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成 立夏,是继立春之后又一个“立”日。在这一天北半球的春天算是过去了,开始进入到天文学意义上的夏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平均气温稳定高于22摄氏度时才能称为标准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而这时全国大部分的地区还在“盛春”季节。 古人对夏的理解最初其实只是一个空间的意义。(资料图) 古人认为,夏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的时候。在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不多,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这时杂草生长很快,所谓“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而南方在立夏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南方早稻插秧的农忙就在这时。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古人对夏的理解最初其实只是一个空间的意义,其本义指的是“面向南方”。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南方是基准方向。以南为生,以南为阳,以南为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启“家天下”的王朝也是以“夏”命名,春秋时代中国人就以“大国曰夏”。直至现在,羌语和藏语中的“夏”都是“伟大、强大”的意思。“夏”也从一个时间物候之词,逐渐成为国家和文化的名称。现在我们自称“华夏子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且与血液有密切关系。(资料图) 一般太阳历的5、6、7三个月,即农历四月五月六月被古人称为“长夏”,最热的伏天称为“盛夏”。中医学认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夏季以炎热为主,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所以夏季与心相应。夏天也是人们最容易出汗的季节,“阳加于阴谓之汗”,心在液则为汗。人体津液通过阳气蒸腾后,通过开放的腠理和汗孔排出体外,就成为了汗。 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了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且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正常的汗应该是不黏不腻,清澈透明而无色的。而且正常的出汗可以顺应人体阳气的走向,把身体里一些浊的东西排出体外。对于异常的出汗,古人更是具体的总结出许多种,诸如多汗、寝汗、绝汗等等。其中现在临床上常见到的是自汗、盗汗,其既可以作为症状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历代医家对这两种异常的出汗都十分重视,同时也有所区别。“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自汗是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白天时会时时汗出,即使轻微的运动也会加重。盗汗则是在睡眠中出汗,醒来后自会停止,“如寇盗然”。 自汗盗汗主要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其原因有很多,病后体虚或本身体质薄弱的人容易肺气不足,表虚不固,腠理开泄失司而致出汗异常;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耗伤阴精,心不敛营、虚火内生,导致汗液外泄;另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也会导致津液外泄、汗液增多。 对于异常出汗的治疗应该根据个体不同由专业医师进行对证治疗。预防保健的话,可以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汗出的时候应当避风寒,防止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净。汗出较多的人,需要经常更换内衣,保持衣物、卧具干燥清洁。 夏季空气湿度较大,多出些汗也是正常现象。古人讲“心静自然凉”并非没有道理,健康的人是可以根据外界冷暖来调和、调节人体自身温度的,这就是阴阳平衡的功能在发挥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饮用一些绿茶、苦丁茶或莲子心,来清心火,平复夏季的焦躁。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