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港台近期学术讲座、展览(四十四)

http://www.newdu.com 2019-05-0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019·5—2019·7
    1、舌尖上的缪思——台湾饮食文学系列讲座
    
    时间:2019年5月至7月,共6场
    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教区国际会议厅(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科林研发
    联络人:林小姐,Tel: 02-23619132#316
    内容简介:
    国家图书馆今年夏季与国际知名半导体厂商——科林研发(Lam Research)将于5月18日至7月20日,利用周六下午规划办理6场「舌尖上的缪思——台湾饮食文学系列」专题讲座,邀请6位知名学者与作家,从文学中探讨台湾饮食文学系谱与流变,透过台湾古早味中的情感、战争中的饮食、女性饮食、诗中饮食到客家饮食,邀请民众一同参与这场台湾饮食文学的飨宴,从文学中品尝饮食文化的美味。
    第一场
    5月18日
    讲者:陈玉箴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
    讲题:台湾饮食文学系谱与流变
    讲者介绍: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副教授,陈老师擅长透过学术的蹊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切入,深入浅出向我们娓娓道来台湾菜的历史与故事,替我们补充了更完整的台湾味印象。研究专长为饮食人类学、台湾近现代饮食史、媒体与消费社会。重要著作有:〈传播领域的饮食文化研究:「煮吃师傅」口述史与社会记忆〉、〈政权转移下的消费空间转型:战后初期的公共食堂与酒家(1945-1962)〉、〈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时期台湾的西洋料理及台人的消费实践〉、〈食物消费中的国家、阶级与文化展演:日治与战后初期的「台湾菜」〉等。
    第二场
    5月25日
    讲者:焦桐(叶振富)教授,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讲题:台湾味道
    讲者介绍: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笔名焦桐,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新诗首奖、散文佳作,共计获奖四次。曾任《工商时报》副刊编辑、《文讯》杂志主编、《中国时报》执行副主任、二鱼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重要著作有:《屋檐下的风景》、《台湾饮食文选》、《味道福尔摩沙》等,他的成名作《完全壮阳食谱》诗集,还掀起了一场台湾情色文学的革命。
    第三场
    6月15日
    讲者:曾品沧副所长,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讲题:五柳居鱼的浮沉:台湾人的食鱼历史
    讲者介绍:原习机械,曾在相机工厂工作,后改习历史,现为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长,研究专长为:清代及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经济史、食物文化史等。重要著作有:〈日治时期台湾菜谱的演进与东亚食文化的跨境流动〉、〈办桌——清代台湾的宴会与汉人社会〉、〈物竞与人择——荷治与明郑时期台湾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改造〉、〈晚清帝国边陲的富绅生活〉等,曾老师曾极力推荐用「蓬莱酱」煮鬼头刀,此鲜美的两种美味对决,每个人都应该尝尝。
    第四场
    7月6日
    讲者:罗秀美教授,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
    讲题:在自己的厨房料理文学盛宴:当代台湾女性饮食散文
    讲者介绍:现任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散文、饮食文学、女性文学。重要著作有:〈漫游者的饮食散文——试论舒国治的饮食书写及其建构新典律的可能性〉、〈从闺阁女诗人到公共启蒙者–以近代女性报刊中的论说文为主要视域〉等。
    第五场
    7月13日
    讲者:余美玲教授,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
    讲题:鱼龙潜跃水成文:台湾古典诗中的饮食
    讲者介绍:现任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主题与专长以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为主,专治台湾古典汉诗,亦擅长藉文本、文献分析探究该时代书法、绘画等文化活动的建设与传播及传统文人的艺术养成与大众思想。曾开设「台湾文学」、「台湾文学专题研究」、「台湾人文概论」、「台湾文献选读」等课程。着有《日治时期台湾遗民诗的多重视野》等。
    第六场
    7月20日
    讲者:罗肇锦教授,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
    讲题:客家饮食与文学
    讲者介绍:现任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荣誉教授、语言学家,研究领域为:上古汉语、汉语音韵、客语词汇音韵特征、客畬关系、客家文化。重要著作有:〈客家人的「山食」与「山言」〉、〈台湾客语次方言间的语音问题〉、〈文白声调与客家话源于南方的论证〉,〈台湾客家文创产业的开拓与局限〉等。
    ※公务人员及教师凡任一场次全程参与者可获学习时数认证时数2小时(需要者请于报名时填写身份证字号)
    ※搭配讲座办理,于讲座结束后进行赠书及现场签书活动,欢迎参加!
    报名网址:https://actio.ncl.edu.tw/108_summer
    活动地点: 国家图书馆文教区国际会议厅。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2、【演讲】Yaroslav V. Kuzmin:Origins of Pottery in Greater East Asia: Results and Problems
    时间:2019年4月1日(周一)15:00
    地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大楼七楼702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法国远东学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学门
    主讲人:Dr. Yaroslav V. Kuzmi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Novosibirsk, Russia)
    内容简介:
    主持人:李匡悌 教授(中研院史语所所研究员)
    本演讲无须事先报名,欢迎莅临参加。
    3、【演讲】翟志成:新儒家内部的和而不同:唐君毅先生和徐复观先生的某些分歧
    
    时间:2019年4月2日(周二)16:20-18:10
    地点:东海大学人文大楼H534(台中市西屯区台湾大道四段1727号)
    主办单位:东海大学中文系
    主讲人:翟志成(香港新亚研究所荣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高级研究员)
    4、【演讲】单育辰:甲骨文中的动物园
    
