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剩余快感与资本主义的永恒扩张(3)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在其发展的某一时刻,生产关系的框架开始限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正是这一内在限制,这一“内部矛盾”,驱使资本主义进行永恒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正常”状态就是其自身生存条件的永恒革命化:从资本主义“腐烂”的开始,它就被瘸腿的矛盾、不一致,被追求平衡的内在欲望,打下了标记:这正是它不停变化和发展的原因——不停地发展是它反复解决其基本的构成性失衡(“矛盾”),并与之达成妥协的唯一方式。[ 2 ] 73  
    齐泽克得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与其他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被“包容到了它的概念之中(包容到了社会生产方式与个人的、私有化的占有方式二者之间的矛盾形式之中)” 。[ 2 ] 73他这里的“包容”概念的确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在当代西方左派学界,法国调节学派阿兰·利比兹等人曾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对历史过程中的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做过较为深刻的论述。[ 6 ]但像齐泽克这样从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谈论这一问题的,还真不多见。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使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理解跟别人很不一样。他曾把资本主义特有的悖论界定为“它越是‘腐败’,其内在矛盾越是趋于恶化,它就越要进行内部革命,以求得生存”。[ 2 ] 73很显然,这种解读思路跟他在解读剩余快感与意识形态幻象之悖论性关系时的思路非常相似:正因为有创伤性剩余的存在,作为意识形态幻象的社会现实才要被建构出来,因为它需要用来掩藏上述这种处于真实内核层面的创伤性剩余。这种解读思路投放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问题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因为有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存在,所以资本主义才会不断地发展其生产条件,不断地在社会生产方式与私人占有方式之间追求平衡,从而驱使资本主义进行永恒的发展。在笔者看来,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齐泽克无论如何都不能像在阐释创伤性剩余时那样,认为这种内在矛盾是可以被资本主义的平衡式发展这一社会现实所掩藏的。因此,他在处理内在矛盾与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只能把它们放在谁也不掩藏谁的理论层面上,或者说,把它们都放在社会现实的层面上。这就是齐泽克为什么只能用“包容”而不能用“掩藏”来解读内在矛盾与现实层面的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原因。  
    三  
    实际上,齐泽克在这一问题上的确是套用了剩余快感式的解读思路的。在谈论了上述资本主义的永恒发展问题后,齐泽克指出:  
    正是这一悖论,给剩余快感下了定义:它并非仅仅将自身置于某些“正常”的基本快感之中的剩余,因为快感同样只呈现在这种剩余之中,因为它是一种构成性的“多余”。如果我们减去剩余,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快感,这恰如资本主义,它只有对其物质条件不断进行革命,才能死里逃生,如果它“原地踏步”,如果它获得了内部平衡,那就必死无疑。[ 2 ] 73-74  
    而且,他在总体上更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不断的变化与发展,这也是他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正常状态恰恰是生存条件的永恒革命化的原因。他反对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主要理由也正在于此。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齐泽克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问题上的解读思路是打了一点小折扣的剩余快感式的思路。  
    也正因为如此,在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的超越路径时,齐泽克既不同意阿甘本式的等待神圣暴力的思路,也不同意奈格里式的相信后现代语境展现了对资本主义的决定性否定的思路,[ 1 ] 22-23而是坚持认为必须走基于政党政治的列宁式革命道路。“现在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严格的列宁式的问题,即如何把这些媒体的指责变为行动,如何发现一种组织结构,将这种抗议变为一种全球政治要求的形式。……换句话说,从今天的形势中,我们应得出一个‘列宁式’的教训:没有政党的组织形式的政治是不讲政治的政治”。[ 7 ]  
    齐泽克的确是个怪才,他居然能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到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析之中,并且还得出了不少看起来颇有新意的学术观点。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指出,他实际上是无法把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观点的。齐泽克无法理解马克思基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而得出的一些重要观点,以至于说出“在剩余价值与剩余快感之间存在着同宗关系:剩余价值是起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肇因,剩余快感是欲望的客观肇因” [ 2 ] 74这样的话。殊不知,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与齐泽克的剩余快感概念之间,是完全没有同宗关系的。对马克思来说,决不是一般的个人对数量维度上的剩余价值的追求,在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发展。而是反过来,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产生着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只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个人(即资本家)对这一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另外一些个人(即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夺与追求,才是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推动力。因此,解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关键,并不在于一般的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对剩余价值量的追求,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性。马克思的这种基于唯物史观的资本主义分析思路,显然是齐泽克所无法把握住的,因为处于现实历史过程中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毕竟不是能够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加以准确解读的。作者:唐正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