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成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对时间的认知,在以农业立国的古代社会里,人们对天地时空的感受是细腻的。在劳作中,先民们更是渐渐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 他们虽然没有现代的时间意识观念,但随着四季作息,可以分辨得出多种物候的变化。风雨雷电、草木鸟兽,等等,这些自成的时间坐标逐渐演化为节气,至今依然提醒着我们,人与天是相应相印的。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从上古三代开始就规定只有圣王才能颁布“正朔”,确立真正的时间。 立春(资料图) 周朝开始官方就有隆重的迎接“立春”的仪式,至清朝以顺天府为例,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的前一天顺天府的官员们要在东直门外一里的春场迎春,立春日要向皇帝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衙后,还要“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冬去春来,细心敏感的人们可以察觉到,相比于冬天的太阳,此时的太阳会阳气充足一些,白昼也长了,风吹面而不寒,阴冷的感觉在渐渐消失。“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柳条上会探出嫩绿的芽苞;百草回芽,小草也从泥土中跃跃欲出。 时间更是会催促人们大春备耕要开始了,已经到了要早起晚睡的农忙时候,“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算盘”。 “立春暖一日,惊蛰冷三天”,这时寒与暖依然处于胶着状态。不过,按照气温标准来看,全国总面积7%左右的地区才能称为春,其他地方都还是冬。所以立春虽然叫“春”,但却是最不像春的。 万物苏萌山水醒(资料图) 从立春开始,天之气是下降的,地之气是上腾的,天地和同,草木繁动。春季在五行中属木,是肝气升发的季节,人体与自然同步,人身的肝气和胆气都开始变得旺盛起来。 到了春天就应该顺应此时的升发之气,正是食用绿色植物的时候,比如蔬菜和一些树的嫩叶、嫩芽。 立春对于古人来说意义重大,除了体现在难以胜数的迎春风俗,还在于对“吃”的重视,也就是“咬春”,春盘、春饼、春卷、春盒,看似简单却历史悠久。以春盘的风俗为例,这种始于晋代的五辛盘主要用于宴席和馈赠。 春饼(资料图) 按《风土记》的记载,五辛即为“葱、蒜、韭菜、芸苔、胡荽”,最后两种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油菜和香菜。《本草纲目》中写道:“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 古人认为,整个冬天所积聚的浊气,需要辛辣之物发散祛除,这种“发五脏之气”的做法,还有缓解春困的作用。 很多人不吃香菜是由于其本身的浓烈香气。 香菜中挥发油可去腥味(资料图) 其实香菜又称为芫荽、胡荽,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引进的。它不仅是常用的食用香料,而且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本草纲目》说:“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 也就是说其有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的功效。通过熏蒸或擦拭皮肤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和疹发不畅等表证;和陈皮、生姜、粳米一起煮粥,适合于胃寒、胃弱以及肠腹壅滞的人; 炒菜放入可以解除肉类、水禽和水产品的异味和寒毒。不过体虚、火热证和肿瘤病人都不能食用,而且芫荽属于发物,还会诱发痼疾。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立春是一个立意,天气虽然还是寒冷的,但人心已经向暖。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