    时间:2019年4月3日(周三)10:00-12:00
    地点: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2楼219教室(南投县埔里镇大学路1号)
    主办单位: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主讲人:单育辰(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联络人:陈裕美,E-mail: ymchen@ncnu.edu.tw
    报导者: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内容简介:
    单育辰教授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多年来关注甲骨卜辞中动物字形的考证,着有多篇相关的专题论文。此次讲座内容,主要介绍甲骨文中所见的动物字形与其考证析辨的过程。
    「甲骨文」即商代统治者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甲骨文中保留很多接近造字初期的字形,透过甲骨文动物字的认识,可作为古文字认识之入门。
    5、【演讲】邓钢:Japanese Coloni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时间:2019年4月3日(周三)15:30-17:30
    地点: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第二会议室B(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海洋史研究计划
    主讲人:邓钢(伦敦政经学院经济史系教授)
    联络人:何书亚,Tel: (02) 2789-8121;E-mail: maritime@gate.sinica.edu.tw
    内容简介:
    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海洋史研究计划「亚太新视域——港口与华人网络」系列演讲
    本演讲以中文进行,不需报名,惟座位有限,请及早入场。
    6、【演讲】李贞德:从唐药到乡药?《李朝实录》当归史料试析
    时间:2019年4月8日(周一)10:00
    地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文物陈列馆五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主讲人:李贞德(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
    与谈人:张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7、【演讲】丁仁杰:道教科仪做为汉人民众宗教的「主导性框架」及当代信众的分殊性框架实践
    
    时间:2019年4月8日(周一)14:00-16:00
    地点:政治大学文学院百年楼106教室(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号)
    主办单位:国立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讲人:丁仁杰(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员)
    联络人:Tel: (02)2939-3091 Ext.69235
    报导者:国立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历史与当代地方道教研究」系列讲座】
    主持人:林振源(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执行长)
    讲题简介:
    我将社会运动文献里的「主导性框架」概念应用在宗教场域当中,此时,「主导性框架」是指︰文化与历史传统中所沉淀下来的一般性的有关于宗教集体行动的认知与理解架构,架构中的内容,已取得特定文化圈民众相当程度的共鸣。宗教场域里有数种「主导性框架」在流通,而道教科仪,无疑是传统汉人民众宗教中重要的一个「主导性框架」。但是,不是以教义,而是以道士所执行的仪式作为一种宗教的「主导性框架」,这是什么意思?历史上道教集团经过了什么样的努力,而成为汉人民众宗教中的一个至为关键性的「主导性框架」?以仪式专家为主要承载者的道教,它又是以什么形式与机制而发挥了「主导性框架」的作用?在一般大众的宗教实践中,道教科仪如何内化或体现在一般信众身上?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位居城乡不同位置里的信众,又会以何种分疏性的强度和形式,而重新被连结上道教科仪这个「主导性框架」?本次演讲,将尝试透过理论讨论与经验性的素材,来省思有关道教科仪与汉人民众宗教间复杂性的相互关系。
    8、【演讲】Pratik Chakrabarti:Europe Does Not Want You’: Writing the Global History of Materia Medica
    时间:2019年4月8日(周一)15:00
    地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大楼七楼701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生命医疗史研究室、科技部计划「台德(DE)国合计画-医药文化的物质性:介于欧洲与东亚之间」
    主讲人:Prof. Pratik Chakrabarti(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联络人:Tel: (02)27829555#353;E-mail: tingyu84@asihp.net
    内容简介:
    主持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
    本演讲无需报名,欢迎自由参加。
    9、【演讲】辜琮瑜:生死学中学生死
    
    时间:2019年4月10日(周三)14:00-17:00
    地点:政治大学文学院百年楼211教室(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号)
    主办单位:政治大学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中心
    主讲人:辜琮瑜(法鼓文理学院生命教育硕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联络人:Tel: (02)2939-3091 #69325
    报导者:国立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政治大学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中心——「 佛教伦理与文化」讲座】
    10、【演讲】黄同弘:重返地景:从农航影像解读台湾历史地理
    时间:2019年4月10日(周三)14:00-16:00
    地点:东华大学人社三馆C116(花莲县寿丰乡大学路二段一号 )
    主办单位:国立东华大学历史所
    主讲人:黄同弘(《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作者)
    11、【演讲】洪馨兰:台湾客家菜的文化层:野食、南北货与匆忙的宴席
    时间:2019年4月11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洪馨兰(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台湾客家人从华南迁台之后,饮食内涵随着历史形成适应与调整,并变化成为今日大众印象中的台湾客家菜。这个类菜系的内涵,除了原乡传统、生态适应与族群接触之外,更带有台湾客家人对食物与饮食本身的认知:吃什么与怎么吃。本演讲将自客家人从吃野吃杂重原味,到客家炒肉里的祭品干鱿鱼,与卅分钟完成的筵席等面向,介绍台湾客家菜在咸香油之外,几则舌尖上的乡野叙事。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12、【演讲】豊沢信子:Japan and the Contested Center of 18th-Century East Asia
    时间:2019年4月11日(周四)15:00-17:00
    地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大楼七楼703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捷克科学院亚非研究所中心
    主讲人:豊沢信子(捷克科学院亚非研究所研究员)
    联络人:Tel: (02)27829555#284
    内容简介:
    主持人:路丹妮 (Táňa Dluho?ová)(捷克科学院亚非研究所驻所代表)
    备注:本场次为英文演讲,无须事先报名,欢迎踊跃参加。
    13、【演讲】柯律格:近代中国美术史三讲2019
    
