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大山 有一个朋友,老是赚自己长得胖,嚷嚷着要减肥,可半年过去了,好象没一点变化。我们笑他,他沮丧的说:“天生是这样的身材啦,喝白开水也长肉。”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八宝饭”(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真的吗?朋友们聚餐,没见他喝开水,只见他不停的吃,我们才夹一筷子,他已经夹了三筷子了。 据说,梁实秋先生有一次和朋友们吃饭。熏鱼端上来了,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说也不能吃;“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 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大家想他一定不会碰,没想到梁先生拿起勺子就往碗里盛。朋友提醒:“里面有糖分哟。” 梁先生说,自己最爱吃“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他才特别节制,要把‘配额’留给最爱啊。 有所节制,才可以享受。像我朋友这样,不加节制的吃,吃完了又后悔,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伤害。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要学会控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心无限,欲望无穷,只有节制欲望,才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所中意的事业上。孔子本来在鲁国做到了司寇的高位,但一旦执政理念与鲁国国君、权臣不合,立刻放弃权位与利禄,飘然而去。 他在卫国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俸禄与在鲁国相同,但卫灵公想与邻国开仗,向孔子询问行军布阵之事,孔子第二天就辞别而去。他到了郑国,被人嘲笑“若丧家之犬”,他毫不在意。他能节制甚至放弃物欲的享乐,才可能在清贫之中坚守志节,不忘初心。 对欲望的节制,还体现在对玩好的管控。很多年青人有远大的理想,有强烈的事业心,但往往沉迷在玩好之上,从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导致事业上的碌碌无为。 明朝的熹宗皇帝是个奇葩,不喜欢做皇帝,却喜欢做木匠。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干起来快乐无比,废寝忘食。他的手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加工的漆器、床、梳匣等,精巧绝伦,让人耳目一新。 《旷园杂志》记载,他亲自动手,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当时匠人所造的床,用料多,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熹宗皇帝自己设计图样,自己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张精致的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很方便,床架上雕花镂纹,美轮美奂。 对欲望不节制就会被人乘虚而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果熹宗皇帝以木匠为职业,也许可以做明朝的鲁班,可他偏偏是个皇帝,大量的时间花在干木匠活了,有多少精力治国呢? 太监魏忠贤就利用这一点,专等熹宗皇帝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才晋见奏事。熹宗皇帝正在兴头上,不耐烦的挥挥手,说:“你们去办吧,我知道了。”于是,大权旁落,让一个太监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一般的技艺,也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但如果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著而荒废正业,所以君子不这样做啊。 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要么把你的兴趣当做事业,要么一定要对喜乐玩好有所节制,不能影响干事业的心神。 除了要善于节制自己的欲望,还应节制情绪。人与人交往,最怕情绪二字。一言不合,怒目相向,继而拳打脚踢,甚至闹出命案的事情经常见诸报端。但究其原委,很可能引发于非常非常小的鸡毛蒜皮的纠纷。 我们读《三国演义》,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张飞被部将所杀,刘备怒而兴师伐吴,致有夷陵之败……背后无不有情绪二字作怪。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善于节制的人,才是有修养的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情感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就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人处世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行遵循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广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就能辅助天地发挥养育万物的功能,就能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自我约束而在做人处世上有所失误,那是很少有的。 善于自我节制的人,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始终走在人生正确轨道上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