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陈保亚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演讲时间:二○一八年十一月 中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传播路径。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茶叶在这方面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从历史上看,吐蕃、回鹘等民族侍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结束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世界高地”被征服。茶马古道既是生存的古道,又是远征的古道。茶马古道最终能够覆盖并连接古老的盐运古道、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各种类型的古道,成为欧亚大陆文化传播的命脉。 茶的汉语读音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丝绸、盐和陶瓷等物品的汉语读音。这是茶马古道在欧亚大陆上延伸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例证。 茶马古道的行走,发现与命名 1990年,我们第一次徒步考察茶马古道。我们一行6人从当时云南中甸(现在叫作香格里拉)出发,徒步踏上征途。我们6个人每人备一匹马(主要是用来驮载物资),队伍里年纪最大的不到40岁,最小的不过二十几岁。我们还请了一位马帮师傅,就这样开始一路徒步调查,前后历时3个月,从云南中甸到西藏昌都再到四川康定,最后回到中甸,一路在横断山高山峡谷中跋涉,考察了古道的核心地带。我们当时去的时候,这一带还有不少马帮活动,如今这类活动已经比较少了。考察很艰苦,也多次面临死亡的危险。回到中甸后我们坐在火塘边烤土豆的时候,当地人还问我们:“你们6个人竟然一个都没有死掉。”现在看起来,当初可以说我们6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亡命徒”。 回来以后,我们分析了沿途考察到的这条道路的性质,古道上主要是驮茶的马帮在活动,兼运各种商品,所以我们就把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我们当时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包括地理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个概念。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想到,这个概念后来在商业上有那么重要的意义,也没想到这条茶马古道实际的延伸要比我们当初徒步行走的距离远得多。我这里只是简要把茶马古道的命名和行走过程,跟大家分享。 茶马古道的性质与历史背景 现在我们来讲一下茶马古道的性质。一开始我们说它是一种远征的命脉,后来我们通过后续考察发现,茶马古道实际是一个重要的网络,沟通欧亚大陆的网络。茶马古道之上,马帮通常用马驮货物,除了卖货还能卖马,后面我们会讲到茶马互市,也有用牛驮的,还包括骆驼、驴等。此外还有羊帮,也就是用羊驮运货物过去,货物卖掉之后就把羊卖掉。 茶马古道核心地带以云南、四川为起点,向青藏高原延伸。另外茶马古道向北可以继续延伸到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与丝绸之路连接。同时因为马帮经商需要获取更多的茶叶,所以他们向东的路线可以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广西、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尤其是宋代以来,西藏等高寒地区的居民需要大量的茶,仅靠川茶的产量就不够了,因此茶马古道就向东延伸,这样就能调更多的茶过去。茶马古道向西经过青藏高原可以去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云南还有路线不是去西边而是直接往南,因为商人们要南下去西双版纳获取普洱的茶叶、红河谷地的茶叶,也把这些地方产的茶叶直接输入到了东南亚。当时的东南亚,实际上好些地方是有古茶树的,但是没有做茶的技术,所以当地的茶文化还是从汉语区传过去的,他们用来指茶的词语,现在大多是源自汉语的“茶”。 我们如果要弄清茶马古道的性质,可能也需要分析一下我们喝茶的几种不同习惯。我们一般的人主要是饮茶,在王公贵族阶层和一些比较高雅的场合,还有一个层次叫作品茶。有些人特别喜欢喝茶,但是这种喜欢喝还是属于爱好,如果说没有茶了,他不喝也是可以的。 不过还有些民族有一种对茶的高度依赖状态,可以把它叫作“嗜茶”或“侍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茶,他们可能就没有办法继续生活下去。“侍茶”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刚才提到的饮茶行为的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我想在座各位也比较清楚。到了唐代,出现了一本很经典的书叫《茶经》,它的记录显示当时中国的茶叶已经分布得非常广,其中四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云南由于当时是南诏统治,中原王朝对云南这方面的记录很少,但是今天的我们通过其他证据,仍然可以知道,当时云南的茶文化也非常发达。唐代以后,不仅茶的分布非常广,而且当时在茶马古道周围生活的民族已经开始有了侍茶的行为。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时吐蕃饮茶行为的兴起和变化。