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语言的层次结构提具了文言教学的审美路径。高中文言文教学要通过对作品言语的分析,引导学生注重对“美”的累积、“美”的示现、“美”的品鉴甚至“美”的创造。 《逍遥游》教学,可先通过正音、释义来解决语言符号层面的知识;再由言入象,以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思考庄子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鲲鹏形象,从而让学生得出了鲲鹏“形体大,力量大,气势大,且有所待”的特点;接着进行文本细读,讨论庄子对鲲鹏所寄寓的情感态度,最后提出“寄情”和“寓理”两说,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性思考,庄子为什么要塑造鲲鹏的形象。课堂以“象——情——理”作为板书贯穿始末,从语言开始,再到意义的挖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一个有序的过程,让学生有层次地感受到那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陈情表》教学,语言层面的知识也很多,这是文言文教学的起点,必定要突破。但本文的教学的目的绝不停留于此,还应深入挖掘解读的关键节点。本文最值得探究之處是李密的达情方式,他在文中多次陈述其“苦情、孝情、忠情、难情”,也借此转移了写作文本的真正目的。这也就回到了语言表达的功效方面上,如:作者甄选了哪些传情的语气词,选用了哪种修辞格,这些语言层面的表达又引发了读者怎样的感性认知……最后上升到“意”的层面,让学生判断、分析封建社会中忠孝观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忠孝文化的对立统一。语言读透了,思维打开了,学生在奠定审美创造的同时,也捕获了阅读的快感。 四、唤醒:理解传承文化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更是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符号因意义而存在,语言更深刻的存在意义便在于其文化承载的效能,由此种语言写就的文章,其存在留传的深层意义亦应如此。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提及:“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并发展新的文化。 因之,语文学科素养对于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提倡,应注意在丰富完善的文言场域中,让学生于心中构建起一个立体丰富多元的古人生活场景,并从当中发现“今人”的影子。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登高》时,在分析到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时,首先让学生找此联描写的景物以及修饰词,他用“十四个字写六景”总结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简洁凝练的语言美。接着他将重点落在“飞鸟”这一意象上,采取对话教学和启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当时这只“飞鸟”的处境、心情、状态做出想象,并进行适当的教学延展,通过将此处的“鸟”与王维和毛泽东两人笔下的“鸟”进行对比,让学生回顾过往诗词,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资料库。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生本对话。在建构“飞鸟”这个意象时,他尊重学生当下的生活与学习体验,注重诵读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让思考跨越古今,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也是几近润物细无声。 核心素养的务实,行为在教学,旨归在育人。四个语文核心素养,其内在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引导我们诚恳地去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仅在教了什么----只有把课堂做到正心诚意,才是深度教学,才能使课程标准中的“素养目标”落到实处。作者:金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