    时间:2019年4月12至19日,共3场
    地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国立故宫博物院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西学与中国研究群
    主讲人:柯律格(Craig Clunas,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荣誉退休教授)
    内容简介:
    第一讲
    讲题:Rhythm, Resonance, and the Modern Birth of Chinese Art
    时间:4月12日(周五)15:00-17:00
    地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一楼第二会议室
    第二讲
    讲题:Sigmund Freud and the Collecting of Chinese Art
    时间:4月17日(周三)10:00-12:00
    地点: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二馆大讲堂 C2 224
    第三讲
    讲题:”We Have Always been Modern”: Searching for the Cosmopolitan in Chinese Art(附英文口译)
    时间:4月19日(周五)14:00-16:00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文会堂
    14、【演讲】Marco MONTAGNER:Beyond the Ethnic Neighborhood? Foreign Places and Foreigners’ Spaces in Guangzhou
    时间:2019年4月12日(周四)13:00-14:30
    地点:Room 115 Humanities Building, New Asia College, CUHK(香港新界沙田)
    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人类系
    主讲人:Marco MONTAGNER(香港中文大学人类系博士候选人)
    内容简介:
    A light lunch will be served at 12:30 pm.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15、【演讲】单育辰:商王的动物园——甲骨文所见动物字形研究举例
    
    时间:2019年4月14日(周日)14:10-17:00
    地点:政治大学百年楼330309会议室(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号)
    主讲人:单育辰(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16、【演讲】刘斐玟:但开风气、典型夙昔:李亦园先生与台湾人类学
    时间:2019年4月15日(周一)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馆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讲人:刘斐玟(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员)
    联络人:陶晓萱,Tel: 02-2652-3324
    内容简介:
    与谈人:黄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员)
    李亦园先生不论是治学、研究、教学、行政,乃至于扮演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为国家建言或在报章杂志上发表随谈,都发端于他身为一个人类学家的视野与关怀。要评述李先生一生的行谊,就不能不以他的人类学生涯为核心。人类学的主要诉求便是「当事人的观点」,本演讲尝试建构李亦园先生的「当事人观点」,从中并析厘出李先生的五种学术力:开创力、器识力、领导力、学术普及力、传承力,并以此照见李亦园身为人类学家的才情、才能、格局与时代氛围,进而铺陈他在台湾人类学发展历程中的「继往」与「开来」。
    本场演讲毋须报名,欢迎踊跃参与。
    17、【演讲】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From East to West. Migr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Spain
    时间:2019年4月16日(周二)10:00-12:00
    地点:政治大学欧洲语文学系(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
    主讲人:Prof. 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University of Granada艺术史学系)
    联络人:陈雅芹,Tel: (02)2732-1104#62231
    报导者: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
    内容简介:
    主持人:方真真(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
    18、【演讲】刘昌德:媒体有事吗?台湾媒体问题与改革
    时间:2019年4月18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刘昌德(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本次讲座首先归纳与分析台湾媒体问题。整体来说,近年来台湾新闻媒体面临社群媒体分食广告大饼、以及影视产业面临全球化与科技变迁,导致本地新闻报导呈现浅碟化等背离专业规范之问题,影视作品则是出现投资与产能不足、内容贫乏等困境。其次,希望透过比较韩国等地之国家政策、公民团体行动、与媒体工作者的努力,讨论可行的媒体改革方向。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19、【演讲】赖毓芝:全球化与视觉转向的时代:「图」可以作什么?
    时间:2019年4月18日(周四)14:20-16:20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视听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赖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络人:欧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报导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主持人:陈惠芬(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20、【演讲】高晨扬:文革基督教中的物质媒介与信仰实践
    时间:2019年4月22日(周一)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馆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讲人:高晨扬(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员)
    联络人:陶晓萱,Tel: 02-2652-3324
    内容简介:
    与谈人:林玮嫔(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中国基督新教于文革中期复苏,着重于医病与赶鬼的实践。本人在福建沿海的口述历史数据显示,文革基督新教对物质的态度呈现出矛盾性。一方面,除去神像成为「信耶稣」的界定性特征,而不需要宗教物质使基督新教能在此时期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物质却被挪用于医病媒介。本次演讲叙述一位实行医病赶鬼的基督徒妇女与一位向她求助的灵媒两人的生命故事,并应用Webb Keane的「符号意识形态」(semiotic ideology)探讨物质在文革基督教实践中的角色。
    本场演讲毋须报名,欢迎踊跃参与。
    21、【演讲】林保淳:从侠义小说到武侠小说
    时间:2019年4月22日(周一)10:30-12:00 / 13:30-15:00
    地点:东海大学人文大楼H534(台中市西屯区台湾大道四段1727号)
    主办单位:东海大学、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主讲人:林保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22、【演讲】林立青:劳动者的样貌
    时间:2019年4月22日(周一)16:00-18:00
    地点:中山大学蒋公行馆(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70号)
    主办单位:国立中山大学哲学所
    主讲人:林立青(《作工的人》作者)
    内容简介:
    演讲内容将从「劳工在哪里」开始谈起,逐步讨论药酒、饮料、小蜜蜂、槟榔摊等过去在台湾被归类属于「劳工」的记忆以及印象,并且谈论这些形象的演变,劳工又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23、【演讲】邓伟仁:宗教与经济:以佛教为中心的讨论
    时间:2019年4月24日(周三)11:00-13:00
    地点:中央研究院台史所817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社会经济史研究群
    主讲人:邓伟仁(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副教授兼主任)
    24、【演讲】樊锦诗:敦煌石窟中的波斯形象
    