关于吐蕃的茶叶流行,现在一般认为是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时带过去的,不过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传说,我们还暂时拿不到比较确实的证据。 不过唐代的《唐国史补》记载,当时唐使鲁公到了吐蕃,准备帐中烹茶,吐蕃人说他们也有。双方一交流,唐使就发现,吐蕃方面拿出来的茶产自汉族不同的地区。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不同地方出产的茶进入了吐蕃地区。 我们之前说,在唐代《茶经》已经记录了当时中国内地很多地方已经有茶,不过因为云南处于南诏统治之下,所以没有被记入文献,但是当时去云南的一些唐朝官员也是做过关于茶的零星记录的。比如唐代成书的《云南志》,其中就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也就是如今的云南景东一带,这也正处在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概念的普洱茶范围之内。《云南志》也提到,当时南诏的一些部落开始饮茶。他们饮茶的方式还是要煮的,跟当时唐朝人的饮茶方式有相似的地方,也跟吐蕃、蒙古以及西域一些民族的饮茶习俗相似。在唐代,还有一个活动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叫作回鹘,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记载,回鹘入朝会带大批名马来售卖,返回时则会携带大量中原的茶叶。可见当时的茶叶已经传播到了北方草原地区。后来回鹘的活动区域向西域移动,他们也会把饮茶习俗一并带过去。 我们所说的高原上的人们的“侍茶”行为,是在什么时代开始出现的呢?目前我们已经发现至少从宋代开始,这方面的记录越来越多。比如宋人罗愿《新安志》的“蕃部日饮酥酪,恃茶为命”。可以说,从宋代开始,高原上生活的人群侍茶行为已经形成。这种侍茶,不是喜不喜欢吃的问题,而是当时的吐蕃等生活在高原上的民族,他们如果不喝茶,身体可能就很难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现在一些专家估计,这种侍茶可能跟维生素的摄取有一些关系,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在高原上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宗教寺院是一个重要的消耗茶叶的地方,僧侣们需要用茶叶来保持念经打坐时的清醒。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西藏、蒙古、西域等地区的民族对茶叶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些地方都是不产茶的。根据目前专家们的研究和我们的调查,产茶区对高度、纬度和湿度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西域的沙漠地带都不太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在西藏也只有很少的地方能够出产茶。茶产地离青藏高原最近的,就是云南和四川,另外就是中国东南部的产茶区。这就形成了耗茶区与产茶区的分离,对大量茶叶的需求,必然就会促成远征古道出现,人们通过这样的古道去获取茶。 这是茶马古道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条件。茶马古道的兴起和存在,两个必要条件,一个就是侍茶性,另一个就是远征性。正是侍茶行为与产茶区在地理上的脱节,带来了茶马古道的兴起。 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历史上的中原封建王朝,发现活动在青藏高原和西域地区的一些民族出现了侍茶的行为,并觉得这一点可以充分利用。于是就在茶马古道上的关口控制茶叶的输送,运输茶叶的商队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批准,比如说要获取官府的票证,限制茶叶的输送总量,这个叫作榷茶。 榷茶也是中原王朝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因为从宋代开始,中原王朝仍然不断地跟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包括了北宋与辽金的冲突,以及后来明朝和北方蒙古族、女真族等冲突。这个时候的中原王朝不像汉代唐代那样疆域辽阔、其统治疆域内本身就有很多可以用来养战马的广大牧场。到了宋朝和宋朝以后,由于统治区域的缩小,以往的那些可供养战马的大牧场失去了,而这时候中原王朝还要跟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大量的战马。 而这时,青藏高原和西域地区的很多民族需要茶,于是中原王朝就开始榷茶,所以从宋代到明代,就开始大量实施榷茶的措施,控制茶叶的外流数量。你输入给我多少马匹,我才给你一定数量的茶。也禁止老百姓走私茶叶。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个女婿叫欧阳伦,就因为贩私茶被下令杀掉了。由于榷茶换来了马,所以就形成了历史上的“茶马互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历史上有了茶马互市,才有了茶马古道,其实在茶马互市出现以前,茶马古道早已存在了,中原封建王朝正是看到了这个茶马互市有利可图,所以历史上才会兴起榷茶这个现象。 当茶马没有互市的时候,茶马古道仍在运行。比如元代,由于它的统治区域内有充足的马场,它就没有茶叶换马的需求,但是茶仍旧在茶马古道上流通。 榷茶本身的存在也能够证明当时那些需要茶叶的民族存在侍茶行为。与之类似的,中国古代还有榷盐,同样是控制盐的贩卖,其根据就是盐是人体的必需品。