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2019·7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0本第1分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内容简介: 汉制与胡风:重探北魏的「皇后」、「皇太后」制度(郑雅如) 宋代译经制度新考——以宋代三部经录为中心(冯国栋) 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图考(陈熙远) 2、民俗曲艺第203期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内容简介: 【学校教育中的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专辑】 学校教育中的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导言(王樱芬) A Drum, a Gong, and a Lion: Three Decades of Culturally Diverse Music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and Canadian Schools(Jennifer M. Walden) Traditional Music and World Music in Japanese School Education(Oshio Satomi) 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北管传习:以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北管教学实践为例(潘汝端) 【研究论文】 结「结」与「解」结:鹿港「送肉粽」仪式的探讨(黄萍瑛) 3、东吴哲学学报第38期 时 间:2019年2月 出版单位:台北:东吴大学 内容简介: 墨子与孟子论「兼爱」(刘妮) 董仲舒天人相副说新阐:从人副天数到天人感应(王博) On Confucianism: Its Root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by Ming-Huei Lee(冯耀明) 书评:知识与智能:评何画瑰《泰鄂提得斯》译注(郑义恺) 4、台湾宗教研究第17卷2期 时 间:2018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宗教学会 内容简介: 【一般论文】 沙漠教父伊瓦格鲁斯之苦修思想中的身体观(崔国瑜) 白圣法师与马华佛教:开启台马汉传佛教迈向全球化(释继旻) 与大自然通灵︰27个RERC经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杨美芬) 新台湾全真复兴运动:以宜兰太白山庄严道场与土城台湾全真仙观为例(彭嘉炜) 【研究纪要】 「主导性框架」在新兴宗教团体中的作用及信徒的「框架实践」模式︰以清海教团末世论的时代镶嵌为例(丁仁杰) 5、台湾宗教研究第17卷1期 时 间: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宗教学会 内容简介: 【一般论文】 以古鉴今论台湾当代佛教与基督宗教:从一门通识课作业谈起(关则富) 国际学界佛教僧伽教育研究之回顾(下):传统与论著(刘宇光) 信不信由谁?:统一教祝福家庭跨国婚姻者的信仰经验(邱琡雯) 【研究纪要】 由水子到婴灵:现代台日社会中早夭胎儿祭祀之比较研究初探(陈宣聿) 中国家庭教会知识分子的社群认同与象征建构:以成都为例(徐颂赞) 6、台湾研究国际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Vol.2.1 时 间:2019年1月 出版单位:Leiden:Brill 内容简介: In/Visible Peoples, In/Visible Lands: Overlapping Histories in Wang Chia-hsiang’s Historical Fantasy (Christopher N. Payne) James Clifford’s ‘Indigenous Articulations’ as Travelling Theory? The 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 in Theorising Taiwan’s Indigenous and Han Populations (Jess Marinaccio) ‘Praising Righteous Fan’: pla Air Force Commander Fan Yuanyan’s 1977 Defection to Taiwan (Andrew D. Morris) The Coevolution of Media and