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炎玉 以前见面都问八字,现在见面先说“三观”。生辰八字当然也有不合的情况,但是因为还有“合”和“一般”之说,但是“三观”不合的就太多了,因为这有无数种可能。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写道:“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就算是殷商时期的大厨傅说做的羹汤,也不能合每个人的胃口。 众口难调,就算是大厨,也不能合每个人的胃口(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十家九流,各门各派,互相地看不惯、看不顺眼。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当时受到的嘲讽与攻讦,只多不少。那么,当孔子遇到和自己“三观”不合的人,他都是如何处理的呢? 惹不起还躲不起 孔子游学那么久,就是为了找到三观合的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鲁定公十四年,五十六岁的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大司寇就是宰相,这是孔子一生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也是他最可能将学说变成现实的官职。 但是就在这一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齐国送来很多歌女,孔子的死对头、鲁国的卿大夫季桓子欣然接受,鲁定公连着三天都没上朝。结果是什么呢?“孔子行”,辞职了。 孔子算是看明白了,所以才去周游列国。但是孔子也说:“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友谊的小船能救还是要救,实在救不了了,就翻吧!如果你不能让对方走,那么自己走,才是上策。 用事实说话 不渡己,可以渡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路过一处,正好遇见隐士长沮和桀溺在耕田,孔子便让子路上前去问渡口在哪儿。 子路先是问的长沮,结果被长沮反问了两个问题,最后又被一句话回怼:“他是孔子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啊!”子路只好去问桀溺。桀溺也是先来一串反问,然后又说了一段心灵鸡汤:“如今天下纷乱,谁能改变得了?你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岂能比得上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无功而返,子路只好回禀孔子。孔子既无奈又失望:“我们既然无法和鸟兽打交道,若再不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能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也不会和你们一道去改变这个世界了。” 孔子是一个不幸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追封,“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万世师表”等都代表着我们对他无限的敬仰和尊崇。而长沮和桀溺呢?就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古籍中偶尔现一下身。 能被历史记住的只有成就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一个骑驴的故事,相信我们都听说过。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有父子、夫妻、爷孙等多个版本,但其经过和寓意都是一样的。无论你是一个人骑、两个人骑,还是不骑,都满足不了人生路上各色的行人。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想法,也可以不同意我的做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我的成就——不需争吵,也无需辩驳,这才是最好的回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