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在现有的大型道教宫观中常设有钟楼、鼓楼等建筑形制,有“左钟右鼓”之称。道教建筑的建制,往往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并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分上、中、下篇,上篇主要结合“钟、鼓”造字结构和古代祭祀活动来谈钟、鼓的通神作用;中篇通过谈论古代计时与报时制度来谈钟鼓楼的设置及庄子的时间观;下篇探讨道教仙境中的时间概念、道教时间术语和现代宫观中的“钟板丛林”制。 钟合五音 曾侯乙镈钟 湖北省博物馆藏(资料图) 古人家中,以小孩敲打金属器具来报时。《说文解字》:“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声。古者垂作钟。銿,钟或从甬。”提到乐钟,不得不提及音律的始祖——伶伦。 伶伦,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列仙传》中有:“古仙人洪崖先生,黄帝之近臣,能歌善舞,三皇时伎人也”的记载。 请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遗中分作十二。 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 唯留一管人间吹,无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苦篁调啸引》李贺 《吕氏春秋·古贤篇》:“昔黄帝令伶伦作五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合五音,以施谟诏。”作为皇帝的乐官,伶伦创立了三分损益法,为我国的乐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鼓可通天 轩辕鼓表演(资料图) 鼓出现得较早,相传为轩辕发明。《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虎座鸟架鼓(资料图) 鼓,在古代祭祀中,作为通天神器。祝建华在《楚俗探秘——鹿角立鹤悬鼓、鹿鼓、虎座鸟鼓考》一文中指出“灵鼓”是“供死者呼唤神灵、助升阳气、避灾求福,击之娱神和希望接纳亡灵升天的一种礼仪之器。” 同时,又指出“击鼓除了音乐上的作用外,它本身应具有一种庄严、肃穆、神圣以及沟通神灵的象征作用。” 曾侯乙墓鸳鸯盒(资料图) 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个词,叫“鼓舞人心”,是什么意思呢?在出土的曾侯乙墓鸳鸯盒上以及汉代石画中存在一种“建鼓舞”的图像形式。 巫鸿先生曾言汉化像是“外儒内道”:“汉画像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砖石不是作为专门的艺术性的艺术存在,而是为汉代丧葬祭祀供职的功能艺术。”那么问题来了,何谓“建鼓”? 山东汉画·东王公、建鼓、乐舞(资料图) 范文南先生在《曾侯乙墓鸳鸯盒“建鼓舞图”考释》一文中指出:“建鼓”是“建木”和“鼓”的合用。古籍中对建木的描述为: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吕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建木本身就是通天的大树,再加上鼓的通神之用,合称为“建鼓”,可以作为通天神器来使用。 综上,可知钟、鼓两物在古代生活、军事、国家祭祀中各有所用。通过声音的创造,人们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神的对话。那么钟、鼓是如何成为城市报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它又是如何与“楼”相结合成为古代城市的重要建筑形式的呢?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