    时间:2019年4月24日(周三)14:00-15:30
    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教区三楼国际会议厅(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泛太平洋集团、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
    主讲人: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联络人:孙小姐,Tel: 2361-9132#427
    内容简介: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自1900年发现后,便一举成为全球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的目光焦点,集结石窟建筑、雕塑、壁画和遗书为一体的大型石窟寺,其中秘藏了精妙绝伦的彩塑2415尊、宏伟瑰丽的壁画4.5万平方米和包罗万象的古代遗书文物超过5万件,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规模宏大的敦煌石窟不仅包含了古代中国以及西域的传统文化艺术,更因其壁画与彩塑艺术的宏富辉煌、内容的博大精深,获得了「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的美誉。
    在此,世人可以发现汉唐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罗马文化、波斯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尤其在历经洗礼与考验之后,敦煌已华丽地蜕变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影响力的东西文化融合大都会。尽管石窟及藏经洞的研究迄今已逾百年,但仍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还有很多秘密等待好奇的世人探索追寻。
    讲者介绍:
    樊锦诗,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基金会副会长等职。在石窟考古研究、石窟科学保护、石窟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发展敦煌文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多次获表扬,被誉为「敦煌女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着有:《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敦煌与隋唐城市文明》、《灿烂佛宫》;另编着敦煌相关书籍包括:《解读敦煌?报恩父母经典故事》、《解读敦煌?禅宗经典故事》、《解读敦煌︰阿弥陀佛的中国之路》、《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法华经故事》、《莫高窟史话》等。
    ※公务人员及教师全程参与者可获学习时数认证时数2小时(需要者请于报名时填写身分证字号)
    报名网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2&pid=119
    联络人: 国家图书馆特藏文献组 孙小姐
    联络电话: (02)2361-9132#427
    25、【演讲】林秋敏:第一届立法委员中的女性声影
    时间:2019年4月25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林秋敏(国史馆修纂处协修)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1948年1月举行的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共选出760位立法委员,其中女性立委有84人;翌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截至1953年8月,有31位女性立委未来台报到,立法院依法办理递补,共有12人完成递补手续;到了1969年,举办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女性立委增加一个席次;接着自1972年开始,总共举行六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前后当选的女性立委共有30人次。总计第一届女性立委前后共有127人,这些女性民意代表的学识经历与背景如何?她们如何为女性发声?本次演讲将带您略窥一二。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6、【演讲】曾品沧:奢侈品的形成:战后台湾的可口可乐禁令与消费
    
