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婧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人生会是一棵孤独的树吗?(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世俗人的理想是这辈子有依靠,但三毛的理想是像树一样不要任何依靠。人活着,究竟需不需要依靠?或者说,哪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 伟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流行这样一句话,叫“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讲利益”,这倒是很好地呼应了《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单个成“人”,三个成“众”,“三”“九”都是表示多的概数,社会是“众”人的大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就形成了社交。 简单地讲,所谓社交,无外乎那些有形的、无形的资源进行相互交换,这是丛林社会得以进步的一种基础和机制。可悖论在于,如果人一旦以资源价值来量化,在感性层面上,这种有条件的交好,可能很难形成一种依靠关系。 人海里,谁会成为你依靠的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与此相反,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无条件式的爱”,这种爱因为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而让人更加安心。比方说,很多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有没有社会价值,你父母只是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我,曾经很质疑古代的守孝制度,提出要改制,把三年改到一年。孔子听了气得直跳脚,指着宰我大骂不厚道,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现在回想起来,人出生了不叫落地,是落到依靠里了,我指的是你父母的怀抱,柔软的臂弯,满满的殷殷之情。 我们成年后,尤其是人到中年,再去读一读《小雅·蓼莪》,真的是非常感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对父母而言,归来的你仍是少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无论长多大,走多远,对于你父母而言,归来仍是少年。 可是,人又是向死而生,生命各有各的宽度和长度,你和所有人之间,总有些交叉重叠不了的地方。这意味着,谁都要独自经历一段缓慢而疲惫的时光。 我记得,历经世事的叶嘉莹先生,早年读过义山的那首《送臻师》:“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谁的人生没有一段坎坷、孤独的路要走?总是指望着佛来普渡众生、普渡你,佛岂不是很忙,哪里还有时间修行?你爹妈虽然再爱你不过了,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护你周全吧。 与其把所有的期盼都遥寄在千里之外,患得患失,还不如自己辛苦点,勇敢扛起生命之重,让别人不那么累,自己也砍掉怨怼的尾巴,好像也还不错。 人需自救,不可枯坐等救(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里,讲斯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这是个什么动物? 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那就是“人”。 这个谜语,简简单单地写出了人一生的春秋:孩提时代,青壮年时代,老年时代。 我们自己爬着,自己走着,自己扶着…… 三毛有句话说得好啊:“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任何人的一生,都有所依靠,又终究没有依靠,这是一个正确而合理的悖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