Politics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Jonathan Sullivan) Female Electoral Success in Taiwan Using sntv with Reserved Female Seats under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cy (Nathan F. Batto) Identities as an Everyday Life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Vietnamese Marriage Immigrant Women in Taiwan (Annie Yuan Cih Wu) The 3rd World Congress of Taiwan Studies: ‘Taiwan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The Relevance of Taiwan Studies to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6–8 September 2018 (Ming-yeh T. Rawnsley) (2018) Changing Taiwanese Identities, edited by J. Bruce Jacobs and Peter Kang (Niki J.P. Alsford) (2018) Foreign Policies toward Taiwan, written by Hu Shaohua (Saša Istenič) (2017) Taiwan Cinema: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and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Kuei-Fen Chiu, Ming-yeh T. Rawnsley and Gary D. Rawnsley (Wikanda Promkhuntong) (2014, 2017) Migration to and from Taiwan, edited by Kuei-Fen Chiu, Dafydd Fell and Ping Lin (Evan N. Dawley) (2015) Fragments of an Unfinished War: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and the Partition of China, written by Françoise Mengin (Puck Engman) (2014) China and Taiwan in Central America: Engaging Foreign Publics in Diplomacy, written by Colin R. Alexander (Jonathan Sullivan) 7、台湾政治社会变迁史 时 间:2019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前卫出版 作 者:戴天昭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台湾史前文化与原住民族羣的社会探讨 第二章 近代大航海时代列强的角逐与荷西的占领统治台湾 第三章 郑氏台.澎政权的树立及其政治社会的结构 第四章 清帝国治下的台湾政治沿革与社会变迁 第五章 日清战争和台湾割让日本 第六章 反对台湾割让与台湾民主国存亡始末 第七章 日本殖民统治权的确立及后藤新平治台的经纶 第八章 史上日本完全征服台湾原住民族及汉人武力抗争的终结 第九章 日本统治下之台湾人非暴力政治运动 第十章 台湾原住民族对日本帝国进行全心灵的最后搏斗——「雾社事件」的经纬始末 第十一章 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国际环境与南进政策的急速展开 第十二章 日本的败战与国府占领台澎群岛 第十三章 国府亡命台湾与美国的远东政策 第十四章 从〈上海公报〉、〈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等探视台湾的国际政治 第十五章 蒋经国的主政与李登辉的登场 第十六章 国民党政权的终结与陈水扁新政权的功过 第十七章 马英九的「终极统一」及蔡英文第三次政党轮替 第十八章 附论钓鱼台列屿(尖阁诸岛)之法律地位及其归属 8、「台湾人的学校」之梦:从世界史的视角看日本的台湾殖民统治(一套两册)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作 者:驹込武 着,苏硕斌、许佩贤、林诗庭 翻译 内容简介: 台湾在清代纳入中华帝国的边疆,十九世纪开港后开始受到大英帝国的影响,随后于十九世纪末成为日本帝国的殖民地。