    时间:2019年4月25日(周四)14:20-16:20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视听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曾品沧(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副所长)
    联络人:欧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报导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主持人:陈惠芬(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27、【演讲】陈进金:空间?记忆?正义:绿岛人与「白色恐怖绿岛纪念园区」
    时间:2019年5月2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陈进金(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空间:绿岛监狱岛,重点是说明绿岛成为监狱岛的经过,从日治时期火烧岛浮浪者收容所到战后的新生训导处、绿洲山庄、绿岛技能训练所以及法务部绿岛监狱等变迁
    记忆:绿岛人眼中的政治受难者,重点是透过绿岛人的口述历史,来呈现他们眼中的政治受难者,兼论及早期政治受难者对绿岛居民的帮助
    正义:绿岛人权岛,重点是关于白色恐怖绿岛纪念园区如何成为推广人权教育的重要基地,做了哪些事?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8、【演讲】张昆将:当代东亚儒学的发展现况与思考
    时间:2019年5月7日(周二)14:10-16:00
    地点:东海大学人文大楼H452(台中市西屯区台湾大道四段1727号)
    主办单位:东海大学哲学系
    主讲人:张昆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教授
    29、【演讲】文高明:邹族久美部落历史
    时间:2019年5月9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文高明(北美邹工作室负责人)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邹族在陈有兰溪、和社溪、沙里仙溪流域境内活动长达数世纪,建立鹿楮大社。日治时期前,该大社与阿里山乡的特富野、达邦、伊拇祝等同列为北邹四大社,成为本地区一方霸主。
    久美部落为昔日鹿楮大社的一个小社,扮演传统领域开拓先锋的角色;但随着环境变迁,势力衰退,尤其,自布农族、汉人等大量异族迁入,受其影响而没落。久美部落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留下许多珍贵遗迹文物,透过本讲座一起来看它原来的面貌,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0、【演讲】范丽雅:中国外交官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从提案到举办
    时间:2019年5月9日(周四)15:00-17:00
    地点: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楼一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西学与中国研究群
    主讲人:范丽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学者)
    内容简介:
    1935年11月28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所在地Burlington House隆重开幕。此展是由中国瓷器大收藏家戴维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提议下举办的。戴维爵士1929年7月和北平故宫博物院合作在景仁宫举办了 「宋元明清陶瓷展」 以后,一直梦想着以乾隆收藏品为中心,在欧洲举办一场国际规模的中国艺术品展,这个愿望在他得知故宫文物南迁到上海后变得更加强烈,但他知道要借出清宫文物,必须有政府的支持,于是以他为首的几个英国收藏家联名写了一份倡议书提交给中英两国政府,为祝贺英国国王乔治5世登基25周年,建议在两国政府协助下,于英伦首都举办一场以故宫精品收藏为中心的国际规模的中国艺术展览会。他们的提案首先得到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派驻国联首席代表并兼任驻英公使的郭泰祺的大力支持。
    本讲座将利用海外收集到的视觉和文字数据,披露伦敦艺展如何在郭公使(大使)的热心推动下,从仅由几个私人收藏家的一纸提案到成功举办,到成为国家间文化交流事业的详细过程。
    31、【演讲】张力:海军与1949年国共战争
    时间:2019年5月16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
    张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中华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自英国和美国接收了一些赠舰,战争结束后,又获得日本赔偿舰艇与美国移转舰艇,海军实力大增。国共内战期间,中共海军尚处于草创时期,但国共主要战场仍在中国大陆。到了1949年,国军不断转进,已至华中,共军则进一步规划渡江行动。海军在这关键的一年之中,担负了撤运军民、支持作战的任务。海军官兵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也面临选择前途的考虑。本次报告将透过国军档案的分析,探讨这一段历史。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2、【演讲】林本原:战后日本亲台派的形成
    时间:2019年5月23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林本原(国史馆修纂处助修)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探讨战后日本与中华民国外交关系时,日本自由民主党「亲台派」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当日本与中华民国发生冲突或协商合作之际,「亲台派」政治家与其周边组织、人脉也发挥影响力。本演讲分析「亲台派」议员的背景及周边组织造成之影响。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3、【演讲】张嘉尹:台湾宪政民主的漫漫长路
    时间:2019年5月30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张嘉尹(世新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台湾的宪政民主,是我们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台湾在1990年左右民主化,迄今不到三十年,虽然无论在宪政体制上,还是在宪政实践上的,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然而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台湾的宪政民主,可说算是新兴民主国家的典范,首先是民主化的过程和平稳定,历经了三次政党轮替,政局并没有因此动荡不安。由于台湾宪政民主的日渐落实,人民才能够过稳定平安的生活,宪法的落实,让我们的生命、身体、自由、财产、健康、尊严都获得保障,另一方面,宪法也需要我们的认同与保护,我们可以透过行使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透过民主选举程序,甚至透过宪法诉讼的程序来保护宪法。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4、【系列演讲】张广达系列讲座
    时间:2019年5月,共3场
    地点:政治大学文学院视听室(百年楼330111)(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号)
    主办单位: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
    内容简介:
    主持人:戴宝村(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秘书长)
    4月13日
    14:00-16:00
    国球诞生前记——日治时期的台湾棒球史(谢仕渊,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5月18日
    14:00-16:00
    陆上的孤岛、总督的指尖:日本时代台湾山地治理与驻在所建筑(林一宏,国立台湾博物馆展示企划组助理研究员)
    6月15日
    14:00-16:00
    从人群的隔离与跨界看台湾原汉关系的转变(1930-1960s)(陈慧先,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7月20日
    14:00-16:00
    兴策拓海:日治时代台湾水产业的移植、转型与发展(蔡升璋,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协同档案研究员)
    36、【研习营】2019妇女史研习营:性别视角下的全球
    时间:2019年6月24日至27日
    地点: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第2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群
