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诺 端午的小长假就要到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好去哪里看看呢?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去处:内蒙古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首府城市,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也许说到这座城就让我们想起了一首南北朝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没错,这里曾经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在依山傍水的天然环境中,也孕育出了属于它的民族和文化。 “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景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别看这里在历史上长久以来属于边塞地区,但它并不只有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虽然云中古城在历史大浪的冲击下如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但它见证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碰撞与融合。 其中最为人称道便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杜甫在《咏怀古迹》中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诗中的“青冢”就是指昭君墓,据说塞外之地每到深秋时节,四野的草木都枯黄了,唯有昭君墓上的草还如春天时一般,草青如茵。 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传说是昭君出嫁时所经过的地方,她在骑马时不小心掉了一只靴子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建了这个衣冠冢。她没有蔡文姬那样幸运,在有生之年也没能回到都城长安,死后便葬在这片朔漠之上。 画图省识春风面(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于这位柔弱的女子来说,她的一生是无奈而心酸的,但在汉朝百姓眼中她早已化身为大义凛然的和平使者,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换取了边境的祥和太平。呼和浩特市至今还有一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一位汉朝手抱琵琶的女子就这样在世人心目中活了上千年。 从明代至清代,呼和浩特一直是是汉、满、蒙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大召寺便是多种文化荟萃的见证者。这座藏传的佛教寺院建成于明代万历八年,在百年的积淀中,寺内的佛像、壁画、雕刻、文献均已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一座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寺庙,它的周围似乎也笼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流传着神秘奇异的故事。 大召寺前有一口“玉泉井”,相传,康熙皇帝有一次率军西征,在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于大召寺门前歇脚。当时正值酷夏,人困马乏,口干舌燥。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不久便涌出一股清泉,自此以后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之说。 呼和浩特大召寺(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口井,泉水涟漪,一座寺,梵音清越,一座城,生生不息!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我在这里陪着她,一生一世守护她……”每当听到这首歌便不觉动容,忍不住想去看看这些美丽芬芳的丁香。呼和浩特的市花便是丁香,每年会定期举办“丁香节”。一朵朵紫色、白色的花朵,将整个城市装点的分外明丽。 看丁香的好去处是在将军衙署。清乾隆四年建绥远城,将军衙署就是绥远将军的办公处。在清代,曾有七十八位将军在此任职。它是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造的,几百年来依旧伫立在那里,庄严而肃穆。 一座城,从战国到明清,在历史的风云变化中延续着它的生命,从战国的云中城到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它凭借特殊的位置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希望今天的呼和浩特在“一带一路”上依旧闪烁着它的光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