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工笔画, 雕青嵌绿、富丽绚彩, 明艳却不失清逸,细微之处尤可见真章; 他的瘦金体, 用笔细劲、瘦硬有神, 至瘦而不失其肉,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 当他的工笔画与瘦金体结合, 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 于非闇 于非闇 (1889-1959) 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 字仰枢,别署非闇, 又号闲人、闻人、老非。 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大家, 书法习宋徽宗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 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 光绪十五年(1889年)4月21日, 于非闇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出生。 于家祖籍本是山东蓬莱, 大约在他四代之前移居北京。 于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于母为满族人。 1954年,于非闇改随母亲祖籍并正式登记为满族。 ![]() 《红叶双禽》立轴 于家祖上三代都是清朝举人,均以教书为生, 于非闇从小耳濡目染, 接受了来自祖父和父亲的文化熏陶, 对诗文和书画篆刻非常感兴趣。 1908年, 于非闇在满蒙高等学堂读书时, 还曾随日籍教员 学过素描水彩等泰西画法(油画技法)。 ![]() 《梅雀争春》立轴 辛亥革命那年, 22岁的于非闇改回山东蓬莱原籍, 开始向民间画师王润暄先生学画花鸟、草虫, 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 这位启蒙老师擅工笔花卉草虫, 尤以画蝈蝈闻名于世, 对于非闇终生的艺术样式都产生着影响。 此后, 于非闇曾广泛地涉猎过山水、花鸟, 工笔、简笔, 以半工半简、勾花点叶的花卉居多。 ![]() 《秋梧鸣禽》立轴 于非闇曾在《自我介绍》一文中回忆: “我本来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些工笔花卉, 五六年的光景, 只学会了怎样调制颜色,怎么配合衬托, 不过在那时,我对宋人的画,已有相当的认识。” 加上母亲和妻子都是爱新觉罗氏宗室后裔, 家中收藏的法帖书画、印谱拓片、笔墨纸砚 十分丰富, 于非闇受此熏染, 之后研习书画,自然水到渠成。 ![]() 《水仙蝴蝶》立轴 “五四”运动前后, 一批敏感的学者有感于中国画 竞尚高简、崇尚仿古的风气, 曾经大声疾呼美术的变革, 他们一方面主张引进西画的写实主义, 也同时主张复兴院画的写实作风, 以救治中国画的“弊端”。 于非闇即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走进了画坛, 他的工笔花鸟画是个人的选择, 也是审美时尚更新的时代的选择。 自1935年始, 于非闇把艺术的重心移向了工笔, 从内因讲, 这是“由博及约”的艺术规律使然, 也是艺术家“发现自己把握自己”的结果。 此时的于非闇已是不惑之年, 起步虽晚,成就却大, 所绘工笔花鸟,雕青嵌绿、富丽绚彩, 而白描的兰竹水仙也是清逸绝伦。 到了20世纪40年代, 于非闇的名声竟可与张大千同相辉映。 ![]() 《朱竹翠鸟》立轴 从外因讲, 除前述时尚的变化,启蒙教育埋下的种子之外, 张大千对他的启发亦不容忽视。 于非闇与张大千是莫逆之交, 于非闇曾为张大千代言与徐燕孙笔战, 张大千也时常关注于非闇的绘画艺术。 据包立民先生考证, 张大千曾劝于非闇弃小写转工笔, 专攻双勾花鸟画,并配以瘦金书题款, 于非闇听了他的意见,便致力于此, 逐步形成了于派工笔花鸟画的样式和语言。 ![]() 资料图 为了掌握物象特点, 于非闇还养了不少花和鸟。 他观察过鸽子,对鸽子的各式姿态了然于衷。 一次, 友乃求之作大幅的翔鸽图,他为之犯难。 平日放鸽,只是仰观, 从未俯视过鸽子如何飞翔。 于是,他登上高高的城楼俯视鸽群起落, 而后动笔描画。 本无意于养鸽的于非闇,却意外成了专家, 且著有专著,可惜被画名所掩盖。 他还注重于师法自然, 即便晚年名声日隆, 仍时刻留意百卉虫鸟,以求精确。 每逢公园牡丹盛开,或听闻某处菊花展览, 一定要去仔细赏览,勾画底稿数幅留存。 ![]() 《工笔花鸟》立轴 在其人生的最后10年里, 于非闇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旺盛期。 在他的画卷里, 蓝天更加澄碧,翔鸽更加自如, 牡丹更加富丽,笔法更加坚挺, 色彩更加明亮,构图更加严谨。 吴冠中曾言: “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因此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 此现象自近代以来便成顽疾, 这是多数画家止于进步的主要原因。 于非闇中年学画,却能脱颖而出, 是在于其画外功夫。 ![]() 《花鸟》镜心 于非闇的瘦金体在近代首屈一指, 这源于他小时候学书法的底子, 自晋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汉篆隶, 中年后改学虞(世南)褚(遂良),后专攻瘦金, 运笔寓劲健于柔媚,轻重滑涩,耐人寻味。 对于工笔画家而言, 瘦金体不仅能够锻炼笔力, 且书风与画幅相得益彰。 ![]() 《耄耋富贵》立轴,1948年作 书法之外, 于非闇还善治印,师从齐白石, 却无大刀阔斧途辙痕迹,风格趋西泠一路, 颇有古玺意趣。 其在作文章上亦有造诣。 1928年5月,于非闇出版 《都门钓鱼记》《都门艺兰记》《都门豢鸽记》, 后者且有英译本问世。 1930年至1934年, 他曾于《晨报》文艺副刊「艺圃版」任编辑, 以“非厂闲人”和“非闇漫墨”为笔名, 在京津沪等地报刊连载文章, 为当时知名专栏作家。 于非闇虽天赋优越,但仍勤勉有加, 每日必书画,至老不懈。 晚年虽只住3间小屋, 仍不因环境局促而稍弛怠,费日课。 ![]() 《草花蚱蜢》立轴 于非闇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挣扎疾病, 题《喜鹊柳树图》跋云: “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 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 自后就自己的栽花养鸟的一些知识从事写生, 兼汲取民间画法, 但文入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 如此用功直到今天, 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 浓妆艳抹、淡妆素服 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 ![]() 资料图 1959年7月3日, 于非闇殁于北京,葬于京郊丰台。 于非闇,工笔与瘦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资料图 艳美之色与高古之意贯穿其中, 且不会因“艳”而显“俗”。 “瘦金体”瘦硬的书风, 与工笔画相得益彰,古意更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