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栖云真人 你不知道的修行真谛

http://www.newdu.com 2018-11-20 腾讯道学 行苇 参加讨论

    文/行苇
    好道之士都有修行得道的渴求,当前宗教圈内各种法门、丹方此起彼伏也正反应了这种精神诉求。在一般的认知中,似乎道教特重形体修炼,而缺乏心性修持的功夫,故而常常被别教贬斥为守尸鬼、不究竟等。
    这当然是对道教经教义理和历史真相缺乏全面的认识,然而却也是当前道教界的现实。有的人有好道之心,却只想着得一口诀,打坐炼气,或者干脆把道教当作养生技术(更准确的说,是“养身”)。但修道不能庸俗的理解为养身运气、锻炼形体乃至各种所谓的神通法术云云。
    
    打坐炼气只是道家修行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修炼心性(资料图)
    因为一方面,《道德经》、道教教理所传讲的“道”,作为宇宙万有之根源、本体,只有人的精神、心灵才能与之契合。另一方面,人之所以为活人,是因为其有意识、心灵。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意识,连开口动手都不可能,又何谈得道呢?故而道经有云:教人修道,即以修心——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各种修炼方法,而是要指出精神修炼、心性工夫的重要性。
    栖云真人
    在道教各派中,以全真道最为重视心性修炼,历代祖师大德所留下的关于修心炼性的指导著作也最多。其中,栖云真人所传下的《盘山语录》,以其智慧圆通、精炼广博。
    对修道者的内修外行上都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故而在当时就被誉为“初机学道之指南”,也值得后世学道之士重视和学习。这里拟对此一经典做一简要介绍,以期广播于四方同道。
    祖师栖云真人(1177—1263),仙姓王氏,名讳志谨,示现于金元之际,生于山东东明一农家,少年即异于常人,弱冠时赴宁海拜太古广宁真人为师,精进修道。
    广宁羽化后,师只身云游,乞食炼心,又入山静修十余年。曾被盗贼所执,打算杀而烹食之,师在生死面前心神安泰,无所畏惧,盗贼视为异人而释之。
    
    栖云真人:“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也”(资料图)
    长春邱祖西行归来,师北上请益,大蒙印可,被视为玄门宗匠。
    师平生不置财物,一衣一杖,行化四方,所到之处,达官显贵,男女老幼乃至僧流,无不罗拜于前。隐居盘山,道众蜂拥而至,门下大德辈出。后至开封重阳祖师羽化之处营建大朝元万寿宫。
    规模宏丽,为当时道门之冠。元廷封赠“惠慈利物至德真人”之号,时人评价说:“自长春应召,至诚明主席,五六十年间,非无修心炼性,超世出尘之士,俱未若惠慈利物至德真人。
    年弥高,德弥邵,嶷然为一代大宗师也”。(《玉清观碑》)即是说,在全真道最为繁荣、高道大德万莲齐芳的五六十年间,栖云真人也是鹤立鸡群之佼佼者,其德业之高迈可见一斑。
    扩善念,去邪思
    栖云真人秉承重阳祖师思想,以“本来真性”为“金丹”,认为只要心性纯熟,明心见性,则直了成道,而水火坎离等是次要的辅助功夫。重阳祖师诗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
    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赴仙坛。在全真道的教义中,道性是人人具足的,金丹是本有的,却为外来的欲望、内在的妄想所蒙蔽了。正如《清静经》所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因此修道的关键,在于祛除蒙蔽人心、掩盖真性的凡尘杂念、私心贪欲、是非妄想等。
    真人指出,人有道心,犹如石矿中有金,若没有经历大冶洪炉的锻炼,矿石就只是石头,但如果炼去渣滓,真金就显露出来。“修行之人,亦复如此,将从来蒙昧染著之心,便同顽矿。
    以志节为大冶,以慧照为工匠,殷勤锻炼,一毫不存,炼出自己本初无碍底真心。”
    
    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扩充善念,摒除恶念(资料图)
    那么,应当如何“殷勤锻炼”呢?栖云真人说:“把从来恩爱眷恋、图谋计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两断去,又把所着底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
    一一罢尽,外无所累则身轻快,内无染着则心轻快,久久纯熟,自无妄念,更时时刻刻护持照顾,慎言语,节饮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尘垢净尽,一物不留。
    他时自然显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个无上道人也。”即只将内心的各种妄想、恶念,对外物的执迷贪染,都去除,经过长期的保持清明,本心就能显露,从而恢复本有的灵明通透。
    所谓去除妄想,并不是说内心一无所想,槁木死灰一般。前面所说的主要是针对去除邪思恶念,是从消极的角度说功夫。从积极的角度看,还需要扩充内心的正念善念。
    真人认为:“修性之人,如大匠斫木,先正心墨,然后于偏邪分外处渐加斤斧,就正成材。”所以,面对内心生起的各种念头,要“看是邪是正,邪念则便泯灭着,正念则当用着。”
    所谓邪念,指“凡无事时,一切预先思虑,皆是邪妄。”这也就意味着要求修道者时时关注于当下,而不驰骋于过去未来,以免生起妄想。
    而正念则指“目前有事,合接物利生,敬上安众,种种善心,不为己事,皆是正念也。其静则体安,其动则用正……”也就是说,正念意味着是对当下的回应,其内容在苦己利他,合乎道德标准。
    纯然是善。不起时身心安静,起念时则行而得当,这颇有似于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一念。
    保持清净平常心
    除了个体内修方面的教导外,栖云真人也提醒修道者注意面对外境时的心性修炼。真人指出,修道者要随时注意反省自我,在外境引发不良心念时能及时的予以去除。
    其言道:“居大众中,及有作务,专防自心,不可易动,常搜己过,莫管他非”。在日常生活中,除照管心地外,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在身、口二者上造恶。“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及人间兴废,一切世事,非于己者,口不可论,心不可思,但说是非,昧了自己。”因为修行人专务修持,“哪得工夫管他家屋底事!”
    
    平常心是一颗不为感情、事物、名利所困的心(资料图)
    不仅如此,还要防备自己的贡高我慢之心,特别是修持越精进越容易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真人认为这就需要“把自己身心放于万物之下,常居人后,自念千万不如人,然后可以遣却矜胜之心。”
    否则,容易走向偏执,转牛角尖,不仅违背修道者应有的谦逊之德,也会导致性情的乖张扭曲。
    而与大众生活于丛林中共修,则要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保持清静平常之心,“虽三岁小童,不敢逆着,不敢触犯着,常时饶着;一切人逆着自己,触犯自己,常是忍着;忍过饶过,自有功课。”
    诚所谓“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也。最后达到“自心清静,虽有稠人闹市冗攘之间,不干己事,从他扰扰,却同静室中,百无所有。若在圜堵静室,无人乡里,一似十字街头,对圣对真,不敢起丝毫妄念”的境界。
    若能如此,则人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够做到心地安稳,一尘不染,活得自由洒脱,清静安然。就此而言,栖云真人的教导不仅是修行者寻真求道的重要指南,也对当前现实中焦躁苦闷的社会人群具有心灵滋养的积极作用,值得今人重视。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行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