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中庸之道是天下通行之大道。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此道彻天彻地、通达于人、范围万物,异常博大高远。 中庸之道,于天地间得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慨叹,普通人很少有人能行此道。即使听闻过此道,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找不到可以实行的方便路径。 其实中庸之道最易识,也最易行,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是能行中庸之道者,而小人反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知道“时中”的道理,而小人狂放无守,遇到任何事情时都无所忌惮。 那什么是“时中”呢?“时”本指四时季节之意,后又衍生出时间、时机、时遇等多重含义。渐渐地,“时”变为一个具有丰富哲学意蕴的概念。 这样“时中”其实就包含了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转移等复杂的情况。简单地说,要时时处中,事事行中道。这是“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真意义。 在天地间保持平衡的姿态(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人要顺势而为,而不可逆势而动。要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 胆怯怕事绝不是屈,逞匹夫之勇也绝不是伸。真正的君子以道义为根据来决定屈伸、进退。 《晏子春秋》有言“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意思是说,真正的英豪俊杰都是能够认清天下大势与历史潮流,懂得权变机巧的人。 当孔子被困于陈、蔡之时,处境可谓艰难。子路面带怒色地去面见孔子,质问说,我从前听您讲过积善之人,天降福报。而您积仁义很久了,为何还处于困窘之地呢? 孔子回答说,仲由啊,你怎么还不明白呢?仁者一定会被任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智者一定会被重用吗?如果真是这样,比干就不会被商纣王剖心了。 比干忠心耿耿,却被奸臣所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忠心之人如果一定会有好报的话,关龙逄就不会遭受刑罚之苦了。进谏如果一定会被采纳的话,伍子胥就不会被吴王杀掉了。能否遇到明主,这不是由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天时所决定。贤与不贤,这是由个人的才能决定的。 德才兼备的君子不被任用的太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未遇明主,只能发出了“天下莫能宗予”的慨叹。 孔子有“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说法,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位与当位之说。 当为官于乱朝之时,孔子极力反对“以区区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因为这样是“死而无益”,只能称之为“狷”而已。 所以明通的君子只能把握自身,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但这也决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天时固然是人无力改变者,但人可以识天、知天,可以合理避祸、适时止损。 君子可以推断天意,及时止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不会被坏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从“时中”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随机而变、变通日新的智慧启示。顺“时中”而为,就能做一个能够遇“时”化命,具有时机化艺术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