    联络人: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mhwomen@gate.sinica.edu.tw
    37、【数据库】纪伊国屋书店学术电子图书馆(KinoDen トライアル)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试用联机网址:https://kinoden.kinokuniya.co.jp/academia-sinica/
    试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5月13日。
    备注:限中研院内IP范围内使用,免账号密码。
    数据库简介:本数据库按日本10大分类法分类,截至2019年1月已上线16,000多种书籍(详附文件清单)。
    电子资源使用仅限个人学术研究目的,请勿将数据库取得之内容于在线流通或行使商业行为。请勿有连续、大量、有系统的下载、复制或打印等重制行为,并严禁使用任何机器或软件自动下载(例如QQ旋风、迅雷、Thunder、Internet Download Manager、快车、FlashGet、Gogobox、ClubBox等具下载续传功能的软件)。如数据库有同时上线人数之限制,使用完毕,请务必脱机,以免影响他人权益。
    38、【数据库】台湾社会学专书论文摘要数据库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的编纂始于1985瞿海源执行台湾社会学研究现况分析研究计划,并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行为学研究组赓续此一工作,历经瞿海源、徐正光与章英华三位主任的努力,分别在民族学研究所出版了《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1963-1986)》以及《1986-1993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含社会心理学》,并且建置了数据库,可以直接网上查询。在第二次论文摘要出版之后,有关学术期刊论文的数据库在台湾发展成熟,使得编辑社会学论文摘要的需求大幅降低,因此社会学论文摘要的工作就未再延续。然而编辑专书中收录的论文缺乏查询的管道。于是在2009年获当时社会学研究所傅仰止所长的支持,启动社会学专书论文编纂的计划,由研究员章英华与助理黄惠贞执行,再获现任萧新煌所长的鼓励与敦促,已经完成台湾社会学专书论文摘要数据库的建置。
    本专书论文的编纂,以目前任职社会学系所与社会学研究机构以及取得社会学最高学位(大部分是博士)的教学研究人员之著作为收集对象。另外,就收录论文所属的专书,亦建立了专书档,列举该书的目次(论文名称与作者),让大家了解社会学者在学术界中交流与合作的状况。由于此一数据库可以随时修订,如果学界同仁有符合收集条件但被遗漏的论文,或查觉错误之处,敬请提供信息,本计划会尽量适时增补。
    计划助理:何思莹
    电话:(02)2652-5122
    E-mail:iossabc@gate.sinica.edu.tw
    39、【数据库】「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Secrets, 1860-1950」(中国与现代世界:外交与政治秘档,1860-1950年)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试用联机网址:http://tinyurl.galegroup.com/tinyurl/9Uz4y3
    试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4月30日。
    备注:院内IP范围内使用,免账号密码。
    数据库简介:「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Secrets, 1860-1950」(中国与现代世界:外交与政治秘档,1860-1950年)收录典藏于大英图书馆的「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这些资料来自政治与机要部、缅甸办公室(1937年作为独立部门成立)和军事部,是首次作为数字化源文件对外开放,呈现了1860-1950年间英国对亚洲和中英关系的关注。
    「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透过外交活动报告、通信、官方日志、备忘录、小册子、地名录和地图等,提供使用者英国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间对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关注,包括:
    *中国和英属印度的前线地区(例如新疆、西藏、云南、中缅边境)发生的事件。
    *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国和俄罗斯争夺中亚控制权引起的冲突。
    *与中英关系的演变有关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1899至1901年义和团起义的余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英合作等。
    本数据库有助于远东的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中国政治与外交、全球与国际关系、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中英关系、边境研究与政治、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边境地区、丝绸之路与贸易史等领域之研究。
    请尊重知识产权,并遵守出版社使用规范及版权声明;限于个人学术研究或教学目的使用,不得有商业行为以及连续、大量、有系统的下载文件。有同时上线人数限制之数据库,敬请于使用完毕时点选注销或确实关闭页面,以维护他人使用权益。若有数据库使用问题或意见,请与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图书馆联络(Tel:02-27898294)。
    40、【数据库】The Earl George Macartney Collection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试用联机网址:http://go.galegroup.com/gdsc/i.do?id=005U&v=2.1&u=twnsc183&it=aboutCollections&p=GDSC&sw=w
    试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4月30日。
    备注:院内IP范围内使用,免账号密码。
    马戛尔尼奉英王乔治三世之命,以祝贺乾隆寿诞为名出使中国,此行的目的包括要求中国为英国增开商港、建立大使馆、松绑贸易限制等。马戛尔尼的相关文书及档案散见于世界各地,本库的数据源为康乃尔大学图书馆,是马戛尔尼档案最集中的典藏地,收藏的类型包含了马戛尔尼本人及随行人员的:书信、期刊、图书等,该档案收录了与马戛尔尼1792至1794年访华相关的大量历史记录。
    请尊重知识产权,并遵守出版社使用规范及版权声明;限于个人学术研究或教学目的使用,不得有商业行为以及连续、大量、有系统的下载文件。有同时上线人数限制之数据库,敬请于使用完毕时点选注销或确实关闭页面,以维护他人使用权益。若有数据库使用问题或意见,请与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图书馆联络(Tel:02-27898294)。
    41、【展览】「你可能毋熟识个客家——客家与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时间:2019年3月27日至5月31日
    地点: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 (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客家委员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
    联络人:庄博扬,Tel: 02-2652-3382
    内容简介: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馆将于3月27日,推出特展「你可能毋熟识个客家——客家与基督教的相遇」,希望透过文物的故事,和社会大众一起重新认识客家文化丰厚的底蕴和开放性。为了搜集这些难得的文物,策展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员黄宣卫,与交通大学张维安教授、中央大学张翰璧教授合作,特别花了两年的时间,密集走访广东、广西、香港、马来西亚沙巴与台湾各地,进行田野考察、搜集文物,并和「客家委员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共同筹划,以展览的形式呈现「东方客家」和「西方传教士」交会所迸出的火花,从欧美的差会、太平天国、瑞士的巴色差会,乃至客家基督徒如何从大陆华南的东江流域散布到香港、沙巴等地。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基督福音,也引入现代医疗、学校教育、社会福利等组织,深深影响客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在台湾,来自加拿大与英国长老教会的马偕和李庥开始传播福音,也影响了台湾的客家社群。客家与基督教的相遇,不但丰富了客家文化的内涵,更增添了台湾文化的西方元素。
    42、【展览】水月镜像——怀素自叙帖摹刻本与风格传衍
    
