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晨钟暮鼓,以分昼夜:道教建筑之钟鼓楼(中篇)

http://www.newdu.com 2019-01-11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我们在上篇中,对钟、鼓两物的通神之用做了介绍,本文通过介绍漏刻、古代城市报时系统中的钟楼、鼓楼的设置、古人的时间观来引出道教仙境的时间观。
    流水计时
    
    漏刻示意图(资料图)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的加深,人们逐渐有了明确的时间概念。《易经》中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说法。日月交替,寒来暑往,这都是人们对自然的观测。“日晷”指的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量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传闻“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又据梁代《漏刻经》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漏刻,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
    古代人们通过水的流失来测量时间。其中,称漏的出现,是道教对中国科技的重大贡献。笔者在《秤杆有玄妙:那里藏着星君,还能称出时光的短长》一文中曾介绍过这一发明创造。
    
    马上漏刻示意图(资料图)
    道士李兰还发明了一种“马上奔驰”的漏刻,用水银取代了水。《初学记》载:“李兰漏刻法曰:以玉壶、玉管、流珠、马上奔驰行漏。流珠者,水银之别名。”李约瑟认为,马上漏刻是一种停表式漏刻,工作原理与普通秤漏相同。
    与一般的漏刻不相同的是它用了防腐材料和水银。水银就是炼丹术中的汞,在丹书中很常见。炼丹术对汞的物理性质有全面的掌握,《抱朴子·金丹》云:“丹砂烧之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砂。”
    
    鼓(资料图)
    在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中有一句:“漏下二鼓,我遥闻北窗外吃吃有笑声。”漏只是计时工具,而鼓用来报时。鼓用于报时,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后汉书·祭祀志下》:“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唐代李贺诗文《官街鼓》中的“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唐制: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见《新唐书。百官志》)
    谯楼
    钟楼、鼓楼的最初原型,是一种与城市、集市相关联的具有军事、防御等功能的高楼,叫做谯楼。《庄子·徐无鬼》说道:“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郭象注:“丽谯,高楼也。”
    
    北京钟鼓楼(资料图)
    福州的鼓楼原是唐代城门楼,宋代设有鼓漏壶用来报时,遂称鼓楼。北京的鼓楼源于元代,《图经志书》载:“鼓楼旧名齐政,上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
    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温水云。”刻漏用于计时,钟、鼓二楼上的钟、鼓用于报时。那么古人又是怎么使用的呢?
    
    鼓楼的鼓(资料图)
    
    钟楼的钟(资料图)
    古代城门的开关有明确的规定,称作“晨钟暮鼓”。所谓晨钟暮鼓,意思是每晚的一更,击鼓后关城门。每天的五更,先击鼓再撞钟开城门。击鼓与敲钟的方法:“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
    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因为一年中的12个月,24节气,72侯,相加为108。现代人在问时间的时候,常会用的“现在几点钟了?”这样的表达,就是源于此。
    时间观
    
    汉代画像农事图(资料图)
    古代人在认识时间的过程中,形成了年、月、日、昏、旦、朔、望等观念。笔者在《元旦由来的背后,隐藏着道教与中国古代历法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文中曾介绍“元旦”的来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时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成都要有规可循。人们通过观察物候和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观象授时”。
    《庄子·让王》道:“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人们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时间观念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
    
    人生天地间(资料图)
    古人常常感慨时间与人生,孔子曾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郑玄注:“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往去。”庄子也有过这样的感慨:“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白驹过隙是多久,不得而知。关于时间的长短,《逍遥游》中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生命有其有限性,所以庄子发出了“不亦悲乎”的感慨。关于时间的描述,还有诸如“仙境一日,世间千年”、“沧海桑田”、“东海扬尘”的说法。表明仙境时间和人间时间的巨大差异,这同时也说明了在道教仙境中也存在着关于时间的观念。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