这些帝国势力盘根错节,英格兰长老教会宣教师于1885年设立之「台南长老教中学校」即为这三大帝国相互交错的特殊场域。在如此时空背景中,「台湾人的学校」之梦逐渐浮现。 本书时序自鸦片战争至太平洋战争大约横跨一百年,全书共分三部,先以马提升、伊藤博文、李春生、马偕家族、高长家族、林茂生等个人史为开端,在世界史的脉络中描绘出英国人宣教师、日本人官僚及台湾人基督徒等各群体之轮廓;其次以台南长老教中学校的历史为窗口,一窥英国与日本两大帝国之间的竞合而形成垂直关系的重层暴力,及与之对峙的「台湾人」主体面貌;最后在探讨极权主义式的运动如何攻击基督教系学校,并将攻击运动延烧到日本帝国全体的经过。 作者简介 驹込武,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博士,现任京都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近现代史及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近期关注英国宣教师在日治时期台湾与朝鲜展开教育活动的背景、其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情形,及与日本政府的外交关系。着有《殖民地帝国日本的文化统合》等书。 9、料理台湾:从现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蔚蓝文化 作 者:萧秀琴 着,萧一先 绘图 内容简介: 饮食文化与风土历史息息相关,也能看出台湾的宽广与包容性。随着时代的演进,台湾菜融合了闽粤料理、北京菜、江浙菜、上海菜、台湾眷村独特的小吃等;但又因本岛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材料的影响下,最后发展出独树一格的特色料理。本书兼以数据爬梳、论述、田野来描摹台湾料理,定义台湾料理。书中谈及的「台湾料理」以国宴的脉络来架构,从日本时代大稻埕四大酒楼的宴席菜出发,除了看见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也是窥看地域历史转变的重要窗口…… 本书除取材日治时期的《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料理之琹》、以及中研院「台湾日记知识库」里林献堂、吴新荣、黄旺成等文化人的日记和出版品;参考学者曾品沧、陈玉箴的学术研究;也亲自近身采访餐厅主厨、经营者;综览网络食记、食谱、当代出版品的饮宴记述……更辅以原创插画,呈现澎湃鲜活的台菜文化。 10、美国六十年沧桑:一个华人的见闻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作 者:许倬云 着 内容简介: 许倬云院士分享了他在美国一甲子的重要亲身经历,将客居美国生涯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神龙活现地呈现在眼前,更透过独到且敏锐的历史学与社会学视角,帮读者把这些偶然相逢的鲜活故事,还原其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尔后许倬云再把这些人、事、地、物于不同时期的面貌与本质变化,放入全方位的历史分析框架哩,从地理、文化、宗教、族群、产业、城乡、阶级、政治、军事到帝国事业等各种角度,来试图回答所有与他有类似经历的几代留美华人菁英们,心头上的共同疑惑。 11、蒙古帝国的漫长遗绪:后蒙古时代与世界史的重新构图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八旗文化 作 者:杉山正明 着,陈心慧 翻译 内容简介: 【序 章】历史存在的意义 ◎蒙古之后的漫长身影 残影的尽头/帝国消灭之时/蒙古和之后的众多帝国/世界史的构图 ◎迈向新的人类史时代 划时代的蒙古时代/后蒙古时代和「近世.近代帝国」/历史上知识的虚构/迈向知识基础的重建 【第一章】连绵不绝的欧亚国家传统 ◎既旧又新的亚洲、欧洲、欧亚大陆 历史舞台拥有多重构造/亚洲和欧洲/以欧洲为本位的看法和日本的误解/作为历史框架的亚洲/欧亚的发想和其足迹/马汉和麦金德的考察/环顾亚洲史和欧亚史全貌的立场 ◎欧亚世界史内含的动力 欧亚大陆的内侧/游牧和游牧民/从斯基泰和匈奴开始/被忘却的欧亚国家演进/「中华王朝」的外衣/印度的游牧民系政权/黑海北岸的游牧民 【第二章】蒙古如何看待世界和世界史 ◎人类史上最初的世界史——《史集》 两阶段的编纂/双重构造的世界史/〈部族志〉被遗忘的意义 ◎令人吃惊且不为人知的世界史样貌 突厥和蒙古,以及其起源/不可思议的故事/乌古斯可汗传说是神话吗?/重要历史线索 ◎重迭的世界史和世界全貌 蒙古帝国的原型/传说和事实的彼方/意识到全人类的综合史 ◎地图传达的新时代大门 二张世界地图/从两张地图看见的东西方/失落的下一个时代/对「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质疑 【第三章】大蒙古和开启世界之人 ◎成吉思汗的历史故事 跨越八百年岁月的纪念活动/无法确实掌握的成吉思汗/仅为传说的前半生/年老的苍狼 ◎成为史上最大帝国的原因 蒙古强大吗?