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http://www.newdu.com 2019-02-14 腾讯儒学 陈婧 参加讨论

    文/陈婧
    世相瞬息万变,科技光速发展,市场优胜劣汰,人们开始意识到生存与发展危机,害怕为时代所抛弃,变得焦躁起来,居安思危,惶惶不可终日
    
    机器人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人的生存压力(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个情况通常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个就是弃智,这个很好理解,《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穷极一生,也追不完一场知识的梦。既然如此,那就破罐子破摔好了,干脆不要学了。
    另一个结果就是典型的“知识焦虑综合症”。这种知识危机和能力恐慌本来也有它好的一面,人固然要学习、要提本领,不学习就要落后挨打,清朝那些事早就告诉我们了。
    但别忘了,这里还有孔子的忠告:“过犹不及”
    虽然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学习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太着急了就会消化不良,揠苗助长从来都不会有好收成。
    而且,你还必须承认,这世上的知识太多太多,浩瀚宇宙,日月星辰,你学不完的,别说这辈子了,你下辈子、下下辈子都学不完。
    
    自然界存在许多未知(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认清了真相,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反倒可以让我们更从容、更踏实、更沉下心来学习
    只要每天进步1厘米,那都是好的。
    就像80、90年前的那个仲秋,西装革履的胡适先生在明媚和煦的阳光下,精神抖擞地为“中国科学社”写下的那句歌词:“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致知穷理的学习观念早在先秦就已经萌芽,就是“格物致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四书”系列里,《大学》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可想而知,致知穷理的学习意识那都是很早很早的事了。
    虽然这种学习意识产生得很早,但知识和真理不是静止的,横向来看,它无际无涯,纵向维度上,它与时俱进
    汉代的时候,有一个学术领袖叫郑玄,引领着大家搞经学研究,就在这个当头,印度的佛教文化悄然传入东土,“致知”的内涵随之又多了一层色彩。
    
    郑玄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引了郑玄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很明显,郑玄受到了佛家善恶因果思想的影响。
    后来,宋代朱熹给知识和真理又加上了理学内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讲“即物穷理”,从此各种人伦道德规范就进入了“知”的范畴。
    过了三、四百年,到了王阳明那里,“致知”又变成了“致良知”,“格物”成了回归本心之良善的一种手段
    再从人类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后到我们今天人工智能的兴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得不说,在人类世界里,知识和真理这条路真的是越走越长。
    你看它也有时间,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正是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放诸人的一生,也是这样的道理。
    别慌啊,慢慢来,怕什么知识无穷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