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楷模是权威,是社会性的向心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格法艺术的楷模,其始附于文字规范,如西周的史籀与《史籀篇》、泰代的李斯与《仓颉篇》等;其始出于正体,后乃推及革行等各种书体。汉晋是书体演进和书法艺术高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人们在变迁中不断地寻求并确立楷模。同时楷模的传承与更迭也在不断地刺激书法审美的成就使书法开始从正字、正体方面向艺术倾斜,而楷模的社会性和权威性,也最终在艺术品质上得到肯定。大唐,以唐太宗独尊王羲之,遂使正、草二体的楷模归于一统。 唐太宗尊王羲之的理由,是王书“尽善尽美”,属于优美典雅的类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社会化的适应性,富于典范意义。孙过庭《书谐》亦去:“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东乃情深调合。“王书的艺术风格是儒家悦感文化和经世数用,有伦理教化意义的精模,符合其道德忙艺体化思想的审美旨趣。 在以儒家思想为治世物领的古代封建社会,王书楷模的独尊和大统的形成,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王书大统有三个特点。 一是晋唐名家传承有绪的历史线索和宋元明清的帖学,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其间书体不再演进,而只有风格的变化调节,最具书法艺术传统的典型意义。 二是从宋代开始,明确以颜体为代表的唐宋人分支线索,与王系并行,而统归于王。所谓颜书如同杜诗,“一出之后 ,前人皆废”,只能说明分支的存在,不是替代的更迭,还不足以动摇王系的正统地位。 三是王书的中和之美,经确立为正统,即成为其后一千多年的书写与审美、批评的基本思想和价值标准。 此外还有相关者数事需加说明。其王献之书法逸气过父,独领南朝风骚,开唐代狂草之先河。但是,由于唐太宗的贬斥,使得这一倾向严重受挫,纵然后有旭、素为继,终难跻身廊庙,无以发扬光大。也就是说,王羲之大统的独尊,是以损害书法的自由发展为代价的。其二,碑学论北派书法祖锺传卫,接续以崔、卢、高、沈、赵、丁诸家,终以初唐欧、褚;或强拟“体系”,远说正传,复增以“十家”“十六宗”之数。 实际上,都是在为北碑正名分,以便与南派比肩,而所论大都失据,以刀斧之迹论说艺术源流,其方法亦不可取。其中,清代中晚期的碑学运动,是反传统的。弃笔师刀,罕见其能。即使其中有些人取得较好的成绩,亦非尽出于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