/「不作战军队」的强大/敞开的帝国/何以判定属于蒙古?/各种各样的人类群体/结合的重点是「成为伊利」/「开启世界之人」的系谱 【第四章】蒙古与俄罗斯 ◎西北欧亚大进攻 放眼世界的明确意识/远征俄罗斯和东欧的称呼/迈向钦察草原之路——朮赤北行之谜/哲别和速不台的连续攻击/伏尔加的彼方 ◎朮赤兀鲁思和罗斯的爱恨情仇 入侵罗斯是认真还是顺便?/西征的真正目的/俄罗斯「爱国主义」的创作/莱格尼察战役确有其事吗?/德国创造的「历史幻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鞑靼枷锁/黄金斡鲁朵和莫斯科的抬头 【第五章】蒙古与中东 ◎未完的中东作战 西征的目的何在/伊斯玛仪教团的消灭/巴格达开城/仔细调查的蒙古与不调查的美国/大可汗蒙哥的猝逝/旭烈兀的回师和帝国动乱 ◎旭烈兀兀鲁思是伊斯兰王朝吗? 作为实质政权的旭烈兀兀鲁思/进攻埃及的失败/与朮赤兀鲁思对抗/旭烈兀的英年早逝/可汗的达鲁花赤和不断发生的政变/合赞改宗伊斯兰教/与完者都东西和合/蒙古带给中东的东西 【第六章】地中海、欧洲,以及连结起的东西方 ◎圣路易的梦想 强大的舰队试图收复圣地/地中海舰队的现实/登陆作战的幸运/野心和灾难,悲惨的毁灭/被俘虏的王,回不去的路易/蒙古是敌是友?/路易与蒙古擦身而过 ◎扫马使节团的欧洲外交 拉班.扫马的西方旅行/汪古部的二人/忽必烈时代的欧亚/卡托利科斯雅巴拉哈三世的命运/扫马的欧洲见闻录/「西西里晚祷」的胜负/在罗马和热那亚受到欢迎/从巴黎再到波尔多/旅途的终章,逐渐连结的东西/地图又告诉了我们 【第七章】「驸马爷」们的欧亚 ◎成吉思汗家超越时空的神圣血统和其记忆 为权力、权威、正当性背书的帝王形象/不称汗的帝国/「驸马爷」帖木儿/双重王权的新方式/继承两个血统的王权 ◎世界史上十六、十七世纪所代表的意义 大元兀鲁思与达延可汗和驸马爷们/后蒙古时代的内陆世界/作为大元兀鲁思继承人的大清固伦/现在的中国与蒙古/「海进」与「陆进」的时代/日本与欧洲的重大变化 【终 章】来自阿富汗的眺望 ◎地表最后出现的游牧帝国 超越时空的视角/既旧又新的国家阿富汗/杜兰尼王朝/权力政治与国际纷争的舞台/普什图族连接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从历史到现在 游牧民国家延续至今的面貌/蒙古留下的遗产/「Pādshāh」的称号/日本的蒙古时代/我们的「这个时代」 12、韩战前后台湾政治史上的巨变与纷争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前卫出版 作 者:冯美瑜、陈正茂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导论:本书研究的创新及相关研究问题意识 第一节 研究问题意识及论述概说 第二节 文献回顾及其研究成果 第三节 小结:威权统治下台湾政治的扭曲 第二章 韩战前台湾政治史上的巨变与纷争:有关战后初期「政建协会」、蒋渭川与「228」的纠葛透视 第一节 战后初期台湾人的组党期望 第二节 蒋渭川与「政建协会」 第三节 「政建协会」之组成及其诉求 第四节 蒋渭川、「政建协会」与「228」 第五节 结论:台湾士绅悲剧宿命之探讨 第三章 韩战后台湾政治史上的巨变与纷争:有关「吴国桢事件」的爆发及其冲突始末的再检讨 第一节 风云诡谲的五○年代 第二节 青云直上:吴国桢的从政之路 第三节 从意气风发到黯然下台:吴国桢省府主席难行 第一目 争取「美援」下的布局 第二目 得罪「太子」:与蒋经国交恶 第三目 公开摊牌:对蒋氏父子的诤言 第四目 「座车破坏疑云」:坚决求去辞职赴美 第四节 「吴国桢事件」之爆发与初期发展 第一目 「吴国桢事件」撼动政坛 第二目 隔空交火:吴国桢与张道藩 第三目 事件的延续与余波 第四目 意外插曲—胡适与吴国桢的交锋 第五目 自由主义者从政的悲剧:胡适与吴国桢之比较 第五节 结论:「吴国桢事件」之检讨 13、盛宣怀与南洋公学史料汇编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新竹: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 者:黄永泰、郭镇武、卢鸿兴 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之「盛宣怀与南洋公学史料」分藏各类档案中,主要有「宫中档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折件」与「史馆档」三者。清代大臣以奏折奏报政事,皇帝则以朱笔御批,是为宫中档朱批奏折。奏折经过朱批之后,发交军机处抄录副本乙份,或办理、或存档备查;原件缴回,副本存留军机处,故称之为军机处档奏折录副;奏折内之附件,如图、列表等,则与奏折录副一齐收藏于军机处,合称「军机处档折件」。 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于上海的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锋,也是今日交通大学的前身,创办者为清季兴办实业的名臣——盛宣怀。