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一种说法》之黄俊杰:被扭曲的儒家忠孝观

http://www.newdu.com 2018-11-15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摘要】说起儒家,很多人都有忠君、封建、迂腐等负面印象,但是这些刻板印象,跟《论语》所记载相去甚远。在孔子的思想中,什么是忠?什么是孝?原本平易近人的儒家思想,为什么在朝代更迭后,变得面目全非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孟所特别强调的是“君臣的相对性”。
    孔子对鲁定公有这样的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后没有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国君对臣不以礼,那么臣就没有义务对国君尽忠了,它是“相对的”。
    孟子讲得更鲜明、更磅礴有力了,“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在古代的中国,“忠”原来是相对的,君臣是相对的。
    我们看到黄宗羲在明朝末年写的《明夷待访录》里就提到,因为天下是这么样的庞大,就好像一个巨大的木头、巨大的木材,需要国君在前面,臣下在后面,共同的推,才能拉动。
    因此国君跟臣下,其实是共同致力于同样一个志业的“战友”,而不是“上下”的“主仆关系”。
    我们看到历史上,在汉朝的时候,皇帝跟三公,其实位阶是差不了多远的。唐朝的时候,宰相见皇帝,皇帝还要赐茶、赐座;到了宋朝以后,皇权高涨,宰相的地位才下去。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整个封建君主专治社会(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元璋更是粗暴,发明了“廷杖”。在宫廷里面,对他不高兴的大臣,当场按下来打大臣的屁股,打死很多人。因此行刑的小吏,就成为了重要的职务。
    据清朝的历史学家赵翼、赵瓯北的《廿二史札记》记载,朱元璋晚年喜怒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爆发。
    大臣个个非常惶恐,所以每年三节的时候,这些大臣都要送重礼给那个负责廷杖的小吏。万一哪一天皇帝说,要去按下来廷杖,小吏可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讲到“忠”这个字,我们知道在《论语》里面,曾子这样讲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个“忠”,是“尽己之谓忠”,是朋友相与之际,我要帮忙我的朋友,我尽我最大的力量,这个叫做“忠”,跟后来大一统帝国后,皇帝所扭曲的,那个忠于“一家”、“一姓”,乃至“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东西。
    到了汉朝以后,因为大一统帝国出现了,“忠”的古意,原来是说竭诚尽己与朋友互动,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可以“交互”来实行忠,并不只局限于下位的人,服侍上位的人叫做忠。
    
    汉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后来有一部《忠经》的出现,根据学者的研究,《忠经》成书的年代大约是在北宋,《忠经》里面就区分各种不同的忠。天子的忠应该怎么样,大臣的忠应该怎么样,百姓的忠、首宰的忠、人民的忠,应该怎么样……
    北宋成书的《忠经》,重点在于区分各种不同职位的人应该尽职的忠,但是整体来讲,它偏重于论“君臣”的忠,而最后是归宿为“尊君”。由此也可见,儒家很多核心价值理念,都受到帝国权力几千年来的扭曲。
    “忠”被扭曲,乃至“孝”
    我们知道汉朝的皇帝,其实它的庙号上面,都加一个“孝”字。汉武帝其实他正式的名称是“孝”武帝。“孝”武帝、“孝”文帝、“孝”什么帝,等于是“孝”这个美德,被帝王所掌控。
    儒家知识分子在帝国的权力结构里面,因为他们所读的经典,具有强烈的经世取向,而且在实施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华帝国,这些儒者同时多半是身兼帝国的官员,是帝国权力的执行者,用孟子的话来讲,既“心援天下,更手援天下”。
    因此儒家的知识系统,与帝国的权力系统之间,既不可分割,而又互相紧张;如何达到两者的平衡关系,以减少两者的冲突,就是历代儒者努力以赴的学术志业
    我们21世纪的知识分子,与过去两千年来儒家知识分子所面对的问题,性质是不一样的。
    
    知识分子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胸怀天下(资料图 图源网络)
    首先就是人与人的“结合原理”改变了,从过去的“从属关系”,也就是“上下”的这个关系,移向了一种“并立”的原则。
    举例来讲,在任何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小的单位,或者团队,比如说,这个摄影的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结合,是建立在专业的“差异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专业的“同构型”之上。
    比如说,有一个制作人,然后有灯光师,有音响师等等,是以“差异性”而结合。因差异性而结合、人与人结合的原理,是建立在“并立原则”上面,不是建立在“从属原则”上面。
    第二,我们所面对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性质也改变了;从过去那种“垂直问题”,移向了“水平问题”。
    比如说,以前就是地主跟佃农的关系,皇帝与臣下与平民的关系,这是“垂直”的问题;可是今天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从以前的垂直分工,移向了水平分工。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所携带的手机,它一个部分可能是在中国大陆生产主体,组装在中国大陆,可是它的软件设计,可能在加州,它的一个部分的生产,可能在印度运来、组合而成,那么这是一个水平的问题。
    
    手机的生产和组装体现了全球化的水平分工(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后再看21世纪广大的国际秩序的巨变,从二战以后的“单极支配”的国际秩序,移向了“多极并存共荣”的国际新秩序。因此21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道,也许是在于以下这两点:
    第一点“告别权力中心”。从以前两千年来,儒家所向往的“得君行道”,要移向“化民成俗”,从以前的“由上而下”移向“由下而上”。
    第二点,在这个告别权力中心以后,巨大的翻转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必须致力于东亚文化“核心价值”的再脉络化。
    比如说“仁”,这个儒家最高的价值,虽然已经经历两千年,但是在我们这个21世纪,文明对话的新时代里面,它仍旧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弘扬儒家“仁学”所潜藏的、讲究主体与主体之间互动的“主体间性”的新意义,这样才是我们21世纪,弘扬儒学的安身立命之道
    
    黄俊杰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西、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