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本文通过“端午”名字的由来,古代天体崇拜以及插艾、驱五毒等民俗,带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 端午(资料图) 午在阳辰中 端(资料图) 端,金文左边是一个立,表示站直。右边是一个“耑”,表示老人拄着拐杖。后引申有“立正”、“正直”、“开头”的意思。《庄子·大宗师》中写道:“反复终始,不知端倪”。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解释“倪”字写道:“《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按专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所以,“端”在很多时候表示“开始”。 天干地支(资料图) 关于“午”,即为天干地支中的“午月午日”,就是农历的第五个月的第五日。关于端午节的名称,历史上多达数十种,足见其源远流长。其中的“端阳节”,源于午日为“阳辰”。《六壬神定经》中写道:“子、寅、辰、午、戌、六支为阳辰,为刚辰。”《乙巳占》中又有:“子为阳辰之初,午为阳辰之中。乾初在子,则乾四在午。言乾为阳,故主阳日;乾主阳,故四阳辰。”这里到了“午”与“阳”之间的对应关系。 飞龙在天 苍龙七宿(资料图) 农历的五月,属仲夏。古代中国人对天象极为崇拜,此时星空中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即我们熟知的“乾”位,在《易·乾卦》中对应第五爻,爻辞写道:“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是极数。九五之爻,是从下往上数第五个爻数,即“九五”,称作“得中”。 韩康伯《系辞传》写道:“爻之所处曰位。”从整体的卦象来看,又处于奇数位,所以又“得正”,故“大吉”。此时,龙星飞跃在正南中天,王弼曾言:“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在古代,这一天是大吉之日,即“圣贤相须,万物交感”。 赛龙舟(资料图) 在民间,尤其在古代吴越、荆楚等水系发达的地区,端午赛龙舟是重要的习俗。“龙舟”一词,最早载于《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沼,是积水的洼地,在古代多指水池,也有一说“圆为池,曲为沼”。 中国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明了舟、船作为交通工具。赛龙舟,古代称作“竞渡”。隋唐时期,竞渡成为民间的竞技体育项目,同时也又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旧唐书》写道:“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 插艾驱五毒 插艾(资料图) 端午节,很重要的习俗是“插艾”。艾,即艾草。笔者在《救民疾苦主灸百病:艾灸与道医养生》一文中详尽介绍了艾的功效。除此之外,艾也被中国人认为是驱邪之物。 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人们把艾制作成人形,悬挂在门户上以驱走邪毒。这一方式,早在魏晋时期便有。《风土志》中写道:“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五毒图(资料图) 与艾相搭,还有诸如菖蒲、蒜头等,用于驱鬼邪。《清嘉录》中有写道:“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菖蒲,耐苦寒,性淡泊。在古代,人们把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中写道:“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似剑,所以又称作“蒲剑”,可以斩百邪。 此外,还有驱五毒的习俗。五毒,通常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在北方地区,每年的五月初五,此五毒开始孽生,所以在此时需要驱五毒。《燕京岁时记》中写道:“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在民间,人们将彩纸剪成葫芦,或者在葫芦中剪出五毒的样子,挂在门上,取“倒灾葫芦”的意思。 端午节,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形成了丰富的节俗。除以上介绍之外,食粽、打糕、荡秋千、雄黄酒等,都是重要的民俗。端午小长假,大家可以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