在南洋公学筹备初期,盛宣怀参酌自己在天津办学、筹备达成馆、日本师范学校与法国国政学堂等教育实例,形成师范院、中院、上院,蒙学堂、特班、东文(日文)班和商务学堂等教育单位的教育体系,成为晚清江南最具规模的学术单位,其为国培养实业人才的精神,衍生而为今日的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学术重镇,其百年树人的历史精神,历久而弥新;故宫所藏文献,更是见证此一巨变的重要史证。 为庆祝国立交通大学在台复校六十年,国立交通大学与故宫同仁协同合作,续扩大整理清宫档案中关于创办人盛宣怀的史料,在院藏清代档案中,特检出与盛宣怀、南洋公学筹备、总理何嗣焜、沈曾植、汪凤藻、总提调伍光建、译书活动等人物史实文献若干件,完成了整理、释文、标点和编辑等工作,编为《盛宣怀与南洋公学史料汇编》,使存世之交大校史史料得以重光。 14、人间西游:《西游记》里的世道、人生与情难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大家出版 作 者:张怡微 着 内容简介: 我们在取经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心魔,也在《西游记》里读到了自己的人生以及这个时代。每个人各有一条西天之路,每个人的人间行旅就是一部《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之祖,是东方魔幻神话的经典。它就如一面镜子,令读者反观自身,也烛照世情。张怡微钟爱《西游记》,《西游记》对她而言,是「温柔有情、亦有生活能量的日常陪伴」,一路「随着孙行者的成长而成长,随着他的跋涉而跋涉」。她不只将《西游记》当作一本成长小说,更将之视为一部悟道之书。 取经人途中经历的八十一道难关,其实就是他们的心魔,有的心魔是唐僧的,有的心魔是猪八戒的,有的心魔是孙悟空的。人们总能在小说中看见自己的魔障,只有克服自己,才能克服时代。除了救人与等待他人来救,更需自救,这是古典小说中的生命智慧。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现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5、华人家庭、代间关系与群际认同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作 者:周玉慧、叶光辉、张仁和 主编 内容简介: 导论 I 家庭传承与信念 家庭故事的传承:个体能动性的展现(刘蓉果、朱瑞玲) 华人已婚者「报」的概念及其内涵(周玉慧) II 青少年教养与适应 青少年时期父母教养行为的变化:子女表现的影响(林惠雅、萧英玲) 「亲子冲突因应策略量表」之效度研究(吴志文、叶光辉、王郁琮) 正念特质对新移民青少年学业表现之调节效果(张仁和) III 代间照顾与支持 代间照顾新模式:初探高龄家庭照顾之协力跨界现象(利翠珊、唐先梅、焦源羚、丁品瑄) 老爸老妈帮帮忙!代间支持与心理忧郁的性别差异(林玮芳、利翠珊) IV 儿少性倾向与种族偏好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一致性:不同性倾向认同者的适应探讨(李怡青、周玉慧、张仁和)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School Background on the Implicit Ethnic Preferences of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Eva E. Chen) 16、文明的游牧史观:一部逆转的大中国史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八旗文化 作 者:杨海英 着,郑天恩 翻译 内容简介: 【序章】让我们试着翻转中国史 一、想象的「中国四千年史」 二、文明史观与游牧史观 三、意图蜕变成海洋文明的中国 【第一章】「汉民族」是什么 一、使用「汉字」系统的人们 二、东亚大陆的人群迁徙 三、马克思发展阶段说的移植 【第二章】文明在草原上诞生 一、文明的游牧史观 二、青铜器文明 三、古代游牧民留下的遗迹 【第三章】「西边的斯基泰、东边的匈奴」与支那道教 一、游牧民是怎样的一群人? 二、由东向西前进的斯基泰 三、匈奴时代的支那 【第四章】唐绝非「汉民族」的国家 一、中央欧亚的突厥化 二、中央欧亚的伊斯兰化 【第五章】三个帝国鼎立的时代 一、三个帝国并存的时代 二、热爱「塔」的契丹 三、宽容的大夏(党项)和元朝 四、富含多样文明的蒙古帝国 【第六章】最后的欧亚帝国——清 一、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与后金国 二、满洲人的根源从何而来? 三、满洲是从何时开始变成地名的? 