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翻转课堂”应用于古代文学课堂的可行性 宋代大儒朱熹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如何将“翻转课堂”模式融入到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呢?一般来说,整个“翻转课堂”模式的过程,由问题设置、自行学习、问题解决三个环节组成。其中最关键,也是最不可预知的环节是自行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观看视频、PPT讲稿等内容,原有认知结构开始和新的概念知识发生作用,从而完成了知识的第一次内化[4]。而授课者只能通过问题设置,来对此阶段进行间接的干涉。故“翻转课堂”融入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问题设置这一环节。对此,授课者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笔者在2014—2015第二学期参与一项校级教改项目,尝试性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引入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取得不俗的效果。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略举一例。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讲授:在绝大多数文学史教材中,陶渊明都享有独占一章的特权,是无可争议的中古第一流大诗人。中文系的本科生很少没有接触过陶诗的,但对于其文学史地位是如何形成的,恐怕很难说得清楚。如果脱离文学史单纯讲作品,多数学生难以窥探陶诗平淡自然风格的伟大之处。故传统课堂教学,可能会用3—6课时,讲授陶渊明的生平家世、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内容,而陶诗本身的魅力则被湮没在诸多信息之中。但陶渊明的伟大,恰恰在于那些不朽的诗文作品。这是我们建构陶渊明形象的最主要渠道。笔者先期制作的PPT讲稿分五个部分:“寒族的后裔”、“五斗米的文化内涵”、“陶诗走向经典化之路”、“文化符号中的陶渊明”、“和陶诗探究”,每个专题使用PPT 6—8张,图文并茂,并加有音频讲解。另外,每个PPT讲稿指定阅读2—4首诗歌,推荐阅读5—10首诗歌,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适时记录问题,并准备课堂讨论。如此设计,则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被解构在五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之中,而旨归明显在于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上。学生对于这样的专题设置感到满意,随后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十分热烈。陶渊明形象终于离开了故纸堆,并以诗的形式生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较传统的单纯文学史灌输为佳。当然,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授课者在坚持理念的前提下,要学会变通。 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过,诗歌创作“功夫在诗外”。对此,我们深有同感。“翻转课堂”本身确是非常新颖的方法革新,但如何在不同学科中践行,实践的最终效果如何,可能谁也无法预测。笔者认为,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具体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觉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学常识告诉我 们,一般学生学习时的最佳注意力时限为8—10分钟。在实践“翻转课堂”时,首先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因此不管是视频还是PPT讲稿,所设置的时间都不能太長,以10分钟为宜,切忌喋喋不休、照本宣科,否则学生的自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而没有前期良好的自我学习过程,“翻转课堂”将难以实施。 2.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由于远离了教师的实时监督,故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尤为重要。传统课堂繁冗的文学史知识体系被解构成若干研究专题。授课者只有将大量工夫花在专题的设置上,建构语境教学,并充分把握各专题之间独立性与内在逻辑,环环相扣,逻辑清晰,才能不断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观阅的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 3.不断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传统古代文学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惰性思维,长篇大论的枯燥内容亦被学生所厌烦。而在“翻转课堂”的观念里,巧妙设置的问题是联系师生的桥梁。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文献收集、归纳演绎,自我论证,探索新方法,提出新见解,从而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翻转课堂”与古代文学实施的制约因素 纵观国内外的教学实践,当前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多为理科、工科类课程。此类课程重在实践,知识点明确,知识体系完整,因而很多教学内容只需清楚讲授一道公式、一个概念、一道例题,即可举一反三。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理应得到重视。古代文学授课者必须具备理论创新的勇气以及实践创新的魄力。但与此同时,这一以网络科技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存在着消解若干优良教学传统的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该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古代文学可能更偏向于对作家作品“同情之了解”,亦即经典作品的感悟与人文情怀的养成。而学生无论是从知识积累程度,还是作品赏析评论能力,都跟授课者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现有基础下,脱离教师的实时指导,学生究竟能将多少知识及时消化,知识体系建构到何种程度等,均要存疑。正如上文所述,如果学生不能有良好的前期自学效果,那么“翻转课堂”必将是无法实现的。 而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对某课程兴趣的保持、热情的激发,跟授课者自身的学养、风度、素质等密切相关。杜道生先生在怀念罗庸先生讲授唐代文学时说:“他讲杜甫时自己仿佛就是杜甫,把诗人杜甫在长安慈恩寺塔上所见所闻所感深沉地一一传达出来;用声音,用眼神,用手势,把在高塔向东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见的远近景物仔细重新描绘出来——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这样的上课比电影还要惟妙惟肖。”[6]这种情怀与念想,尤其令人难忘。在“翻转课堂”的理念支配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与焦点,而传统课堂讲授者则成为一种资源的传播者、学习的辅助工具。缺少了师生间的瞬时交流,激情在无形中被克制,人格魅力难以彰显,这可能将是古代文学课堂上一种难以估量的精神损失。 创新的价值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呈现,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虽然“翻转课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还是应该被引入当前趋于陈旧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来。这是教育思想进步的体现。最理想的改革目标,是以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为前提,以期真正解放这一传统课程的活力。但以何种方式进行、具体流程怎样设计、问题如何展开、效果评价系统如何健全等,都是值得所有古代文学一线讲授者共同探讨的深刻话题。只要我们对此类消极影响达成共识,群策群力,就能趋利避害,真正让其为我们所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古代文学教学实践,达到师生共赢互利的效果。 五、结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仅仅在数年之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已席卷全球,其迅猛之势如同一场暴风骤雨。2011年,它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评为“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重大技术革新”。“翻转课堂”必有其巨大贡献,才能获此殊荣。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我们认为,不管从事何种课程的讲授,都要有开放的教学视野,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中汲取有利因素,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本职教学工作。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的特殊性,绝不能照搬理论,走教条主义的老路。而且,新方法的运用可能往往意味着对传统的某种消极解构。如何才能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促进并完成课堂教学改革,恐怕还需要各学科、各课程的一线教师以及专业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但不论如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值得尝试的,这一点至少在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作者:葛志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