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一、《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内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中争议最大、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文献之一,它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由于这部著作是未完成的手稿,且处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结点时期,内容庞杂各种思想元素汇集,新旧思想冲突交锋不断。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的吸收既有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对劳动异化及其扬弃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马克思用它指称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以及与他的劳动之间的异在性、对立性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私有制的劳动违背了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即工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在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之后,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由此可见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加剧了劳动异化。马克思没有仅仅从私有财产的客体形式来看待私有财产本身,他批判了把私有财产当作物来看待的平均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为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自身解放为目标的现实的历史运动,其根本就是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复归。 二、《手稿》中异化思想的双重逻辑 仔细分析《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蕴含着两种逻辑,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的人本逻辑和从现实的经济出发的科学逻辑。前者受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带有思辨色彩;而后者则逐渐接近历史唯物主义,二者交织在手稿之中。 1、以人的类本质为出发点的人本学逻辑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批判了私有制使工人丧失了类本质、收到非人待遇的异化劳动。但是,此时的马克思仍然受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他的异化思想,是从“人”的观点出发的,他批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不是因为发现了客观的历史规律,而是因为从人本质的角度,私有制和私有财产违背了人的本质,使人非人化,他把劳动定义为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而推出私有制下的现实的劳动都是非自由自觉的。即异化劳动。 2、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 虽然异化劳动扼杀了人的主体性,但马克思也看到了异化劳动中包含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虽然是一种歪曲的肯定,它给人扬弃异化全面占有自己的类本质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是人通过自身力量对自然界的改造,即对象化自然。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是私有制下的违背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它推动了私有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促进私有财产的彻底扬弃。这是《手稿》中暗含的与人本逻辑并存的科学逻辑,但是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总体来看,《手稿》中异化的人本逻辑与科学的逻辑地位是不一样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出发,设定了人的本质使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而批判异化劳动是非自由自觉的。这其中蕴含着科学逻辑,马克思以人本主义为纲领,去批判国民经济学。由此可见,人本逻辑在《手稿》中占主要地位,引导科学逻辑,是科学逻辑的纲领。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思想的深化 《形态》延续了《手稿》中异化思想。存在于《手稿》中的科学逻辑,把马克思引向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手稿》相比《形态》中的异化思想更具有现实历史性。 1、从抽象的类本质到现实的人的异化 《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是将人的类本质定义为人的“最高本质”。私有制下的劳动违背了人的类本质,由此说明人的异化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形态》则深入分析社会现实的异化,不再寻求人的类本质的最高规定,强调的是社会历史领域的人在现实的活动中不断否定自己的异化状态。《形态》中的异化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生产關系)。人最本质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就是人在改造自然中体现出来的自身的本质力量。而交往活动是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与交往方式不相适应,是异化产生的客观原因。 2、从异化劳动的理论批判到现实根源的揭示 《手稿》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异化的原因是私有制下的劳动违背人的类本质,而《形态》认为强制分工是人异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分工,它制约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纽带。分工是人与人以某种形式协作改造自然,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强制分工下的个人需要共同活动,因此这种活动不是人们自愿的。在这些人看来,这种共同活动产生的社会力量不是他们自身联合的力量,是不受他们控制的异己的力量。所以要扬弃异化,就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同事变革现存的生产关系,这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消除人的异化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