【终章】现在的中国正在遭到历史复仇 一、「宗教等于鸦片」的马克思主义与专制主义思想 二、现在仍然持续的宗教冲突 17、满文的传承:新疆锡伯族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戈思明 着 内容简介: 导论 【第一章 锡伯与满洲:族群渊源考察】 第一节 锡伯族族源 第二节 锡伯文与满文同多异少 第三节 锡伯文「新词汇」的诞生 第四节 从「零」数字的使用看锡伯文与满文 第五节 萨满信仰下的「佛多妈妈」与「喜里妈妈」 【第二章 锡伯语文独特性的形塑】 第一节 锡伯族割断与满文的连结─一九四七年「文字改革」 第二节 中共民族政策下锡伯族的官方认定 第三节 《察布查尔报》推广锡伯族 第四节 词义规范─举「东」、「西」方位词为例 【第三章 锡伯文、满文学习过程之个案研究】 第一节 锡伯语suwanda─「大蒜」颠倒说质疑 第二节 两本满文辞典与一本锡伯文规范手册 第三节 《清代通史》里满文论述之商榷 第四节 「国论言贵」考 第五节 清季官钱纸币与《台湾惯习记事》里的满文谬误 【第四章 锡伯文的前景】 第一节 「识字培训班」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第二节 「培训班」成效考核 第三节 锡伯族知识分子论锡伯文的未来─何文勤主编专访 第四节 锡伯文保存刍议 结论 18、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罗惠龄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孟子》人性论的省察 第一节 省察前缘动机 第二节 当代孟学代表 第三节 创造性的诠释 第四节 省察范围限制 第二章 当代孟子学诠释的争议问题 第一节 关于「心」、「性」、「天」、「命」的文献解读 第二节 劳思光「德性我」的肯认 第三节 牟宗三「道德主体」的建构 第四节 即命立义以彰其心性天 第三章 葛瑞汉的《孟子》诠释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的依据 第三节 诠释的重点 第四节 批判和反省 第五节 承西启东的立论疏理 第四章 华霭仁的《孟子》诠释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诠释的重点 第三节 批判和反省 第四节 承前启后的价值廓清 第五章 安乐哲的《孟子》诠释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诠释的重点 第三节 批判和反省 第四节 继往开来的新构厘定 第六章 由义命之历史律动以言心性天 第一节 关于心的能动性以及命的动态义 第二节 关于善性源自天赋的肯断 第三节 关于善性有其先天善端的肯定 第四节 心性天命之意义无尽藏 第七章 保留一份丰富蕴藉的生命缺口 19、聆听时代的变奏:跨越两个时代的台湾人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远足文化 作 者:大谷渡 着,陈凯雯 翻译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终战的激流与邂逅——傅秀松、孙海峰 第二章 海峡危机与军人眷村 第三章 从中国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 第四章 国防部、旅行社、「偕行社」——战后傅秀松的日本情结 第五章 日本统治前后的台湾人 第六章 制糖工厂遗址的奇遇 第七章 两个苦难——李丽珍的故事 第八章 与克利丝汀.哈根一起——许丽娟的故事 第九章 战争的记忆——各式各样的人生 后记 20、从台中双冬疏散学校到内地复员:一位台北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在战争末期的纪录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远足文化 作 者:塩泽亮 着,张良泽 翻译 内容简介: 本书绘卷完成于战后初期,是日治时期日籍教授塩泽亮的作品。绘卷从这段他远眺时回想台北空袭的情景拉开序幕。塩泽亮于1932年来台担任台北第一师范学校教授。1945年3月应召入伍,同年7月5日突然奉令从台湾第13863部队退役,赴台中州草屯郡草屯街双冬的台北师范学校女子部疏散学园担任部长,带领250多名疏散学生,在双冬过着自立更生的战时生活,终战后一度受聘为学校留用人员。1946年由台返日后,他利用就任宫城县立女子专门学校教授之前一个月的闲暇中,以文字与图画记录了双冬的生活及日侨遣返的过程。 在水墨淡彩及书法的衬托下,台中双冬的风景人物、生活情景、日常器物一一入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塩泽亮来台14年间奉献于台湾教育,对台湾师范教育贡献颇巨,面对战后凄凉的前景和自己被遣返的现实,他仍挂念着学生的未来。虽然双冬学园的生活环境恶劣、物资窘困,但他仍努力不懈地教育学生,其毅力和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在这段远离台北跑警报、躲防空壕的日子里,他和学生一起对抗疟疾直到日军战败后被遣送回国的生活点滴,都可从其文字叙述中感受到战争的冷酷及其心境的起伏,是日治末期到战后初期的珍贵史料。 