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养生笔记丨夏季气血运行特点及养生要点

http://www.newdu.com 2019-04-28 腾讯道学 吕方舟 参加讨论

    文/吕方舟
    马上夏季就要到了,赤热炎炎,最是难熬。养生方面,有人主张要喝凉茶,有人主张要喝姜汤,有人主张要吹空调防暑降温,却也有人说坚决不开空调,夏天好吃的水果好多,是吃还是不吃,这也是一个问题。众说纷纭的养生方法,如何取舍才好?《黄帝内经》有句话:“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笔者认为,要正确的掌握养生方法,还要从根源上出发,我们了解下夏季人体气血运行有什么特点,然后基于此,告诉大家如何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气血运行的过程,是受到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的。(资料图)
    那么,夏季人体气血到底有什么运行特点呢?还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之气血运行,收到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的影响。《生气通天论》记载夏季的特点是“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所谓春生夏长,春季阳气初生,继而逐渐从地表往上升,到夏天之时,阳气更加充斥于外,至夏至之时盛极于天地之间,之后开始转收降。因此夏季阳气特点,在于“浮长”二字,故又称夏季养生为“养长之道也”。
    相应的,人体气血运行也有这个特点。中医、道医里有一个“表里”的概念。古人认为人体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有内有外,相对而言,外在的皮肤肌肉四肢头面为“表”,内在的五脏六腑则为“里”。里之脏腑是消化饮食、化生并贮藏精气、产生气血。而这些精气、气血,要通过经络运送到在外表的四肢、肌肉、皮肤,并充养这些形体。同样的,一些代谢产物也要通过大小便及汗液排出体外。这样一个气血运行的过程,是受到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的。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天地阳气潜藏,人体也是这样,气血聚集于里,故外表不出汗,体温低,要多穿衣服保暖,而内力消化能力强,想吃想睡,故一般主张冬天进补。夏天则相反,自然界阳气往外出,故树长新枝桠,草木茂盛而花开。人体阳热之气旺盛,气血往外走,故一方面怕热、流汗,好玩好动、不困不想睡,食欲相对稍差。
    可以说,夏季气血运行的特点是“阳盛而外透”。这是一个生理状态,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状态。同样的,我们的养生,就是要维持这样一个状态,使它不会太过不及: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接受自然界的阳气之后,体内阳气也会旺盛。阳者主动,阳气自己会往外浮越、透散,通过打开毛孔出汗的方式,把多于的热气代谢出去。这一过程中,人体的津液会有所损失,故人多容易渴;如果出汗过多,则会出现“气随津脱”的情况,使人出现乏力、气短、体弱等气虚的情况,这就是太过。如果外部环境太热,或者外部环境影响汗出,使得阳热之气憋在体内出不去,就会内犯在里的心血,出现中暑、发热、昏迷、出血等情况,此为不及。再者,阳气往外往四肢走,肢体关节活动灵活,筋骨较为柔和,故夏季是一个适合运动的季节。但反过来,内在脾胃的功能会下降,因此饮食上要相对注意,这也是一个胃肠疾病高发的季节。
    
    夏季也是一个胃肠疾病高发的季节。(资料图)
    夏季养生“三防”
    那么,根据以上生理特点,我们养生又有什么基本点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防”,即防热、防湿、防寒,从这三个基本点出发,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待、理解如今诸多养生方法,并进行合适的选择了。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介绍。
    
    防热(资料图)
    “三防”之中,首先防热。现在有些养生理论人为,现代人阳气不足,夏天要多晒太阳。这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夸大。夏天人体自然的反应就是在排出过多的热量,因此盲目多晒太阳根本是违逆生命规律。防热务必注意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尤其是正午时分。这一条是针对户外工作朋友提的建议,但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坐办公室的朋友,更容易因为这个原因发生中暑:长期户外工作的朋友对高温天气本身有一定的适应度,最关键的是,他们的汗孔能够及时张开排汗,透散热量,而长期坐办公室、吹空调的朋友往往刚好相反,前一秒还在办公室吹空调,毛孔闭得紧紧的,下一刻就出现在烈日下,很多人根本来不及出汗,直接中暑了。尤其是一些从事半室内、半户外工作的朋友——比如房屋中介、销售人员,单位会要求穿正装,长袖衬衫加外套一套,很容易闷着不出汗,更容易中暑。因此,夏日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大中午太阳毒辣的时候出去;衣服也尽量选择轻薄透气的,比如亚麻、丝绸的衣服。尽量走在阴凉的地方,避免日头直晒。有的朋友喜欢裹着保鲜膜到户外跑步,以期增加出汗量减肥,同样也不太可取。
    讲到防热,不得不提空调。空调确实是防暑降温的一个利器,这个要承认。现在养生帖普遍视空调如虎狼,未免矫枉过正了。需知,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但也有用冰块放在房子里降温,甚至清朝中后期还有用风扇吹冰块防暑的,其原理类似于现在的空调扇。温度太过,不利于人类生存,用空调适当降低,这是有利健康的。问题在于使用上,温度调的太低,一点而汗不出,一吹吹一天,等于“夏行冬令”,人造气候反常,确实易生病。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太热的时候使用,比如大中午,或者高温的时节。适当降低温低,但保持一个夏天应有的热度,空调开在28度上下,最好能够适当有些汗出为好。温度降低时及时停止,比如下午四点多,气温逐渐降低,一会儿下班也要出去了,那么不妨关了空调,让身体逐渐是应自然温度。最关键的是,气候干燥的时候可以不用开空调,但是气候闷热的时候,务必开空调——实际上,气候干燥的时候,如果屋内通风较好,我们开个风扇,空气能够流通起来,温度很快就降下去了,这点在一些楼层高的地方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气候闷热潮湿的时候,空气流通性很差,热气是散不出去的,你怎么开风扇都是个蒸笼模式,这种情况就需要开开空调,既能降温,也令人干爽。
    
