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诚 《围炉夜话》:“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为善的人心神愉悦,内心一片祥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做好事就会有福分降临,做坏事就会招来灾祸,所以即使在人世间,已经能看到天堂地狱的分别;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道理也是相通的。 由此可知,被认为是愚笨平庸的人,并不与圣贤的境界无缘。 我们知道,儒家是现世的,谈论的都是现实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现实具体的人遇到的问题,而不去讨论尚不能证实或者证伪的另外一个世界,这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在今生今世,多做好事,虽然也有少数人恩将仇报,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好的,所以会得到受帮助者的帮助,众人的支持,自己的安乐,这就是福分降临。 每日多行善,心情会感到平静,这就是福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多做坏事,虽然也有侥幸逃过的时候,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早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众人的谴责,受害者的复仇,这就是招来灾殃。 所以天堂地狱,不在死后,而在生前,就在这现实的尘世当中。天堂是因为行善,所以制造了吉祥;地狱是因为行不善,所以制造了灾殃。所以即使在人世间,已经能看到天堂地狱的分别。 所以儒家提倡现世的努力、修为,而不是寄托于来世。 一提到圣贤,一般人会认为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是儒家不这么认为。对圣贤和庸愚的看法,儒家认为并没有天生的区别。 孟子持“性善论”,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持“性恶论”,但也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 两人虽然在先天人性善恶的判断上有区别,但是却殊途同归,在对人性后天的引导或改造上,都认为应该向善,可以向善。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善恶就在一念之间(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说明了儒家认为天生的因素并不能全部决定人之善恶贤愚,后天的教育和修身会对人产生较大的作用,人因而有了对自我进行塑造的可能性。 所说的圣贤也都是人,并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和平常人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每个人在出生之初都具有成为圣贤的潜质。 后来,之所以有了圣贤常人的区别,王阳明认为都是“致良知”的结果。有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圣贤;有人管不住自己,不断放任陷溺所作所为,沦为罪犯。 所以儒家认为,成圣贤、成庸愚、还是成罪犯,最终的钥匙在自己这里。圣贤和庸愚看似天上地下,其实只有一线之差,区别只在心中。 人同此心,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有相同之处,所以有彼此心里认同的可能性;心同此理,因为有每个人都认同的公理,所以彼此心中的道理,也有相通的可能性。 行善去恶本分内之事,要一心为善(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说,被认为是愚笨平庸的人,并不与圣贤隔着千山万水、千关万锁,而只是心中的一念之间。 一念庸愚,一念圣贤;一念地狱,一念天堂。究竟作何选择,还看人们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