张良泽教授长年致力于搜集台湾史料,经他锲而不舍寻线追踪,终于找到本书绘卷的原件,在2006年依原寸绘卷复制典藏于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并翻译出版成书。2019年春天,本书重新编辑出版。 作者简介 塩泽亮,1904年2月20日生于日本仙台市。仙台第二中学校、仙台第二高等学校(理科)、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部、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毕业,京都帝国大学大学院修了。1928年任京都府立聋哑学校教谕。1932年来台,任职台北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国语、数学)。1945年3月应召入伍,同年7月奉令赴双冬学园,任台北师范学校女子部部长。战后留用于该校,从事复建工作。1946年3月31日离台返日。前后来台共14年,对台湾师范教育贡献颇巨。1946年6月任宫城县女子专门学校教授。1948年以后历任宫城县岩出山高校、名取高校、筑馆高校、石卷高校、涌谷高校校长。最后自东北工业大学电子工业高等学校校长退休。1976年11月22日逝世于松岛町,享年72岁。 21、日中关系1500年:从朝贡、勘合到互市,政冷经热交错影响下的东亚历史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麦田出版社 作 者:冈本隆司 着,郭清华 翻译 内容简介: 序言——回顾过去的中日关系 Ⅰ黎明——「日出之处」与「日没之处」 1隋唐以前 2遣唐使的时代——孤立的日本 3中日的新时代 4「元寇」的真相 Ⅱ深化与矛盾——「倭寇」与明朝 1「从十四世纪的危机」到「朝贡一元体制」 2东南亚秩序的重整 3中国的改变 4日本的改变与「倭寇」 Ⅲ和平与疏远 1中日政权的变貌 2清朝朝鲜的关系与日本 3日本与清朝关系的走向 4十八世纪这个时代——日本通货紧缩的不景气与凝结 5十八世纪这个时代——中国通货膨胀的好景气与扩大贸易 Ⅳ世界秩序的转变——十九世纪 1近代前夕的世态 2接受「西洋的冲击」 3相克的开始 4走上甲午战争的路 Ⅴ险峻的时代——二十世纪前期 1逐渐屈服的中国 2善邻的时代 3纠缠不清的中国与日本 4中国与日本的产业革命 结语——为了未来的中日关系 22、一九一九,日本与中国:杜威夫妇的远东家书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网络与书出版 作 者:John Dewey, Alice C. Dewey 着,林纹沛、黄逸涵 翻译 内容简介: 一个意外邀约,杜威夫妇结束在日本的旅程后去了中国,亲身经历五四运动,目击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巨变。他们的家书有思想家的深刻观察,也有旅人体验的温馨趣味。一九一九年,哲学家约翰‧杜威与妻子艾丽斯‧C‧杜威到访日本和中国,他们将一路所见所闻记下,寄回美国与远方的儿女分享。《一九一九,日本与中国》收录了其中六十四封书信。 杜威夫妇原是要到日本度假散心。在日本与中国的朋友、学生,听闻夫妇俩来访亚洲的消息,便积极邀请他们在两国演讲、授课。单纯的远东观光之旅,于是变成东亚讲学之行。他们在日本停留两个多月,抵达中国时正好遇上五四学运。向来被西方人认为古老停滞的国度化身民主舞台,民意对抗强权的历史大戏就在眼前展开。两人一边讲演,提倡着民主、教育与平权,一边回想经历的日本、审视当下的中国,研究着一战后两个亚洲古国和全球的政治局势、社会变革与风土民情,一待就是两年余。 这六十四封家书,是杜威夫妇的异国行旅札记,是深刻全面的人文观察,也是他们理清思路、建构往后思想的笔记;为读者带来旅游逸趣外,更引领我们凝视变动的亚洲,跟随两人思索世界的过去与未来。 23、十载游记:现代西方对古东亚的第一眼: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台湾与中国 时 间:2019年1月 出版单位:台北:网络与书出版 作 者:John Thomson 着,颜湘如、黄诗涵、黄逸涵 翻译 内容简介: 一八六二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生抵达新加坡,展开长达十年亚洲居游生活。经营相馆生意之余,他对拍摄远东的风土民情产生极大兴趣。旅居东亚十年,其足迹遍布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台湾以及中国大江南北。摄影技术刚起步的年代,汤姆生扛着笨重的相机旅行,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湿版摄影技术记录各地人民、村落、建筑与人文景观。他将游历亚洲诸国时拍摄的影像与手绘图配上文字,编成《十载游记》这本集回忆录与摄影集为一体、文图并茂的作品。 