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柯嘉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一个“把酒话桑麻”的日子。这个古老的中国节日,起源于远古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重阳是一个敬老的日子,历史很悠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九”在中国文化是阳数之极,是事物到了鼎盛之巅的象征。因此在以“九”为尊的中国,以“双九”之日作为敬老之日,充分体现了对老人的重视,展现了中国的“孝”文化,以事亲至孝、敬老崇文为美德。 在这一天,人们纷纷插茱萸、赏秋、赏菊,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共享团圆美景之乐。 可见,敬老和养老的传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早在春秋,统治者就有“燕、飨、食”之礼,借祭祀鬼神、先祖之日,以聚宴的形式演示敬老之礼。 而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标准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至今日仍是值得推崇的优秀民族品格。因而在一九八九年,我国正式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 重阳节是属于每个老人,每个家庭的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个老人不同的养老模式。 有的老人会选择参与社区活动、表演、游戏等等,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有的则会选择送给自己一份礼物,例如一套喜欢的衣服,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 但更多的老人,可能还是会选择在家里等候孩子的到来,全家人一起欢度佳节。但无论何种形式,一个快乐的“重阳节”,必能体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生活状态。 重阳是一个和老人团聚的节日,是祝福老人长命百岁的日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有所依,依的不是票子,房子和孩子,依的是对生活的热情。老人能够在离开了工作岗位后找到自己喜欢和专注的事,投入其中,享受与之相伴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能够在老年生活中使内心感到充实,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真正的老有所依。当然,这也需要完备的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对此加以扶持。 国家和社会能承担起养老扶老的责任,使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颐养天年。孩子们也应该肩负起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做到“敬养”老人。 孔子论“孝”时曾说,吃饱穿暖只是养动物的要求,对于父母,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充分的敬爱与尊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不使父母担心,不使父母为难。 只有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老人们才能真正安心的去享受生活。 老有所依,依的还有健康。人到老年,告别青年时的匆忙热烈,回归一种宁静温柔的生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最为关键的。 因为健康,是自由生活的基础。只要健康,老人可以不用遭受病痛的折磨,也更易保持愉快的心情。老人最害怕给子女增加负担,容易否定自己的价值,产生自责心理。 老人经常会觉得自己没用,做啥啥不行。我们要开导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乐观生活(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保持健康的老人,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够为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能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他们因年老而产生的压力。因此老人的健康,是一家人的幸福。 老有所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而乐。除了物质保障,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社会发展到今天,老年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 老年大学,各种老年兴趣班,能让老人接触新事物,感受新生活,去拾起曾经因忙碌而荒废的兴趣,重新收获新知识的成就感。 他们也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出去旅游,积极的去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再次在社群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还可以选择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充分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可以让内心更加充实。 当然,也有老人倾向于帮助子女照顾孩子,享受天伦之乐。这无可厚非,但除此之外,老人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要为自己活出精彩,能够对自己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是最能使自己保持快乐的方式。 不管身处哪一个年龄段,都要给予自己最大的身份认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作为儿女,也应充分支持老人,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提供金钱和精神上力所能及的帮助。因为老人的快乐,是儿女们的责任。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家中都有老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让每个老人都能过上,充实美满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