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曾子的身上,可以看到儒家那种最典型的忧患意识,这个是儒家一个很可贵的资产。但是这一份使命感、这一份责任感,一不小心它也会变成儒家最大的一个包袱! 《论语》学而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如果拿曾子跟颜回比,那个曾子在讲“吾日三省吾身”,那颜回那个“不贰过”,看起来像,其实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里? 就是颜回的“不贰过”,其实就是没抓准、没拿捏好,如果用现在话来讲,就是他那个“度”没抓得太准,那个叫“过”。但是曾参的这一种“吾日三省吾身”,他更多是一种比较具体的,比较形式性的。 他讲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说吾(我)每天就用这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 那他这样子的一种反省的方法,对于初学的人其实它是有帮助的,因为很具体。你就每天给自己订一个检核表,有做到打勾,没做到打叉,它的好处就是什么?它方便入手。 但是你透过这样子的一种反省,会真的达到一个像颜回那样子的通透吗? 这可能就会有问题了。所以今天就是说,我今天我有些地方过了,我过的那一当下,其实我自己就留意到了,我自己就察觉到,自己心里面就暗暗地喊了一个不好,而不是说,那个我自己每天用三件事情来检查自己。 因为真正通透的人,他每一天在反省自己,谁能知道呢?因为它一定是什么,一定是“法无定法”,一定是每天在所有的应对里面,当下映现! 你所有一些很根柢的、幽微之处这个东西,它是不能用那么三条的东西来检查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而言之,就是说曾子他所谈的这个东西,它有用,但是用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天需要反省的东西有很多,不能拘泥于曾子所说的三条(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泰伯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讲“任重而道远”,他讲“死而后已”,那我觉得在曾子的身上,可以看到儒家他那种最典型的忧患意识。 就是你对于生命的一种庄严感,你对于整个天下的一份使命感,我觉得这个是儒家一个很可贵的资产。 但是这一份使命感、这一份责任感,一不小心它也会变成儒家最大的一个包袱!因为你一旦使命感深了,责任感深了,你一不小心,你整个生命就会变得很紧。 所以为什么我们上一回在讲颜回,说他愿“无伐善、无施劳”,这个是讲在点上,就是你对于你的“善”,你对于你的“劳”,你所有的付出,所有这些东西,你要放得下来。 这个东西放得下来,那你的使命感、你的责任感,才不会变成把你自己搞得很紧的一个金箍咒! 最少你不会每天拿来这样逼自己,然后把别人搞得很紧张;就是说,你自己要有使命感,可是你这个使命感又不明显,这样子的儒家,他才有可能让他原来所有的那些责任,真正落实下来! 所以就是说,曾子他的这些的东西,非得要有颜回这样子的一种生命型态来作为补充,不然的话,曾子的那种任重而道远,就会变成一种不堪承受的沉重! 生活负担本来就很重,需要放下,需要舍得(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泰伯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他在临终之前,跟他弟子讲说,把我的手打开,把我的脚打开,然后他自己叹了一口气说,他这样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后他觉得他这辈子,总算是对得起了,可以交代了。 那我觉得这一段曾子临终前的这个故事,我觉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所谓代表性是什么? 你在这则故事,你会看到两个面,第一个面就是说,这个人真是庄严,这个生命太庄严了! 他一直到临死之前,都知道他有一个非常慎重的东西,他真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后一直到临终之前,他就觉得他没有对不起他父母! 这种整个生命的那种厚实感、那种庄严感,我觉得是曾子留给我们后人,一个很大的遗产。 儒家非常重视孝道,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损害自己的身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是我们在看到这个故事的同时,你也会感觉到,好像有一种沉重感。那这个沉重感,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把它化掉的话,你就会把自己压到喘不过气来,然后也把旁边的人,压到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常常觉得就是说,我们后代的人,尤其从五四运动以来,对于儒家的很多批评,它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是儒家的某一种过度沉重,确实让人家喘不过气来。 我觉得说讲一个最具体的,我觉得可能我们差不多的人,以前在高中的时候,都曾经念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可是我想,在很多人当时少年十五、二十时,在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那个过程,很多人其实是一个不太愉快的过程。为什么不太愉快? 因为你总觉得有一种压抑感,有一种沉重感,过度重的东西!那我觉得这种压抑感,这种过度的沉重感,其实真的是跟曾子有关联,孔子其实不太有这种沉重感,但是曾子确实是明显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的讲,后世的儒家,其实相较于孔子而言,他们其实是更接近曾子! 所以我才会在书上讲说,让曾子的归曾子、让孔子的归孔子!个这两个要稍微分一下。我觉得就是说,面对曾子的这种生命型态,我们就是一定要把他的两个面向看清楚。 儒家在不同的社会历程都会变化发展(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的那种庄严,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华民族他一定要有这么一个庄严,不然我们这个文明没有这样一份庄严,我们怎么样延续几千年? 可是这份庄严,在我们生命的另外一个面,又不能让他变成一种过度的沉重!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站在曾子的面前,看到他的好处;然后我们也要能够意识到,他可能有的局限,那我觉得我们才能够真正从曾子这边受益。 薛仁明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薛仁明,1968年生于高雄茄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学生。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关注生命修行与思想实践,以自身经历开启解读国学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角。 2009年,陆续于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及《联合报·联合副刊》发表专栏,近年来除写作外,于北京上海广州台北各地书院,定期开课讲述国学,参见微信公众号:《我心安处天清地宁》。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