十九世纪下半,汤姆生的相机拍下现代东西交会的第一刻,其笔锋深入动荡国度的不同层面。透过他的镜头与笔,欧美读者首度见到神秘面纱下的老东方。汤姆生呈现的不只是新奇的异国风情,风景地貌、建筑风采之外,他对亚洲人民、社会观察入微丰富,记录主题广及街头乞丐、贩夫走卒、达官贵人、常民生活、皇室仪典、社会问题。《十载游记》中,他致力于描绘广袤远东的真实样貌,在东西关系日益频繁之际,率真翔实地为大众勾勒出亚洲的丝丝光芒与暗影,以及正史上最欠缺的常民世界。藉由汤姆生不畏艰辛的深刻记录,福尔摩沙岛西南部丰富的自然生态、原民生活、人文风貌,也初次抵达西方读者眼中。 《十载游记》首次出版时,印刷技术尚不足以于报刊书籍中印制照片,因此书中一张张图片,皆是由木刻师傅以汤姆生的照片、绘图为样本,刻制成细致的木口木版画印刷。此书一八七五年于伦敦和纽约出版,一八七七年被译作法文于巴黎发行,两版收录图文略有差异。中译本统整了英法文版的图文译出,力求将当时欧美大众所见的亚洲风貌完整带到中文读者面前。 24、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 者:方震华 着 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作者简介 方震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时期政治、军事史为主。 25、近幽者默:林语堂传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和出版 作 者:施建伟 着 内容简介: 一生致力与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智慧幽默大师,是被美国布殊总统誉为至今仍在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著名作家。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难写的一章」,在他身上有许多矛盾的地方,但他从不回避。他用生命智慧、生活的艺术来平衡这些矛盾,并「以自我矛盾为乐」。 26、中国学习苏联:1949年至今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作 者:白思鼎(Thomas P. Bernstein)、李华钰 编着 报 导 者:中文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执政之初,便决意一切向苏联学习。中苏关系以及中国学习苏联的模式和程度的变化,在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中国及西方的学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苏联时期的档案数据;在中国,学者们也开始有机会看到一些原始文献。在此基础上,本书集结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澳洲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阐明中国对苏联模式的采纳、适应和排斥这样的独特历史过程,并以不同的视角解读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全景呈现苏联影响力的广度、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迄今为止对中国学习苏联运动最全面的研究。 编者简介 白思鼎,比较政治学教授,曾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1975–2007)。 李华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政治系教授,主要研究斯大林模式对中共和毛泽东的影响。 27、儒家政治哲学:政治、城市和日常生活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城市大学 作 者:Daniel A. Bell 着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Daniel A. Bell)教授,书中收录了作者多篇对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观点的文章。他认为儒家伦理学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国家政治,而且塑造了城市生活和人们在家庭和工作单位的日常生活交往,他提出应将儒家选贤任能的传统与讲究政治参与、自由、透明和宽容的民主传统结合起来,认为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必然结果。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