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典的本质的经世取向,再加上儒者身兼帝国之官员,就使几千年来儒家经典的阅读与解释,不能免于权力的纠葛。 孔子诞生的年代是公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诸侯并立,相互争战,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儒家不过是百家之一。 直到汉朝独尊儒学,儒家经典成为教材。隋唐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考题,儒家一步步成为影响中国的思想,却也逐渐失去原先的纯真面貌,得与失之间如何发生?又是如何改变的呢? 两千年来,东亚的历史上,儒家思想是居于主流之地位,所谓知识分子,基本上是指儒家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从公元第七世纪开始,就有科举考试,一直绵延到20世纪初年才退出。那么知识与权力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先从知识分子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来看。 节录 高明《琵琶记》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无非是做官(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朝的皇帝说“我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因为“之乎者也以言哉,搞得清楚做秀才”。 如民间所讲,你一旦考上了科举,你就成为帝国的官员,于是这个科举成为你晋升的阶梯,那么你考上了科举以后,你就有很多远房的,从来没有联络的亲戚出现了,要来请托这样或那样的事情。 东亚各国的儒者,尤其是中韩啊,多半身兼帝国之官员,那在王权至上的权力关系网络里面,他的政治的自我特别突出。正如明朝末年,东林书院的楹联所讲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如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儒家的经典不仅是要淑世、要经世,而且要救世,那么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经典的本质的经世取向,再加上儒者身兼帝国之官员,就使几千年来儒家经典的阅读与解释,不能免于权力的纠葛。 《原因一》知识与权力纠葛 第一个关系是,儒家的知识系统与帝国的权力系统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性,但是儒家的知识系统与政治权力系统,又有高度的紧张关系。 因为儒家的经典,所承载的这一套知识,它是要经世济民,它要使老百姓过更好的、合理的生活。 但是帝国的权力系统,它是以保持这个权力的永续发展为最高原则,两者之间是有它的竞争关系的。 前者是理想的,后者是现实的,因此这两者之间,儒家的知识系统与帝国的权力系统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关系,就是构成很大的挑战。 《论语·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对《论语》的解释,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原因二》政治扭曲经典解释 讲到两千年来,儒家的知识系统与帝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最好的解析方法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名词,然后来观察历代的儒者,如何解释这个专有名词。 我们知道在论语雍也篇的第一章说,“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这两个字,在先秦的经典常常出现,基本上是指天子而言。 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在春秋时代,列国纷争,大一统王权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孔子认为他最优秀的学生,应该可以南面为王。 可是我们可以想象,到了大一统帝国出现以后,政治权力完全集中,后来的人要来解释论语这一句话,就备受煎熬。 东汉 包咸《论语注》 可使南面者, 言任诸侯, 可使治国政也。 东汉 郑玄注《礼记·檀弓》 言任诸侯之治 清 凌廷堪 南面指人君, 亦兼卿大夫士言之, 非春秋之诸侯, 及后世之帝王也。 比如说有一个儒者叫做包咸,他就这样解释。他说孔子说“可使南面”的意思,就是指可以做“诸侯”,就是说,可以帮助天子来治理国政的意思。 那东汉的大学问家郑玄,注礼记的时候也讲,所谓“南面”就是任这个“诸侯之治”。 然后到清朝啊,十八世纪的凌廷堪,他说所谓“南面”是指“人君”,但是也兼“卿、大夫、士”通通算南面。从这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雍也可使南面”,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经典里面的知识,例如“南面”,它在权力高涨的过程里面,它的解释基本上是受到压制的。 传统儒家思想,一直受到王权的压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原因三》柔性过滤经典内容 所谓“柔性的过滤”,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命题,来引导青年学子对儒家经典的阅读。 海峡两岸都有所谓“考试领导教学”,就是考试不考的,通常老师上课就不会浪费时间去讲,因为时间宝贵。科举考试的命题,都是出自儒家经典, 比如说四书。那这个命题要出自哪里?这个刚好就是帝国、帝王的权力渗透,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 《孟子·万章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梁惠王篇下》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我在几十年前,曾经把当时的央图,所典藏的整个明代殿试题目把它抄录出来。我发现啊,出自孟子这一本书的,一共有四十六题,出自论语比较多;因为孟子在帝王统治时代,那时候非常麻烦。 因为“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这一类的这种“民本政治”的思想,因为孟子是高唱人民胜利进行曲的儒者。 所以命题那个考官啊,即使是从孟子出题目,他都是找那个“内圣”的题目,而不是找“外王”的题目。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如果出这种题目,可能出完题目以后,就人头落地了,都是出的“内圣”的题目。 那经过这种科举考试命题的“柔性的过滤”,使儒家经典里面那一种活活泼泼的,与人民手连手、心连心的那一种抗议精神,为之淡化,乃至被扭曲了。 孟子站在人民立场上讲的话,被有意无意忽视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尽心篇下》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梁惠王篇下》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原因四》刚性过滤经典内容 "刚性的过滤"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这个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做了皇帝以后,就要学习历代皇帝的做法,要请人来教他儒家的经典。 读论语没问题,到了孟子就麻烦了,因为讲到“民为贵,社稷次之”他已经很不高兴了,然后又讲到“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者也”,据说朱元璋拍桌而起,说“这个是谁讲的?”“这个是孟子(讲的)”。 他说“把孟子给我抓来!”旁边的人说,“孟子已经死了很久”。朱再问“孟子现在在哪里?”身旁的人回答。“在孔庙,就在孔子的牌位旁边,那一个牌子就是孟子。” 那朱元璋很生气下令,要把孟子的牌位从孔庙里面逐出来!那很多人去求情,最后才不了了之。 但是廿余年以后,朱元璋想起当年那个事情,他觉得还是很不高兴。 他于是下令大学士刘三吾来主持孟子思想审查委员会,来删削孟子书里面,有关诋毁这个君主的言论,另编成一本书叫做“孟子节文”,而原典孟子是列为禁书。并且说“科举不宜取试”,考试不予命题。 通过这样的直接的删削,来对经典儒家的经典,产生过滤的作用,并且加以扭曲;因为政治权力是现实的,它是巨大的,它是笼罩一切的。 而儒家的知识,它是理想的,固然它是很久远的传承,但是终究在现实上,是无法跟权力相比拟的,两千年来终于不能够免于被政治权力的扭曲。(下期待续) 黄俊杰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AsianConfucianisms:Textsin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西、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