受外来的邪魔侵袭之外,也有保佑村民子孙繁盛、出入安全等的意味在。庚申塔本身是个小石碑,有的刻着青面金刚的像、有的刻着猿猴(尤其是三不猴),有的只刻文字。广义上说,电影中三藏寺内以小石垒成的石塔也具有日本守庚申习俗的影子。 三藏寺内以小石垒成的石塔 作为一种道教信仰的守庚申,一般认为在中国民间已经消亡,只是存在于道教修行者中。但根据学者的田野调查,在江浙一带至今依然保存着组织庚申会与诵念庚申经忏的习俗,不过其内容也基本延续了唐宋庚申信仰佛化的趋势,已经大多带着佛教的色彩。具体详见汪桂平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的《江浙民间的<庚申经>与庚申会》一文。而在邻国日本,庚申信仰却一直传承了下来,至今不绝,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场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因有所感,所以就拉拉杂杂地写成了这篇既算不得论文也不算随笔的文章。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解人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