    
    防湿(资料图)

    那么为什么潮湿闷热会让人这么难受呢?这就要讲到我们说的“三防”中的第二个,防湿。湿邪的特点是粘滞,即让所有东西都不清爽,继而影响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我们前面讲了,体内的阳热之气往体表走,然后散出去。那么有湿气了以后会怎么样呢?会出现我们经常碰到的“汗出不畅”或者说“汗出不彻”的情况。自然界空气湿度大,流通性差,热气就会闷在里面,温度降不下来;人体有湿气,一方面本身就汗出不彻底,热气不能完全外排,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温度比体温高或者差不多,我们体内的热就没法挥发,更会憋在体内,这就容易产生中暑、发烧等疾病。所以,同样是在户外活动,北方朋友中暑的情况会比南方更少,原因就是南方水气多,空气潮湿度大,热憋着了。
    当然有的时候没有那么严重,不至于到了中暑的程度,热邪还是能够透散出来的,但是可能走得不彻底,郁于皮肤,这就会形成局部湿热情况,许多夏季皮肤病,都是这样诱发。比方小孩痱子,睡觉时候太热了,一出汗,脖子上一圈的汗,半天干不掉,或者弄得枕头巾都湿了,这湿哒哒的枕头巾贴着皮肤,没多久就会捂出痱子了。成年人也是这样,上班路上流了一身汗,到单位没干,湿漉漉的衣服贴着胸口穿了一天,回头生痱子了。这都还是因为潮湿,只是潮湿得没那么严重,所以在局部发病而已。这种情况除了及时更换衣服、保持干燥之外,也是我们上面讲的空调适用的情况之一:晚上睡觉时候,或者睡之前,开一下空调,让温度降下来,不会在睡觉的时候出一身大汗,对这些皮肤病会有很不错的预防作用。
    
    防寒(资料图)
    第三个要防的,是“防寒”。防寒又有两说:一是防外寒,二是防内寒。所谓外寒,即体表、外部感受寒邪,这个最明显的就是开空调过低所致。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我们上面说了,夏天自然情况,是体内的阳热之气要往外透出去。但是寒邪的特点刚好跟这个作用相反——寒主收引,寒邪会把毛孔闭起来,让热气出不足,这个时候我们热气被憋在体内,人反倒会出现发烧、头痛、呕吐、无汗、怕冷的情况,这种情况,古人称之为“中阴暑”,是中暑的一种,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中暑。针对这种中暑,藿香正气水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至于预防,就是要在开空调上下功夫了。最忌讳就从户外晒了太阳,马上进很冷的空调房,这样最容易热气被憋在体内。不妨自己洗一个温水澡,或者喝点热茶,帮助出汗透热,可以现吹吹风扇降降温,等差不多没怎么出汗了,再用空调为好。现在地铁、公交、出租车的空调开得都很足,难免会出现这种大热转大冷的外部环境,那么这种情况记得回头吃点热的饭菜、或者热茶喝几杯,出出汗,把寒气热气都透出来。
    那么防内寒又是怎回事呢?我们说了,夏天特点阳气是往出往体表走的,这样一来,体表是觉得很烦热,但是在里的脏腑,阳气就相对会弱一点。夏天我们贪凉消暑,往往会进食过多的水果、冷饮、冰品,本来就薄弱的脏腑阳气,尤其是脾胃阳气,很容易收到损伤,这也是夏天胃肠道疾病多,经常会有腹泻腹痛发生的原因。因此,“寒邪直中”的内寒,也要留意。冰品少吃,能不吃就不吃,尤其是小儿脾胃发育未足,更要借冰棒、冷饮。饮食宜温热,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水就尽量喝温热的水好了。水果也勿要贪多,从冰箱拿出来要放一下再吃。
    总之,夏季养生在于掌握“阳气盛而外透”这个基本特点,然后根据自身情况,注意防热、防湿、防寒这三点。最后,我们再回到一开始讨论的几个问题:吃水果么,喝凉茶,喝姜汤么?水果的药用功效,一般以生津、除烦、养阴为主,大部分水果性偏甘凉或者甘寒,这种情况,针对受热之后出现的气阴不足,虚热内生刚刚好,这也是为什么在户外奔波一天,吃两口西瓜特别“爽口”的原因。因此如果你在夏天会长时间的进行户外活动,出很多汗,那么不妨吃点儿水果。但是倒过来讲,如果脾胃很弱,那水果要适量,毕竟在暑热的同时你可能右脾阳虚的情况存在,我们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一个问题,又造成新的问题。而姜茶则刚好相反,祛寒暖胃,但是偏于燥热,因此脾胃阳虚,或者吃了过多的冷饮瓜果,可以喝喝姜茶,若无则不必要,过度饮用反倒会伤津液。至于凉茶,一般为清热解毒、利水除湿的药物组成,除了清热外还有祛湿的效果,在南方潮湿地区是比较合适的。如果脾胃不是很弱的朋友,倒是可以喝上一喝——加热喝,比较不容易腹泻。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吕方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