而茶也因为是必需品,所以才有榷茶。 宋代有很多茶马互市的记录。当时西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互市区,因为翻越横断山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当时大规模的运茶线路往往是先到西北,然后从青海方向进藏或去西域,这样走相对容易。由于横断山深处有侍茶民族,所以茶马古道最终要翻越横断山,形成川藏线和滇藏线,这是人类古道的奇迹。 在这里我想再补充一点,这就是形成侍茶行为的原因。这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初步的调查是这样的:我们当初与马帮一起去徒步考察茶马古道的时候,我们队伍里有藏族同胞,这一路上他们都在打酥油茶来请大家一起喝,到了高原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喝酥油茶就会感觉身体很难受,可能它里面除了维生素之外,还包含着某种在高原低氧情况下帮助人体适应高原活动的东西。我们也正在和医学界的工作者们联合来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茶马古道的转型 下面我要讲一下茶马古道大转型的问题。其实不仅是青藏高原上有茶马古道,后来我们发现,历史上大量的茶的运输,也会走其他线路,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等。 我们先解释一下历史上人类古道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人类是侍盐的,这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需求。人类最早的古道就是盐道。因此古代文献很早就记录了这样一些道路,早期聚落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接近盐源或有路通向盐源。人类要生存下去,要么住在距离盐源很近的地方,要么有一条通道能够获得盐。这就是古盐道在目前引起学界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说,春秋时期晋国一带比较发达,现在很多人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那个地方有古盐池,也就是山西南部的解池。周围中原地区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取盐。古代的盐有两个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身体需要之外,还有就是因为当时也没有冰箱,古人要腌制食物来保存狩猎捕鱼等活动所收获的成果,这些食物保存都需要盐。这两条需求,是盐运古道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盐道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是贵州。贵州这个地方是不产盐的,而毗邻它的四川,则有自贡等产盐量非常高的地区。现代考古已经证明,贵州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了,那么他们生活所需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就判定,当时一定就有盐运古道在那里存在了。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和后来我们的一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有几条盐运路线进入贵州,包括来自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的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川盐进入贵州形成的川黔古盐道。一般的古盐道实际上距离并不是很远。比如说四川多产盐,四川内部的盐道就自成格局,形成短距离的盐道。贵州因为本地不产盐,所以那里形成的盐道是长距离的盐道。青藏高原在早期也有比较发达的古道,也是盐道,因为青藏高原有自己的盐产地。《隋书》记载,青藏高原上的女国有很多盐,一直向天竺等国贩运获利。我们通过考察,发现青藏高原上的盐源是非常丰富的,古盐道也是比较发达的。 盐道可以说是人类古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大的转折。但是盐道有个特点,它本身是有区域性的,比如青藏高原是一个圈子,四川这边也是一个圈子,一般不会有人把四川的盐运去青藏高原,也不会有人把四川的盐运到西域去。更不用说,有人会把盐运到欧洲美洲去,因为欧洲美洲当地也是有盐的,所以古代盐道是人类最重要的古道,但是它是有区域限制的,是局域性的古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连接交通。 人类古道的第二个大的转折,就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我们中国很早就开始生产丝绸,这是有很多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佐证的,西汉张骞提到的西域道,实际上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而且,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好几条。那个时候的丝绸之路,是一个远征古道,因为当时只有中国产丝绸,其他的地区诸如中亚、欧洲罗马等地还不会生产丝绸。而且丝绸主要提供给贵族穿戴,贩运丝绸有利可图,所以就形成了远征古道,它跟古代盐道不一样,盐道是局域性的。所以我们说,丝绸之路代表了人类古道的第二次大转折,就是因为它连通了欧亚大陆。