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谷雨前,春分后,有“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三候。同时,又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有祭祖、踏青等习俗。 梨花风起正清明(资料图) 清明 清(资料图) 清,左边为水,右边为青,表水体清澈、漂亮。《说文解字》解释为“清,朖也。澄水之貌。”朖,即“朗”,表示月光充足。嵇康《琴赋》中有:“冬夜肃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缨徽流芳。”所谓的“澄水”,即清澈而不流动的水。 《云笈七签·守清第七》中有:“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净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于弗用也。夫鉴明者,尘垢弗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身除》著也。”这句话与庄子的“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中的“止水”有别。 日月同辉(资料图) 明,左边一个“日”,右边一个“月”,甲骨文也以此为结构。《易·系辞》中有:“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疏》解释为:“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 《说文解字》解释有:“朙,照也。从月,从囧。”这是从甲骨文的另一种写法进行的延申。囧,表窗牖,意思是月亮透过窗户照进房间里。汉语中有“明朗”一词,其中“明”表日光充足,“朗”表月光充足。 清明上河图(图源:故宫博物院) 清明两字合用又是何意?《淮南子·天文训》中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中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 桐始华(资料图) 一候,桐始华。桐,《说文解字》解释为“荣”。荣,表繁花绽放。汉字里,草本植物开花称作“华”,木本植物开花为“荣”。关于桐,现代人多知“梧桐”。梧桐在中国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我国地大物博,“桐”的分类很详。《陈翥桐谱》中有分:“紫桐、白桐、膏桐、刺桐、赪桐、梧桐。”而较为常见的分类有三种:华而不实者叫“白桐”,皮青而结实的叫“梧桐”,子大而有油者的叫“油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此候有:“今始华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闰年,每一枝生十二叶,闰则十三叶,与天地合气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为白桐也。” 田鼠(资料图) 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音同“如”),意思是像鹌鹑一样的鸟。田鼠大家都不陌生,两种不同的物种何以会转化?原来古人认为万物随时而有阴阳转化。田鼠属阴,鴽属阳,此时阴转阳。 师旷《禽经》中有:“羽物变化转时令。仲春之节,鹰化为鸠。季春之节,田鼠化为鴽。仲秋之节,鸠复化鹰。季秋之节,雀人大水,化为蛤。孟冬之节,雉入水化为蜃。”又引用《淮南子》有:“鳖化为鹑,鹑化为鹯,鹯化为布谷,布谷复为鹞。顺节令以变形也。乾道始终,以成物性。生物者,乾之始;成物者,乾之终。随时变化,成就万物之性也。” 虹(资料图) 三候,虹始见。“虹始见”。虹,即虹蜺,又作虹霓。《抱朴子·嘉遯》中有:“思眇眇焉若居乎虹霓之端,意飘飘焉若在乎倒景之流。”《诗》中的“螮蝀”,也指虹,《注疏》解释为“是阴阳交会之气”,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有:“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日光的照耀下会产生彩虹这类自然现象。 亲自然 清明·丰子恺(资料图) 清明,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祭祖以及各类民风民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将传统的寒食节、上汜节的习俗加以融合,形成独特的节日文化系统。关于“清明节”中“清明”,《七修类稿》中有:“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踏青(资料图) “寒食”、“清明”、“上汜”三节日子相近,《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有:“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笔者曾在《一年春色又杨花:清明、上巳时节的习俗流变》中曾指出:“清明,如今也超出了其节气、节日本身的文化意义,与道家‘清净’、‘天人合一’、‘亲自然’等思想一样,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 清明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了中华民族敬祖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中国以及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