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大山 人之在世,常有忧患,什么才是最大的忧患呢?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那么,吾与身是什么关系?似乎我之所以成为我,并不是因为我有身体这个躯壳。 古罗马的皇帝哲学家马尔库斯·奥勒留曾言:“人不过是一点灵魂加上一具尸体。” 大哲伯奈特也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 摆脱肉体躯壳的束缚(资料图) 西方的传统,似乎把身体两分,一曰肉体,二曰灵魂,人要紧的是灵魂的生命,而肉体的生命倒在其次。 西方人关注灵魂的传统可以远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告诫雅典人:“我到处走走,没做什么,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苏格拉底受到不公正的审判,被判处死刑,临死之前,他说:“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天国的视觉境界。” 古希腊贤哲相信有灵魂,主宰西方人心灵达两千年之久的基督教更不用说。基督教直接宣扬人是有灵的,灵魂能否上天堂,那得看上帝的拣选。西方人信神,因为他们相信神会拯救他们的灵魂。 老子所言“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是否意味着老子认为人有独立于肉体之外的灵魂呢? 老子的主张是形神合一。《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是指魂;魄,指可见的形体。“营魄抱一”,即形神合一,形与神当然不可分。 保持灵魂清静安定(资料图) 老子重视道的传承,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生命有限,但精神却可以代代相传。庄子说:“薪尽火传。”即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说明。 这里的精神,绝不是灵魂之类的概念,而是指悟道后的某种心灵境界或悟道的智能。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当能明白老子并不认为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存在。这里的身,可以理解为欲望。身体这个臭皮囊,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欲望。 《史记·宋微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箕子有一次进宫,发现纣王使用象牙筷子,长叹说:“大王开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下一步就是使用玉杯了;使用玉杯,就一定要求让四方进贡珍奇之物享用; 珍奇之物亦不足,那么,狗马的嗜好,宫室的建筑就开始了,我们的王朝还怎么兴旺呢?”箕子劝谏纣王不要穷奢极欲,纣王不听,终至亡国。 纣王的欲望是从使用象牙筷子开始的,最后是役使天下供一人享用,国岂不亡?老子奉劝统治者:“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你不要有过分的欲望,虚静清淡,自然不会有灾难。 虚静清淡还不够,还应该“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如此,则可“寄天下”,则可“托天下”。你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比天下还贵重,比天下还可爱,老百姓才可能把天下的治理托付给你。 《庄子·让王》说了一个故事: 由象牙筷引发的欲望(资料图) 韩国与魏国争地,子华子拜见韩昭侯,韩昭侯面有忧愁之色。子华子说:“如果有一本天下奇书,用左手拿它则右手残废,用右手它则左手残废,但是,得到这本奇书的人,就会拥有天下。大王,您愿意去拿这本书吗?”韩昭侯说:“我才不要呢!” 子华子说:“好,两臂比天下还宝贵,身体比两臂又贵重得多,韩国在天下是很小的一块土地,今天韩国与魏国相争的土地,比起韩国来又是少之也少,您为什么为了这个问题搞得自己闷闷不乐,忧愁伤身呢!” 庄子称赞子华子,子华子知道什么是重,什么是轻啊! 任何物欲膨胀的社会,都与上层有关。因为掌握权力的他们,可以轻易的以权力获得大量的财富。围猎者也希望以狗马金珠、绝色美女俘获他们,所以,他们完全可以过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无不是以压迫、剥削百姓为代价。 所以老子说:“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如果当权者“狎其所居,厌其所生”,恐怕会导致“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恶劣后果。 因此,“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即像看待天下万物那样看待自身,则可以寄身于天下,藏身于天下。 清扫内心过分的欲求(资料图) 万物生于道,化于道,各取所需,其乐融融,共同构成一个生机无限的生命体。但自从出现了人类,人类逞其智力、奋其私欲对万物加以裁判,取其所利,毁其无用,给世界上的生灵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更可怕的是,人类的智力还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残酷的竞争。 《道德经》三十八章说,人类社会顺着道、德、仁、义、礼的次序一步步堕落。这就是人类之间竞争越来越激化的结果。如何使人类活得和谐一些,老子告诫:“像看待自身那样去看待天下万物”,也可以反过来,“像看待天下万物那样看待自身”。 你不觉得自己高贵,你不需要“所需”之外的任何外物,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冲突就会大量减少。 身体之外有个灵魂,给人类在未来的世界留下足够的希望。但对道家来说,灵就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觉悟“道”的智慧。把自己放在与万物齐平的位置上,与道合一,把自己融入到大化流行之中,就可以化解自我的执着,超越身体的束缚,求得生命的安宁。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赵大山,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