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巫山致力于发展红叶经济,助推旅游产业升级,一片红叶串起了一条覆盖全县的旅游生态链 一片红叶如何成为旅游发展引擎? 红叶——这个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赞颂的自然景观,如今在重庆巫山有了更深的意义,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引擎点。 红叶破冰铺就旅游新路 每到秋季,巫山的山岭之间,随处可见“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的盛景。据巫山县旅游发展委介绍,巫山红叶品种多、色彩艳、周期长,品种达200余种。从每年11月上旬起,红叶逐渐变红,一直会持续到12月底。 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巫山已连续举办了11届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正努力打造“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旅游品牌。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十几年前,那时的巫山旅游曾经历一场寒冬。 事实上,巫山旅游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享誉全国,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的小三峡、小小三峡以秀丽壮阔的峡谷美景吸引了八方来客,每年接待游客人次轻轻松松就能突破百万,旅游收入达到几千万元,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大县。 可是,随着“告别三峡游”的热潮之后,巫山旅游开始步入下滑期,年游客人次迅速跌落至几十万,旅游收入也大幅度下降。 2006年,巫山旅游终于迎来了新的突破,这一次,红叶成了破冰力锤。巫山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和论证,决定将红叶景观打造成巫山的旅游新产品。“三峡水库蓄水后,巫山展现出高峡平湖与漫山红叶交相辉映的壮丽新景观,江、山、红叶三位一体,巫山红叶在长江三峡最具特色,有着面积最大、种类最多、景观最美、观赏周期最长、观赏价值最高的特点。结合三峡红叶良好的生态资源,不断发掘和培育新的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才能使‘巫山三峡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承载起带动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李春奎介绍说。 2007年11月,首届巫山国际红叶节开幕,当天就接待上万游客,一炮走红。当年,该县旅游接待人数比上一年增长近10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9亿元。而随着前三届巫山国际红叶节的拉动,巫山红叶品牌影响逐步扩大,成为该县旅游第一品牌。到2017年第十一届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期间,接待游客51.93万人,综合经济收入达4.8亿元。红叶旅游这块生态品牌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红叶树成为了“发财树” “以前村民们都将黄栌、乌桕这些红叶树砍了当柴烧。然而,随着首届三峡红叶节在巫山开幕,大家逐渐意识到保护红叶树的重要性,从砍树卖树转向看树护树。”李春奎说,随着红叶旅游品牌效应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巫山人意识到要盯住红叶这一座“宝山”,守住长江这一江“绿水”,建造好巫山这一个“生态门户”,才能让手中的这碗“旅游饭”更香。 居住在青石村的村民唐军正以前一直靠务农为生,自从开发了观赏红叶的旅游线路后,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他也开起了农家乐。“今年又新建了一栋房子,可以同时接待200多名游客。”唐军正乐呵呵地说。 同村的许多人都和唐军正一样,对于红叶旅游带来的好处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村很多贫困户都开办了农家乐,仅就红叶观赏期间,收入就能达到6万~8万元,已经顺利地摘掉了‘贫困帽’。”该村的负责人介绍说。 李春奎表示,巫山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红叶经济,助推旅游产业升级,提出立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旅游资源,打造山水融合、水陆并进、文旅融合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目前,巫山已初步形成“春季赏花果、夏季观云雨、秋季看红叶、冬季玩雪玉”全域旅游和全开放景区的格局,一片红叶串起了一条覆盖全县的旅游生态链。 借助红叶旅游,巫山还建起了建平乡红叶旅游之乡、曲尺乡“花果园”、大昌湿地花卉园等一系列生态旅游点。 红叶树成为了“发财树”,全县近10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酒香也要靠吆喝 在巫山,只要提及红叶旅游、红叶品牌,每个巫山人都会面露自豪的神情。红叶给予当地带来的旅游发展助推力,随处可见,深入人心。 不过,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巫山人不仅为红叶培育了极佳的生长环境,也为红叶的名扬远方下足了功夫。 巫山县旅游发展委党委书记、主任蔡巍告诉记者,为了打好“巫山红叶”这张牌,巫山县旅游发展委在宣传营销方面不断强化,营造了浓郁的活动氛围。据介绍,仅2017年,就先后组织23家媒体组团50余批次深入巫山开展红叶节宣传工作,发布巫山红叶节相关讯息4000余条。红叶节举办期间,还推出了多个特色活动,如红叶节开幕式晚会、第三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等,进一步提升了巫山红叶的内涵及品牌力。 蔡巍说,近年来,巫山红叶涌现出一批新景点。比如,从双龙镇安静村攀爬登山步道登临山顶,可俯瞰小小三峡至巴雾峡河段的漫山红叶。从步道尽头俯瞰,极似鲶鱼头部的山峰,令人啧啧称奇。位于抱龙镇青石村的翠屏峰,是巫峡十二峰之一。此峰突起于缓缓山坡之下,漫山苍翠,超然卓立,宛若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风。“随着巫山红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现在越来越多影视剧在巫山取景拍摄,大家会看到更多像上世纪80年代红遍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一样美的作品。”本报记者 黄仕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