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今 《梦李白》共有两首,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上周诗语为大家解读了第一首,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杜甫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了第二次的咏叹。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流芳千古(资料图 图源网络)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天上的浮云终日飞来飘去,如浮云般漂泊的游子久久不至,难道是没有觉察到故人的牵挂? 所幸一连三夜都梦见与好友相会,情亲意切足见其厚谊。可是告别的时候好友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相比于第一首诗中描写初次梦见好友的不容易,这次对梦见好友的描写中,杜甫添加了许多与李白相关的现实际遇,并对此感同身受。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从贵州赦免后的两年里,李白奔走于宣城、会稽两地。六十岁的时候,他的生活依然窘迫,依附他人而生,生命也即将走向终点。 李白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潇洒,晚年生活也很坎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头发花白、郁郁不得志的李白会不会对自己的遭遇扼腕叹息?他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想要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希望能像姜尚一样辅佐明君,像诸葛亮一样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能看到他的这类志向。 可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性情豪迈、爱好自由、清高傲岸式的文人怎么能躲得过那些藏在暗处时刻准备着的“缦者,窖者,密者”式的恶意攻击? 政治风波不断,仕途之船摇摇欲坠,摆渡之人,在风雨中艰难前行。就算他也不脱庸俗卑恭,以向权贵献诗、歌功颂德的方式获得仕途上的入场券,也因为自身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被“赐金放还”,屡屡失意。 他可能并不适合做一个政客。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即便如谪仙李白,也只能将一纸心酸留与后人看(资料图 图源网络) 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着长安城,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 这番愤懑之言,既是对友人的遭遇抱不平,也是对自身坎坷仕途的总结。落寞而又憔悴的行路人,恐怕还有杜甫吧? 如果把这两首组诗的创作环境,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世界的话,也许能有助于解读李杜二人在冠盖下的落寞与憔悴。 公元759年,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个年头。对于一个朝代而言,它是盛唐走向中唐乃至晚唐的转折点,值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把它一遍又一遍地挖掘、复原。 对于思想世界而言,它是便于记忆的象征,是转型的征兆,转型之前的思想世界,一片平庸,表现之一就是士人的生活。 他们不再是传统遵从的简朴和庄重,理想也不再是超越世俗之上的清高和洒脱,而是世俗的地位和财富,依赖取得社会声望的资本。 每个读书人都只想升官发财,那这个社会也会沦为平庸(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作为少数清醒着的士人,李白和杜甫对这种平庸有了警觉,却又无能为力。众人皆睡,甚至有的人是在装睡,清醒的人怎么能被理解,屈子式的悲剧,便一再上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