    时间:2019年1月4日至4月28日
    地点:国立台湾大学总图书馆一楼中厅(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一号)
    主办单位:台大艺术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在公元八世纪左右的中国盛唐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形态的草书,以快速连绵的字体、看似不受法度羁绊,且以充满随机性与表演性的特质著称,后人普遍以「狂草」称之。狂草自始即与醉酒及颠狂行径连结在一起,后世视之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情感」或「浪漫」美学代表。唐僧怀素书〈自叙帖〉可说是书史上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狂草作品。除今藏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纸本墨迹长卷外,存世尚有众多摹、临、仿或刻之复本,它们虽如水中月、镜中像般扑朔迷离,却扮演了推动怀素风格传衍的最重要媒介。此次展出多种明清刻帖,结合高清原寸照片、墨迹与当代大型水墨创作,讲述法书典范复制与新生的过程。
    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与图书馆合办「水月镜像—怀素自叙帖摹刻本与风格传衍」特展,配合本次特展,图书馆亦于展场展出相关主题书籍,欢迎入馆参观。
    展览时间:随图书馆开馆时间开放
    43、【展览】岛屿群相——台湾考古展览
    
    时间:2018年6月27日开展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2楼台湾考古区206、207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联络人:Tel: (02)26523180
    内容简介:
    岛屿群相,试图彰显目前台湾考古文化看似风华亮丽,却又埋存几许隐晦不明的脉动。更新世冰期未结束前,台湾与中国大陆仍相连接。考古数据也显示,三万年前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遗留,但无法确切地指出这批人什么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一万八千年前气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约在距今八千年前台湾海峡已然形成;早期人类和动物再也无法经由陆桥往返两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社群开始落脚在台湾各地及澎湖。历经千年以后,另一群带着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却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人们来到台湾,发展了具有相当风格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又过千年,一群以灰黑陶为主流,甚至对台湾闪玉情有独钟的族群几乎遍布岛屿全境;但此时此刻,考古学家依旧无法断言是传承关系还是断裂。
    与其说在距今两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为装饰品,不如说铁器时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所发展出来的文化。除了玻璃制品外,各种铁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产的考古证据,或许是人群中具备专业加工技术的匠师跟随而来,于是乎开展出台湾考古文化的新史页。
    曾经,连横在台湾通史序中写道:「台湾固无史也。荷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代营之,开物成务,以立我丕基…」,从世界史的视角来看,台湾在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中,被西方世界「发现」,接踵而来的交流与碰撞,相当复杂,说是混乱该不为过。无论如何,不同的人群、相异的政治势力都给台湾注入了新的血脉、新的基因。
    44、【展览】「南方共笔:辈出承启的台南风土描绘」特展
    
    时间:2018年10月2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4楼第2特展室(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络人:Tel: (06)3568889#8103
    内容简介:
    位居南方的台南,是台湾最早发展的城市,以及极早与外界接触的地区,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许许多多曾停留或居住过台南的人,藉由近身观察,记录、描绘自己眼中的台南风土。这些风土描绘从400年前到现在,因着不同世代、族群的观察视角,有着不断流动的变化。这些记录者一代一代地观察、书写,共笔出台南多元的历史面貌。
    本特展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简称日本民博)、台南市文史协会及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特别借调日本民博馆藏曾任职台南州立台南第一中学的内田绩老师、及台南市文史协会前辈们的手稿、笔记、照片、作品等数据,试图透过不同时期的台南风土描绘,从不同世代记录者的台南故事出发,探知从空间、时间及人群都不断转变的「台南风土」。
    流动的台南
    400多年来的台南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动有着不同的空间指涉,时而大、时而小。荷兰时期,以安平的热兰遮城与大员市镇为中心,也包含普罗民遮城。郑氏时期,隶属于天兴州、万年州。清代以后,分属于台湾县与诸罗县(嘉义县)。日本时代(1920年)设置了台南州,范围扩及现在的云林、嘉义。战后则包含台南县与台南市,到了2010年台南县市合并升格,成为现今的空间规模。
    相对于空间流动,谁是台南人也随着时空不断地变化。住民从以平埔原住民为主,到汉人、日本人、外省移民、及外籍移工与配偶等等的加入。近年更有港澳人士或岛内其他城市居民,怀抱各自的「台南梦」定居台南,共同描绘一幅幅随着时空流动的台南风土像。
    初见台南第一眼
    从17世纪开始,台南即是外界与台湾接触重要的入口,到了19世纪中期台湾开港通商后,更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冒险家、商人、领事等,以台南为据点,搜猎寻奇,找寻各种可能性。这些带着不同目的来台南的人,留下不同的文化视角、初见台南第一眼的观察纪录。19世纪末,日本人为了统治台湾,除自身积极踏查各地外,也透过台南在地的文人仕绅搜集资料,这些文人仕绅在搜集整理台南知识的过程中,也再一次认识自身的乡土。
    在台日人的台南研究:蜡烛老师内田绩
    日本时代有许多日本人因工作定居台南,开始记录、观察台南,其中1930年代任职于台南州立台南第一中学校(简称南一中,现为国立台南第二高级中学)、台南州立台南第一高等女学校(现为国立台南女子高级中学)的日籍教师们,例如前嶋信次(历史)、内田绩(地理)、国分直一(考古)等,形成了台南研究的重要社群,也开启台籍学生或人士对于台南的研究兴趣,台南市文史协会的黄天横先生即是一例。
    地理老师内田绩(1906-1947)任教于南一中,由于身材的关系,被学生昵称为「蜡烛」。在台南教书期间(1934-1940),以台南为中心,到台湾各地进行地理方面的乡土调查,并留下许多地理学视角的珍贵踏查照片及研究论文,现存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台南人的台南研究:台南市文史协会的先行者们
    台南研究的发展除了日本人外,1930年代起也开始有台南人从乡土、民俗等视角观察,并开启台南研究,他们研究台南的机缘一方面来自汉学的家学,另一方面则来自日人学者研究方法的师承。例如石鼎美家族后代石旸睢(1898-1964)与庄松林(1909-1974)等人,作为台南人关心台南史,着手从事以台南为核心的台湾旧文献搜抄整理,成为台南人组织化研究台南文史的滥觞。
    战后先是官方成立台南县、市文献委员会,成员中有许多来自台南在地文史人士。接着于1958年,台湾战后第一个登记立案的民间文史社团—台南市文史协会,会员们利用业余的时间,采取一步一脚印的田野调查,为台南研究奠基。
    百花齐放的台南达人们
    1990年代,政治上解严,社会各种力量也逐渐获得解放。官方开始推动小区总体营造,而前台南县政府也成立了「南瀛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积极鼓励台南研究。此外,民间也纷纷成立各种地方文史协会、工作室等,台南研究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出现更多的台南达人们,从文化资产、文学、音乐、戏剧、影像、绘画、茶艺、文创等不同的面向,深根着力于台南风土的描绘。同时台南的独特魅力,也吸引着岛内外的人移入、或观察台南,共同书写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台南。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45、【展览】「上学去——台湾近代教育」特展
    时间: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4楼第1特展室(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络人:Tel: (06)3568889#8103
    内容简介:
    一起上学去
    走进学校、成为学生、接受教育,是多数人都曾有的经历。「上学去:台湾教育特展」试图从学生的角度,看见国家透过近代教育试图培养我们成为「理想」国民的同时,懵懂的我们如何因教育认识自我、看见世界,从而培养出质疑与挑战既有体制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让近代台湾发展成一个具整体形貌但保有各自性格的「共同体」社会。
    走进学校:成为我们中的我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别于传统教育着重于知识菁英的培养,日本时代开始的近代教育,是以更具普遍性的国民为对象,透过集体、定制的教育体制,陶铸了思想、规训了身体,建构了社会共识基础,让原本不同的「我」成为了具有共同感的「我们」。继而学历成为判断一个人如何有用于社会的指标,人的能力被标示与分类,形成了一套新的价值标准,带领我们迈向重视学历的近代社会。
    打开课本:理想国民养成术
    你想过近代学校为什么教这些科目吗?语言让我们能够彼此沟通,地理与历史开启了认识世界、了解过去的视角,但往往也常见强加的国族认同。数学与科学带我们发掘未知世界、面对现代生活,体育与各种实作课程则在培养可面对工业生产体制的身体与技术,美术与音乐丰富了美感与文化生活,更透过考试制度验证各种学习成效。但理想国民是谁的理想?我们接受教育时该时时警惕,以追求具有普世价值的公民概念为依归。
    挥洒青春:我的校园记忆
    你印象最深刻的校园记忆是甚么?沉重课业压力下的压抑,同侪间亲近的关系,拚尽全力的比赛,流行的活动与刊物,对体制的叛逆与反抗,一起去过的旅行,彼此分享过的未来与梦想……青春年少的酸甜苦辣,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曾经的同学有时还比一辈子的家人关系更紧密。
    多年之后:我的未来不是梦
    你还记得小时候写下的「我的志愿」是甚么吗?你成为期望的自己了吗?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透过教育塑造统治需要的理想国民,当下的我们或许接受又或许挑战了体制,现在回头看受教育的过程,教育对我们来说是甚么?对后来的人生有甚么影响?在一次次对于学习的辩证过程中,我们的面貌逐渐清晰。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46、【展览】巨匠的剪影——张大千120岁纪念大展
    
