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工笔画, 雕青嵌绿、富丽绚彩, 明艳却不失清逸,细微之处尤可见真章; 他的瘦金体, 用笔细劲、瘦硬有神, 至瘦而不失其肉,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 当他的工笔画与瘦金体结合, 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于非闇 于非闇 (1889-1959) 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 字仰枢,别署非闇, 又号闲人、闻人、老非。 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大家, 书法习宋徽宗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 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 光绪十五年(1889年)4月21日, 于非闇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出生。 于家祖籍本是山东蓬莱, 大约在他四代之前移居北京。 于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于母为满族人。 1954年,于非闇改随母亲祖籍并正式登记为满族。 《红叶双禽》立轴 于家祖上三代都是清朝举人,均以教书为生, 于非闇从小耳濡目染, 接受了来自祖父和父亲的文化熏陶, 对诗文和书画篆刻非常感兴趣。 1908年, 于非闇在满蒙高等学堂读书时, 还曾随日籍教员 学过素描水彩等泰西画法(油画技法)。 《梅雀争春》立轴 辛亥革命那年, 22岁的于非闇改回山东蓬莱原籍, 开始向民间画师王润暄先生学画花鸟、草虫, 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 这位启蒙老师擅工笔花卉草虫, 尤以画蝈蝈闻名于世, 对于非闇终生的艺术样式都产生着影响。 此后, 于非闇曾广泛地涉猎过山水、花鸟, 工笔、简笔, 以半工半简、勾花点叶的花卉居多。 《秋梧鸣禽》立轴 于非闇曾在《自我介绍》一文中回忆: “我本来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些工笔花卉, 五六年的光景, 只学会了怎样调制颜色,怎么配合衬托, 不过在那时,我对宋人的画,已有相当的认识。” 加上母亲和妻子都是爱新觉罗氏宗室后裔, 家中收藏的法帖书画、印谱拓片、笔墨纸砚 十分丰富, 于非闇受此熏染, 之后研习书画,自然水到渠成。 《水仙蝴蝶》立轴 “五四”运动前后, 一批敏感的学者有感于中国画 竞尚高简、崇尚仿古的风气, 曾经大声疾呼美术的变革, 他们一方面主张引进西画的写实主义, 也同时主张复兴院画的写实作风, 以救治中国画的“弊端”。 于非闇即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走进了画坛, 他的工笔花鸟画是个人的选择, 也是审美时尚更新的时代的选择。 自1935年始, 于非闇把艺术的重心移向了工笔, 从内因讲, 这是“由博及约”的艺术规律使然, 也是艺术家“发现自己把握自己”的结果。 此时的于非闇已是不惑之年, 起步虽晚,成就却大, 所绘工笔花鸟,雕青嵌绿、富丽绚彩, 而白描的兰竹水仙也是清逸绝伦。 到了20世纪40年代, 于非闇的名声竟可与张大千同相辉映。 《朱竹翠鸟》立轴 从外因讲, 除前述时尚的变化,启蒙教育埋下的种子之外, 张大千对他的启发亦不容忽视。 于非闇与张大千是莫逆之交, 于非闇曾为张大千代言与徐燕孙笔战, 张大千也时常关注于非闇的绘画艺术。 据包立民先生考证, 张大千曾劝于非闇弃小写转工笔, 专攻双勾花鸟画,并配以瘦金书题款, 于非闇听了他的意见,便致力于此, 逐步形成了于派工笔花鸟画的样式和语言。 资料图 为了掌握物象特点, 于非闇还养了不少花和鸟。 他观察过鸽子,对鸽子的各式姿态了然于衷。 一次, 友乃求之作大幅的翔鸽图,他为之犯难。 平日放鸽,只是仰观, 从未俯视过鸽子如何飞翔。 于是,他登上高高的城楼俯视鸽群起落, 而后动笔描画。 本无意于养鸽的于非闇,却意外成了专家, 且著有专著,可惜被画名所掩盖。 他还注重于师法自然, 即便晚年名声日隆, 仍时刻留意百卉虫鸟,以求精确。 每逢公园牡丹盛开,或听闻某处菊花展览, 一定要去仔细赏览,勾画底稿数幅留存。 《工笔花鸟》立轴 在其人生的最后10年里, 于非闇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旺盛期。 在他的画卷里, 蓝天更加澄碧,翔鸽更加自如, 牡丹更加富丽,笔法更加坚挺, 色彩更加明亮,构图更加严谨。 吴冠中曾言: “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因此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 此现象自近代以来便成顽疾, 这是多数画家止于进步的主要原因。 于非闇中年学画,却能脱颖而出, 是在于其画外功夫。 《花鸟》镜心 于非闇的瘦金体在近代首屈一指, 这源于他小时候学书法的底子, 自晋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汉篆隶, 中年后改学虞(世南)褚(遂良),后专攻瘦金, 运笔寓劲健于柔媚,轻重滑涩,耐人寻味。 对于工笔画家而言, 瘦金体不仅能够锻炼笔力, 且书风与画幅相得益彰。 《耄耋富贵》立轴,1948年作 书法之外, 于非闇还善治印,师从齐白石, 却无大刀阔斧途辙痕迹,风格趋西泠一路, 颇有古玺意趣。 其在作文章上亦有造诣。 1928年5月,于非闇出版 《都门钓鱼记》《都门艺兰记》《都门豢鸽记》, 后者且有英译本问世。 1930年至1934年, 他曾于《晨报》文艺副刊「艺圃版」任编辑, 以“非厂闲人”和“非闇漫墨”为笔名, 在京津沪等地报刊连载文章, 为当时知名专栏作家。 于非闇虽天赋优越,但仍勤勉有加, 每日必书画,至老不懈。 晚年虽只住3间小屋, 仍不因环境局促而稍弛怠,费日课。 《草花蚱蜢》立轴 于非闇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挣扎疾病, 题《喜鹊柳树图》跋云: “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 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 自后就自己的栽花养鸟的一些知识从事写生, 兼汲取民间画法, 但文入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 如此用功直到今天, 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 浓妆艳抹、淡妆素服 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 资料图 1959年7月3日, 于非闇殁于北京,葬于京郊丰台。 于非闇,工笔与瘦金 资料图 艳美之色与高古之意贯穿其中, 且不会因“艳”而显“俗”。 “瘦金体”瘦硬的书风, 与工笔画相得益彰,古意更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