这个时候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在一个局域范围内,它甚至是跨几大洲的,能把丝绸输送到很远的地方。 所以历史上丝绸之路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出现让人类的古道变成了远征古道,这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而且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远征古道。丝绸之路的格局是非常广的,甚至还有沿着西伯利亚出去的一条古道,实际也是丝绸之路,此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也就是天山北路、塔里木北路和塔里木南路。还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考古资料显示,丝绸之路这种大的格局,在比较早的年代就已经形成了。 但是,古代的丝绸之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它沿途有那些高达上千米的峡谷垭口,翻越难度很大。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以及阿尔泰山等,构成了欧亚中部的高海拔地带,这些地方气候寒冷,路况复杂,翻越的商队还会有高原反应,然后还有气温的急剧变化。我们在考察茶马古道的时候,早上在河谷里面走的时候还热得不得了,中午要翻越高山的时候气温又低得不得了,还要面临高原反应。这一系列的困难对古道上的商队来说极具挑战性。如果商队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回报,丝绸贸易就会遇到一些阻碍。另外,古代丝绸之路也容易受到沿途战争、瘟疫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丝绸之路尽管开始时间非常早,而且也是远征古道,但是由于丝绸本身不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欧亚大陆上的古代丝绸之路会中断。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冲击,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丝绸技术的传播,中国以外的许多地方开始自己生产丝绸了,包括印度、日本、朝鲜半岛、中亚和西亚等地,来自中国的丝绸就不再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唯一产品了,这也在历史上对丝绸之路产生了影响。 相比之下,茶马古道就有它独特的必要性和远征性。其实在古代,对古道有影响的重要商品有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诸如丝绸、玉石、陶瓷、漆器、药材、香料等等。我认为,这些东西其实都不能算是必需品,这些商品的属性也影响了远征古道的持续性。在古代,盐是必需品,但是它的来源不是单一的,世界各地有很多产盐地,诸如海边的海盐、内地的井盐等等。其实酒也算是古代的一种必需品,但是它可以就地生产,谁家都可以做。茶是必需品,产出地和耗茶地远距离分离,运输不能中断。所以我们说,茶马古道继盐运古道、丝绸之路之后的第三次大转折。它彻底改变了欧亚连接的性质:最初的盐运古道是生存古道,但是由于它是局域的,所以盐运古道并没有把欧亚大陆连接起来;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是由于它不是必需品,所以经常中断。古代茶的运输则性质不一样,一旦茶马古道上的民族形成了侍茶习惯,是不能中断的,每年到了高原地带解冻以后,运茶的马帮就开始行动了。古代茶无法多年保存,运输量也有限,所以每年都要运送茶叶。因此,茶自然就成了古道的必需品,是维持古道存在的最重要的商品。当然从商业回报率来看,古代的茶叶贸易不是最赚钱的,最赚钱的可能还是丝绸陶瓷这些贵重商品,但是茶的最大功用是能够保持住古道的存活,古道能够存活,后续的赚钱贸易才有可能。 所以我认为,茶马古道称得上是人类古道的第三次大转折。由于茶马古道的兴起,它周边的一些盐运古道也开始运茶,因为这些盐运古道的沿途设施已经很成熟了,所以这些盐运古道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也成功了。我们在贵州考察古道的时候发现,由于茶马古道的连通,贵州和四川的盐运古道也连接起来了,结果形成了连接贵州、四川、西藏乃至境外中亚的远征古道,所以茶马古道还有连接和激活这些局域古道的作用。丝绸之路也有类似被激活的情况出现,由于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兴起,所以一部分丝绸之路也开始转型为茶马古道。实际上自宋代以后,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最大宗的已经不是丝绸而是茶了。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正是因为盐运古道和丝绸之路在比较早的历史年代首先兴起,所以这些古道对后来茶马古道的兴起也发挥了建构作用,这是相互促进的。 陈保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精品课理论语言学主持人,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有理论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言哲学、语言文化学、语言地理学。主要著作有《茶马古道研究》(合著)《语言文化论》《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当代语言学》《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