    时间:2019年4月1日至6月25日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络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名爰,字季爰,别署大千居士,斋名大风堂。自幼跟随母亲曾友贞(1861-1936)习画,后于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为师,学习诗文书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曾赴东瀛学习染织,又一度入寺为僧,战火中还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民国卅八年后旅居海外,在亚、欧、美洲均举办过画展,是廿世纪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六十五年来台定居,并终老于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画艺深受石涛(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响,并溯源至隋唐、北魏,长年沉浸于古代诸名家,尽收传统笔墨技法之精髓,从山水到人物、花鸟、畜兽等,各种画科无一不臻妙境。热衷于古书画的研究学习,让他成为重要的鉴赏家,对绘画史也有精辟见解。晚年发展出气势撼人的泼墨泼彩画风,开拓水墨新境界,成为标志性的代表。书法兼擅诸体,善于临仿不同书风,更融合成奇肆雄强的鲜明书风,与其精妙画风相得益彰。长达六十多年的画龄,加上勤于创作,传世作品数量空前庞大,为世人留下可观的文化资产。
    大千先生与国立故宫博物院关系匪浅,身后将他珍藏之书画及用印遗赠予本院典藏,同时也将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纪念馆,由本院代为管理。今年适逢张大千一百二十岁生日,特从本院丰富典藏及国立历史博物馆寄存之作品中,精选出书画精品、印章与珍贵照片,希望能具体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与精神,让观众重睹其精采绝伦的艺术传奇与大师风采。
    本展览全年开放:0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47、【展览】「影像叙事。凝望台湾」主题书展
    
    时间:2019年1月2日至4月30日
    地点: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B1原图中心(台北市罗斯福路4段1号)
    主办单位:原住民族委员会、台湾原住民族图书信息中心
    内容简介:
    面积仅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台湾,于地球上的存在如粟米般渺小,却因历史发展先后聚集了原住民族、汉民族、荷兰、西班牙与日本人等族群,显现出多元且复杂的民族风貌。十九世纪以来,摄影技术的发展让视觉影像成为不亚于文字的重要沟通记录工具,读者不再只能从文字描述去凭空想象过往历史,照片的留存让已逝的时光鲜明地重现,让人见证古往今来的人事更迭与景物消长。
    空拍大师齐柏林先生曾表示,一直以来他想做的事就是让台湾人了解台湾,让世界认识台湾。因此,他花了超过20年的时间,以影像带领我们看见台湾的真实样貌,这些照片除了展现台湾的美丽,也同时揭露其不堪的一面,并唤醒更多人对台湾环境保护的重视。
    台湾这座岛屿,一直默默承载着各种历史记忆,美丽的河山、丰富的人文,交织出一幕又一幕的动人篇章。本期的主题书展「影像叙事?凝望台湾」挑选许多以影像为叙事主轴的馆藏,书中一张张照片诉说着近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故事,期盼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后,能更谦卑地看待自己,更努力保护这个美好的家园。
    展览时间:随图书馆开馆时间开放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